


上海格律诗词社讲座
诗词赏析初探
姜云姣(武汉)
各位诗友好!我今天主要讲三点:一、诗词赏析的必要性。二、诗词赏析初探。三、个人诗词赏析例谈。
一、诗词赏析的必要性
诗词创作和诗词研究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开展诗评,引导创作,把优秀诗人的诗凸现出来,确立标准和典范,能帮助读者理解诗人的情感内涵,意象意境,修辞巧用,炼字对仗……把自然、社会、人生的价值和美彰显出来,可以雅化人生,让生命更有意义,让生活更加美好。读者只有读懂了诗词,才能吸取精神滋养。

当代诗词创作向何处去?这是一个切切实实亟需解决的大课题。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写作古典诗词的人数多达两三百万以上,各地的学会、诗社、刊物、诗集多如牛毛,微信群、公众号更是“神马浮云”。这是一个健康的、充满正能量的庞大群体;这也是一个需要着力引领的庞大群体。当今诗词创作全面复兴,而诗词研究还较薄弱,任重道远。要繁荣诗词创作,就要广泛开展有深度有活力的诗词理论研究。

就当前创作群体分析大体有两大流派。 一是高校的学院派。教授们文字功底好,理论基础非常扎实,但从事创作时间太少,只停留在古代诗词研究上面,缺乏当代诗词创作的真正研究。二是实践派。从小对古诗词的格律对仗很有研究,长期坚持对联创作。但缺乏文化底蕴,大多是半道出身的。却看不起从事评论的学院派,甚至还敢于对大众媒体推荐的作品提出异议,指出瑕疵。两派之间不能坐下来平等交流对话。如北大康震教授在《诗词大会》上一首七绝就引来大批网友质疑讨论。“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竞芳菲。雄鸡高唱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主要是讨论七绝的平仄,四个意象的新意。我更多的关注是评委们精彩的点评,我们应该宽人之短,扬人之长,错可以议,人不可伤,因为世界上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

就当前创作现状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一是老同志多,青年人少。二是一般的作品多,诗词精品少。三是有感而发多,系统创作少。
就写作风格也存在三种倾向。一是继承传统,改良传统。弃除糟粕,再融入现代意识和现代元素,对传统进行补充、发展、完善,拓宽艺术的空间和容量。继承学习古代优秀诗人的创造思想和实践探索精神。能“进”能“出”,尊重格律,不被格律束缚,强化意境和意象,注重形象思维和艺术性。这当然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提倡的。

二是坚守传统,按照前人的规范进行现代诗歌创作。强化用平水韵。(平水韵是古音韵系,属于古代汉语范畴,与现代汉语有时发生矛盾,有冲突)。古代汉语和音韵学没有系统学习,文学修养不足,缺乏创造,被格律束缚;只强化格律和平水韵两大概念。

三是抛开传统,我行我素,天马行空,不学习传统,不研究传统。没有基础,盲目自由。 长此下去,诗作精品不多,有些作品不能吸人眼球,让人过目不忘,不能产生震撼力量。不能让人产生欲罢不能的表达愿望。诗作不易,诗评更难,好话千万不多,不足说一点都会让人反感,往往吃力不讨好,所以赏析的文章就不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当今是多么需要既能写好诗词又能写好赏析的多面手!我们当代是多么需要理论引领个性创新的旗帜手!当今诗词创作全面复兴,而诗词研究还较薄弱,任重道远。要繁荣诗词创作,就要广泛开展有深度有活力的诗词赏析理论研究和探索。

二、诗词赏析初探
诗词赏析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个人点评是一个人学术水平积累的结果,与平常的学习吸收是分不开的。点评没有具体的步骤,最重要的就是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下面就谈谈个人赏析古诗词的一点体会。
(一)、通读感知,整体把握。
读到一首诗,首先要看诗题。大多数的诗题能够提示诗的内容和情感,提示诗的类别,是感怀诗或者是怀古诗。其次要看作者。诗人本身就是信息,他们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和创作风格,如李白浪漫豪放,杜甫现实沉郁;陶渊明隐居遁世;曹操豪放,李清照婉约。知人论世,要尽量了解诗人的有关信息。尽量关注题目、作者、注释等细节,为准确评点掌握第一手资料。

(二)、抓住诗眼,体会主旨。
诗眼是诗中最凝炼、最传神、最准确传达主旨的诗句。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中有一句为眼,也有一字为眼的。要多角度,多层次赏析诗眼。
1、从全诗的角度看,诗眼是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能揭示诗的主旨。如白居易《忆江南》,词的首句“江南好”,以一个“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在其中。

2、可从局部的角度分析。诗眼是诗中最精采传神的词语,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或使诗歌充满情趣,或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或使诗句翻出新意。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满”和“压”就是诗眼。由于千朵万朵的花相互挤压,绽满花朵的树枝才延伸到花间小路上。这首诗别具情趣,读诗我们可以闻到花香,看到彩蝶起舞,听到黄莺动听的叫声,感受到融融春意,勃勃生机。感受到诗人春天里无限的轻松愉快。

3、从意境的层面上分析。诗眼的最终指向是诗歌的意境。意境是诗人创作时孜孜以求的形象。如徐俯《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燕双飞,桃花开,描绘了春日湖光美景。第二句“夹岸桃花蘸水开”,意境优美: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它沾着水面,清秀水灵;倒影映在水中,一派彩晕,岸上水中的花枝联成一片,使诗人的惊讶和喜悦跃然纸上。后两句桥断见水涨,舟小见湖宽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虚实相生。全诗构思精巧,富有生机 。

(三)、掌握常用的诗词创作艺术手法。
如白描细描,景物衬托,气氛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白描的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运用了白描手法写出了草原的美景和牧民的真实生活。
诗词的美妙和感染力得知于细节的描写。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写爱情的细节。孟郊的“游子吟”以细线、寸草寄情,以“密密缝”写母爱朴实真挚,深刻动人。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 唐·杜牧 ]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首小诗,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显得凝炼集中,大处着眼,细部着手。这里诗人从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那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是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这画龙点睛之笔,妙得读者拍案叫绝。

又如景物衬托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用其它事物陪称,烘云托月,用景物描写来烘托心情。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面三句写越国当年兴旺繁华的景象,第四句转向反面,写越宫旧址今天的荒凉与凄清。现在只有鹧鸪在遗址上飞来飞去,抒发了诗人的怀古之情。也足以表现诗人艺木技巧变化多彩。

(四)、注重修辞,好诗妙评。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反复、通感、谐音、用典……。修辞手法运用可以丰富表达内容,让 诗人在创作中享受到情怀与智慧交织的愉悦和满足,体会到生命思考与发掘意义和价值。给诗以深沉,给诗以灵魂。写诗太“作”,就不自然;太“拖”,就很冗长;太“旧”,就没有创新;太“滥”,就没有提炼;太“空”,就言之无物。好诗百看不厌,能够超越时间而存在,经得起无数挑剔的眼光。空灵而有张力,精短而有内涵,文字不多,但有突破,充满智慧。

《咏雪》
张宗昌
“什么东西天上飞,东一堆来西一堆。
莫非玉皇盖金殿,筛石灰呀筛石灰。”
张宗昌是唐朝武周时期的幸臣,是个典型的大老粗,但他能说会道,偶尔作诗,也是快人快语。有一天,他望着窗外的鹅毛大雪不由诗兴大发,写下此诗。尽管第三句意境较差,但第4句运用反复,两句一连意境全新,颇有些豪迈之气。

再欣赏一首堪与唐诗媲美的当代诗作。
《送别》
南国春风路几千,骊歌声里柳含烟。
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
这是2002年“红豆 七夕”相思节诗词大赛中的获奖作品,作者是山东女诗人甄秀荣。这首送别的言情绝句,起承转合,层层推进,形象概括洗炼,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景语情语,句句动人,尤其是以“夕阳一点”喻“红豆”,格外新奇,乃神来之笔,妙不可言!结处境界顿然开阔,相思之情绵绵不绝,这是众所公认的佳句。

碰到这样生动形象的诗作,如果死气沉沉的去鉴赏,就会失去趣味性。我们赏析还需要添加佐料,用活力语言调节氛围。《王立群妙品古诗词》精选了100首经典古诗词,其中有75首来自语文教材。虽然诗是古诗,但是王立群并不是从常见的角度去阐述的,相反,你可以发现很多干货,王老师自带幽默,金句频出。比如他认为王维是“终南山的佛系男神”,李白的诗集是一部“狂人日记”,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是北宋版“舌尖上的中国”,李商隐的《无题》写的是一场“确认过眼神”的美丽遇见与回肠荡气的无奈转身。

写诗评诗我是新手,边写边学,边思边评,敢想敢说而已。在此也衷心希望广大诗友们积极参与评诗讨论,平时可以自评互评相结合,点评中发现不足,同时又把评诗改诗结合起来,让你的诗作更趋完美。最后希望大家匠心独运,用神来之笔写出当代生活气息的好诗词,也希望更多的赏析者用唯美的文笔,写出更多令自己感动,令千百年后读者感动的赏析好文!

三、个人诗词赏析例谈
下面这首“西江月 疫区启封初出行”作者黄金辉是湖北省诗词学会原会长,就是本人今年写的十篇赏析之一。此篇成功运用了对偶、双关、谐音、用典多种修辞手法,赏读时象一缕春风吹来,让你去想象春季的清爽。在此与诗友们交流,欢迎诗家指导并参与讨论!

西江月·疫区启封初出行
黄金辉
武汉开封大庆,通城孝感咸宁。出门扫码踏莎行,莫负阳春烟景。
方见残红乱坠,又闻群鸟争鸣。匆匆赶路趁新晴,足下尤须攒劲。
注:首句引自网群征联,对句“孝感”借“笑”谐音。攒劲:楚地方言,加劲之意。

姜云姣赏析:
这首词是黄金辉先生在湖北省老年大学的网课示范作品,词人意在笔先,情在笔尖;写景细腻如画,写情真挚动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复杂的情感。最突出的特点是炼字造语精到,用一连串地名拟句,以文白方言相间拟篇,一语双关,相映成趣,亮点纷呈。且对仗工整,音韵铿锵,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才情气度、眼界格局,可谓妙极!

本词开头是个地名流水对。“武汉开封大庆,通城孝感咸宁。”意即武汉开封大家庆祝,全城欢笑皆安宁。下联“孝感”借用了“笑”的谐音,上下联都是三个层次成递进关系,且句意联贯双关。下联“通城孝感咸宁”是湖北省三个城市,意即从省城到郊区和县市都呈现祥和。初看起来只是六个不搭边的城市,但实际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湖北武汉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从20年1月23日宣布“封城”以来 ,这座英雄的城市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一样,至4月8日零时起,武汉已经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等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武汉“解封”,预示着抗疫的阶段性胜利的到来,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值得大庆。武汉,是华中第一城,从字面解释可以说是尚武的汉子;开封,是中国历史名城,字面意思是解开封锁。“开封”和“大庆”都是动词性组合,双关语是很不好对的。

当时网上征下联“神州重庆瑞安”“松原抚顺通辽”“湖北乐平保康”“海口奉化庆安”,“昆明日照长春”“成都遂宁延安”“南京保定泰安”。这些对联意境相当连贯优美,中国地大物博,天南海北相映成趣,对句充满了对祖国繁荣、天下太平的期许,对祖国大好山川的热爱与祝福。
“方见残红乱落,又闻群鸟争鸣”也是流水对。“方见”“又闻”一对文言词语展现词人解封出门办事脚步轻心情爽。春风散去阴霾,武汉正在重启,在这宜人的季节,方见粉色烂漫的樱花飘飞,绿柳婀娜多姿;又闻鸟儿曼妙的歌声,近的明亮清脆,远的轻盈婉转,低中高音争鸣,象是在为武汉开封开演唱会呢!美妙的鸟声给出行人带来无比的欢快和清新。年轻人上班,老年人购物,“勿勿赶路趁新睛”,“新晴”一语双关,一是天气才放晴,更是指湖北解封,武汉解封。76天沉寂已成为历史,武汉终于等来一个别来无恙的春天。“足下”也是双关词,既是指脚下,又可尊称对方,无论是下对上,还是同辈相称,“足下”都带有敬意。据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晋文公重耳)拊木哀嗟,伐而制屐(以木作底的鞋)。每怀割股之功(介子推在重耳出逃中,介子推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亦称“剐肉奉君”),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于此。

“攒劲”楚地方言,加劲之意。“攒”是把力量蓄足拿出。“足下尤须攒劲”经历壮士断腕的武汉人特别须要在伤痛中迎接新生,勇立潮头为祖国多做点贡献,“出门扫码踏莎行,不负阳春烟景”当时词人肩挑重任,组织全省各地市不定期出抗疫专集,每周在老年大学上网课,病倒了又攒劲重上讲台传大爱。攒劲!多少白衣战士生死相守。攒劲!多少社区工作者不辞辛劳。攒劲!多少金盾身影护佑安宁!攒劲!中南海和我们心心相印,借得东风催战鼓,复工复产砥砺前行!攒劲!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新。

作者简介:姜云姣,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员。武汉市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格律诗社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武汉市迪光诗社秘书长,《迪光诗刊》副主编。《武汉诗词》编辑,《九州诗词》理事,《上海滩诗叶》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