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姜云姣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员。武汉市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格律诗社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武汉市迪光诗社秘书长,《迪光诗刊》副主编。《武汉诗词》编辑,《九州诗词》理事,《上海滩诗叶》副主编。

姜云姣诗词五首赏析
咏 油 菜 花
铺天盖地撒祥光,谁纫江南锦绣乡?
雨润嫩枝千羽秀,风吹金蕊万丝香。
黄蜂逐艳旋柔步,粉蝶穿花比靓装。
留影频频游客醉,红衣翠戴绽辉煌。

题武汉东湖绿道
潋滟湖波漾玉环,绿丝挂柳柳含烟。
长堤数里翠林叠,曲水双江锦浪牵。
九女墩高浮倩影,三闾塑底涌诗篇。
仰观云鹤掠风过,带我幽思入远天。

画堂春•东湖观荷
清风携爽戏池边,婷莲含笑翩翩。暗香浮动玉姿妍,馨为谁传?
醉里柔情照水,醒来追影遥天。落珠翠叶滚双圆,恋望风前。

浪淘沙 一片童真
铃响快飞奔,沿路寻春。幽林深处待蝉蹲,竹叶簪花头上戴,招手莺昆。
蛙叫渐黄昏,轻进家门。黄灯月影妙诗文。窗外童谣今又是,梦串童真。

清平乐·跳房子
青石板爽,正正方方样。短裤花裙呼又上,拍手欢歌高唱。
单蹦双跳儿郎,似蛙纵水池塘。弯臂珠流酣畅,脚咚西下阳光。

刘小云,女。中国金融作协、山西省作协会员。山西诗词学会顾问,山西杏花诗社副社长。著有长篇小说《陆家儿女》(与大姐合作)、散文集《情到深处》《峰高水底清》《晓云秋雨》、诗词评论集《云心思雨》、人物传记《层林尽染》等。

姜云姣诗词赏析集锦
铺天盖地撒祥光,谁纫江南锦绣乡?
雨润嫩枝千羽秀,风吹金蕊万丝香。
黄蜂逐艳旋柔步,粉蝶穿花比靓装。
留影频频游客醉,红衣翠戴绽辉煌。

✮刘小云点评:
一首好诗有其“诗境”,“诗境”来自诗人“心境”。为诗者,自有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
七律《咏油菜花》将读者引进一种清新的诗境中,诗境引画境,宛若进入醉人的油菜花海。
首二句铺场面,锦绣乡沐浴祥光,宛如巧手“纫”出来的那般美丽。二联三联细细描述,“雨润嫩枝千羽秀”油菜花之美姿;“风吹金蕊万丝香”,油菜花粉中含有丰富的花蜜,香。紧接着“黄蜂逐艳”,有动作了:“旋柔步”,“粉蝶穿花”,怎么样呢?“比靓装”!引来彩蝶与蜜蜂飞舞于花间,由此平添了乡间田园缤纷的景致。这样的好景致,能少了前来观光的游客?游客醉了,试图“红衣翠戴”,借着黄色的海洋,绽出此处的辉煌!
读者一定会在诗句中产生风传笑语、亲见其盛之感觉。起码,我心旌摇曳了。

作者简介:朱宁 湖北科技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七律•题武汉东湖绿道》
姜云姣(武汉)
潋滟湖波漾玉环,绿丝挂柳柳含烟。
长堤数里翠林叠,曲水双江锦浪牵。
九女墩高浮倩影,三闾塑底涌诗篇。
仰观云鹤掠风过,带我幽思入远天。

朱宁赏析:
东湖绿道是位于武汉市区通向东湖风景区的一条绿色通道,全长101.98公里,串联起东湖磨山、听涛、落雁、渔光、喻家湖五大景区,形成了上百公里的绿道景观。
《七律•题东湖绿道》以东湖绿道为背景,诗中有画、画中有意。题,即书写和题写。首联开篇就描绘了一幅烟波浩淼、堤岸成荫的湖光景色:湖面上微波粼粼、碧水荡漾,就像一块银光闪烁的玉环;湖堤上绿丝挂柳、映水含烟,犹如“柳色如烟絮如雪”的艳丽奇观,不由得让人想起了苏东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一个描述的是西湖奇观异景,一个赞美的是东湖美丽风光,大有异曲同工之效。
颔联对仗,进一步描绘了百里湖堤翠林重叠、绿树成荫,万里长江蜿蜒曲折、波涛汹涌的壮丽景色。“长堤”对“曲水”、“数里”对“双江”、“翠林叠”对“锦浪牵”,非常工整,这里的“双江”是指是长江和汉江,两江水系在武汉汇合形成了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锦浪牵”一语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用得非常好,把汹涌澎湃、波涛翻滚的两江流水用“锦浪”牵在一起,显得非常轻松和自然,把桀骜不驯的两道江水“牵”得如此驯服。
颈联又是一组对仗句,诗人巧妙地用 “九女墩”对“三闾塑”,九女墩,是一块合墓,据传,1856年11月,太平军坚守的武昌城因天京(今南京)发生事变而被清兵攻陷,战斗中有9名太平军女战士壮烈牺牲,当地人敬慕九女的节烈,把她们的遗体偷偷合葬在东湖边,为免遭清兵的破坏,人们特意将坟墓称为墩,故名九女墩。三闾塑,是指三闾大夫屈原的塑像。“九女墩”和“三闾塑”都是东湖景区著名的景点。“九女墩高浮倩影,三闾塑底涌诗篇。” 诗人巧用这两个历史典故借景抒情,更加显得情中有景、景中有情的审美意象,同时还表达着一种对古人崇高精神的敬仰和抒发着一种爱国主义情怀。
尾联是全诗的诗眼。“仰观云鹤掠风过,带我幽思入远天。”两句表现了作者一种怀古情韵,虽然一件件动人的故事、一个个可敬的人物都已如烟般地过去,但那种令人钦佩和感召后人的精神却始终难以忘怀,诗人正是带着这种无限的遐想和幽思“入远天”,遨游苍天穹谷去寻觅那种崇高的境界。
该诗格律工整、文辞优美、借景抒怀、诗意深沉、幽幽情思、跃然纸上。全诗充满着浪漫的色彩和激越的情怀,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怀,咏物寓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东湖绿道的一种真挚的赞美和浓浓的情怀。
2021.1.18于武汉

作者简介: 贺律桂, 湖北咸宁高中高级教师。咸安区诗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和秘书长,区诗联教育分会副会长。2015年省楹联学会授予“湖北联坛巾帼之花”称号。退休10年来在《中华诗词》《湖北诗词》《荆楚对联》《中国楹联报》等刊物发表作品400余篇(副)。

画堂春•东湖观荷
姜云姣(白云飘飘 湖北武汉)
清风携爽戏池边,婷莲含笑翩翩。暗香浮动玉姿妍,馨为谁传?
醉里柔情照水,醒来追影遥天。落珠翠叶滚双圆,恋望风前。

【贺律桂点评】
咏花诗最易落入精雕细琢的套路,这首词不以通常的描摹入手,不以单个“荷”为主体,选择了平常人不关注的细节。把“风”也融入了主体,并且先从清风写起,是它携爽戏池边,在它的吹拂之下,才使亭亭玉立的荷花笑逐颜开,翩翩起舞!上片最后一句“馨为谁送?”不言而喻,一阵风刮来,碧波荡漾,风在为荷源源不断地传递馨香。
词的下片“醉里柔情照水”“醒来追影遥天”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荷的温情脉脉的特点和它远大抱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表面上是写荷,实质是写人,诗者,寓也,史上文人墨客都以荷花喻人之廉洁。“落珠翠叶滚双圆”池中的翠盖滚动着晶莹剔透的水珠,闪闪发光 ,使人陶醉。“恋望风前”篇末与开头呼应。
总之 , 这首词另辟蹊径,将风与荷都成为描写的对象,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意境优美。

作者简介: 丁德涵,江苏淮安人,教育工作者,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报刊杂志发表诗词约300首。

浪淘沙 一片童真
姜云姣(武汉)
铃响快飞奔,沿路寻春。幽林深处待蝉蹲,竹叶簪花头上戴,招手莺昆。
蛙叫渐黄昏,轻进家门。黄灯月影妙诗文。窗外童谣今又是,梦串童真。
赏析:丁德涵(江苏)
词的上片写放学路上在绿色田野里放飞自我的一连串寻春活动。“铃响快飞奔” ,首句飘然传神,一群小学孩童急不可待地等待下课的玲声,只为放学路上能自由自在沿途寻春玩耍。时值芳春,草木萌发;野花烂漫,蝴蝶飞舞,到处一派生机勃勃。放学路上正是伙伴们踏青赏春的好去处,只见一群男生冲进树林,轻轻靠近树干,在“知!知!”歌声中捉住悠然吮吸树汁的知了,还调皮地提起蝉的燕尾服呢!接着诗人把镜头聚焦在一个童真无邪的小女孩身上:竹叶簪花,戴在头上,并不断用手招春莺,捕春虫。“飞,寻,待,戴,招”字,用得绝妙形象,细腻传神。诗人不但把莺昆拟人化了,而且小女孩的童真童趣,跃然纸上,令人久久难忘。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写小女孩放学回家的学习情景。玩耍太开心,不知不觉天黑了,水草里碧绿油亮的小青蛙“扑通扑通”跳个不停,四周蛙声一片,好像敲着无数面鼓催人回家。小女生于是轻悄悄迈进家门,是怕家长责怪回家迟了,急忙搬椅在窗灯月色下背诗作文。月光下窗外孩子们还在耍戏玩闹,一遍遍地齐唱童谣,随春风飘进小院,那是多么诱人的歌声哪!因要读书作业再也不敢出去了,只能隔窗而听,轻声哼唱!然后在回味中,在清脆的童谣声中渐入梦乡。
综观全词,画面非常优美,童趣天成,淡中有味。小时幸福很简单,天真的小女孩,乌黑的头发上装饰着青色的竹叶,并插上小红花,边走便开怀地用手招着莺昆,好惬意温馨!作者用笔轻盈飘逸,摇曳生姿,有静有动。“待蝉蹲”和“做作业”是静态描写,逼真传神地写出了儿童单纯透明的心态。同时这串串的童趣,也衬托春景美丽动人,情景相融,令人留连忘返。童心不是年龄,应该是一种境界。而童趣应该是诗人记忆库里珍藏的一颗流光溢彩的珍珠!

清平乐·跳房子
姜云姣(武汉)
青石板爽,正正方方样。短裤花裙呼又上,拍手欢歌高唱。
单蹦双跳儿郎,似蛙纵水池塘。弯臂珠流酣畅,脚咚西下阳光。
赏析:丁德涵(江苏)
这是一首咏孩提游戏妙趣横生的小词,充满纯洁的温情和童真。“跳房子”是六七十年代最吸引孩子们的一种游戏,不仅能提高儿童跳跃奔跑的平衡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和锻炼身体的意识。女孩子更是喜好蹦跳欢唱,情有独钟。那时读小学除了上课,我们所有的课余活动都是在大街小巷里跳房子,跳皮筋,踢键子……不象现在孩子那么多课外辅导,那么多作业,也没有年轻人背负“房贷”、“车贷”的压力,真心希望跳房这类游戏早日返回孙辈们的童年。与现代孩子们的电子游戏不同,那时的游戏是自然朴实的,原生态的。一块块方方正正的青石板上,孩子们在中间跳蹦,于是戏称“跳房子”。
上片写孩子们在“跳房子”前的欢快心情和热闹场景。在一块块方方正正的青石板上,一群天真无邪的男孩女孩,穿着粗布短裤花裙,你推我让,拍手助兴高歌欢唱。“小棒棒,细又长,黄土地上画房房。小沙包,四方方,我和伙伴来跳房。房子宽,房子长,房间大小不一样。左一跳,右一跳,好像青蛙跳水塘。”这充满稚气的场面,生动传神,饶有童趣。“拍手欢歌高唱”,这句既描写了跳房子前的愉悦,又为下片跳房子游戏作了自然的铺垫。
下片“单蹦双跳儿郎,似蛙纵水池塘。” 非常形象的比喻。看这群无忧无虑的孩子们,弯背起跳如青蛙纵水池塘,他们跳得酣畅淋漓,那种憨态:鞠的形象跃然纸上。“酣畅”两个字用的恰到好处,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尽兴。也写出了作者的亲身感受和甜蜜的回忆。作者继而用“脚咚”两个字来描述整个“跳房子”的声响,太阳西斜了还在跳。夕阳也舍不得落山,也在用余光陪同孩子们玩耍。词作在写法上有剥茧抽丝之妙。“跳房子”游戏,更使读者收到了一种别致的艺术效果。
此词之妙,在于巧取角度,以小见大,从“跳房子”这种孩提游戏,反映岀“人之初,性本善” 真缔。更显露出作者有一种见微知著的思想深度和敏锐的独特构思,使人百读不厌,动情于衷。愿读者童心永不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