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王府三重奏19至22
银安殿 嘉乐堂 后罩楼
1 恭王府,王府中路最主要的建筑是银安殿、嘉乐堂和后罩楼。
2 银安殿俗称银銮殿,恭王府最主要的建筑。作为王府的正殿,只有逢重大事件、重要节日时方打开,起到礼仪的作用。民国初年(1921年)元宵节时,因烧香失火,银安殿连同东、西配殿在内全部被焚毁。
现银安殿院落为近年复建。复建的银安殿呈现出恢弘气势,还原了王府盛时气象:正殿采用歇山顶、五彩斗拱,绿色琉璃瓦衬托着屋脊上的吻兽;配殿用灰筒瓦,三彩斗拱;耳房为双卷勾连搭,一斗三升斗拱。
3 嘉乐堂是和珅时期之建筑,悬挂有 “ 嘉乐堂 ” 匾额一方,该匾疑是乾隆帝赐给和珅的,但匾额无署款,无钤记,故无法证实。在恭亲王时期,嘉乐堂主要作为王府的祭祀场所,内供有祖先、诸神等的牌位,以萨满教仪式为主。
4 府邸最深处横有一座两层的后罩楼,东西长达156米,后墙共开88扇窗户,内有108间房,俗称 “ 99间半 ” ,取道教 “ 届满即盈 ”之意。后罩楼的东部悬挂 “ 赡霁楼 ” 匾,西部悬挂 “ 宝约楼 ” 匾。楼的后墙全部为夹壁墙,是和珅藏宝物的地方。
后罩楼中部为佛楼,后罩楼的后檐墙上每间上下各开一窗,下层窗长方形,上层为40多个绝无重样、形式各异的会锦窗,形状有棱形、扇形、桃形、石榴形、方形、六角形等,窗口砖雕蝙蝠、鱼、磬花纹,取福庆有余之意,雕琢精细。相传每扇窗户都对应了不同宝物,和珅只要一看窗户,就能明白那里藏了什么。
5 “ 99间半 ” 之称的后罩楼拦腰将恭王府隔为府邸和花园,恭王府作为清朝亲王的府邸,其建筑布局规整、工艺精良、楼阁交错,充分体现了皇室辉煌富贵的风范和民间清新素雅的风韵。

王气 霸气 福气
1 北京人有句老话,那就是 :到故宫沾沾王气,到长城沾沾霸气,到恭王府就一定要沾沾福气。
2 这几年的故宫一火再火,高傲威严的紫禁城不再是小时候名胜古迹的印象,转换成为一座富于明清皇帝王气的博物馆。人们对故宫的欢喜,不仅因为这里的王气,还因为任时光千年流淌,仍红妆素裹,见证了岁月山河的力量。留恋于京城古都的高调与厚重,我数次游览故宫。
从未进过故宫的游客惊叹道:“ 人在画中游,一点儿也不假 !” 作为中国最有知名度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紫禁城的 “ 高颜值 ” 与生俱来。而故宫人精心策划推出的一系列充满 王气的活动,让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拥有了别样的亲民气质。 对我来说,故宫一直是一个神秘的符号,王气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
据统计,故宫城墙以内的面积达72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内有殿宇宫室9000余间,被称为 “ 殿宇之海 ” 。像故宫这样雄伟、庄严、王气的建筑群举世罕见。
3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霸气著称于世,被誉为世界的奇迹。
长城 ,它纵横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祖国辽阔的土地上,东西相距长达一万余里,因此,被称之为万里长城。它好像一条长龙,翻越巍巍的群山,穿过茫茫的草原,跨越浩瀚的沙漠,奔入苍茫的大海。
长城,人类的巨著,中华之魂 ! 她象一条巨龙,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她是一部气魄恢弘的史诗,两千年的风风雨雨在长城镌刻下宏伟的篇目。长城是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谊交往的纽带和桥梁,是通向世界的窗口。
著名的万里长城,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蜿蜒曲折,蟠伏在中华大地上。万里长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工程,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4 恭王府中的福气,肯定有一定的来头,否则,其府中的福字碑,怎么能号称 “ 天下第一福 ” 呢 ?
清朝当时的天下第一人,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的福字碑,藏在恭王府花园的一座用糯米浆砌筑成的假山秘云洞内,碑高1米左右。据说,这个 “ 天下第一福 ” 福字碑,还真的来历不凡。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将要过60大寿,不料却重病缠身,久治不愈。宫内的太医用遍了良方名药也未见起色。这时有大臣献策,说可以试试史书上记载的请福延寿的方法。在沐浴斋戒三日之后,康熙凝神运气,用一颗虔诚祈福的心境,一气呵成写下了一个大大的 “ 福 ” 字,并加盖上“ 康熙御笔之宝 ” 的印玺。将福字精心裱糊后,康熙帝马上送给了孝庄皇太后。孝庄见了欣喜万分,久病的她竟然百病全消,心情舒畅,健健康康过了个60大寿。后来这件事传开了,大家都说皇太后的病好了,全是因为康熙所写的福字。
至于这块天下第一福字碑是如何到了恭王府假山里来的,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是作为恭王府的 “ 镇园之宝 ” ,福字碑早已经是名扬天下,真的不知道有多少海内外游客,争相前来恭王府一睹其芳容了。
天下第一福 ,从康熙到孝庄,将其由来定格为 “ 福 ”;从孝庄到和坤,又将福缘转化给臣民。民间传言:此福之所以匿藏百余年不出,盖因天命,必须经过 “ 布衣之相 ” 的点化,于国泰民安之日重新出世,化为万民之福。现在,有了人民总理周恩来的点化,应验了百年真言,已将此福从皇家珍宝转化为万民之福。
三路 四合院 五纵
1 恭王府分为平行的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是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是世界最大的四合院。
恭王府作为现存清代规模最大的亲王府邸,内部建筑由多个四合院组合而成,是北京四合院文化的瑰丽代表。
2 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两侧有厢房 ,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
头宫门 :第一道门即恭王府府邸正门,三开间,门口设有两个汉白玉狮子,左侧雄狮右前爪玩弄绣球,右侧雌狮则左前爪抚摸幼狮,用来避邪纳吉、预卜洪灾、彰显权贵。石狮子头上的卷毛疙瘩故宫是13排,亲王是12排。恭王府石狮头上的卷毛疙瘩共12排。
二宫门 :进入王府的第二道门。面向南的三开门。主人和贵宾走正中大门,身份低微一些的人员只能走两边的旁门。整座王府只有这个院里有三开门,不同身份的人在这里十字分开,各走其门。在清朝末年老地图上,这里标注的名称叫十字院,想来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3 恭王府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 ; 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一座恭王府,将北京四合院瑰丽旖旎的建筑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承载着百年来北京四合院人的生活日常,散发着经久不息的建筑魅力。
4 恭王府的整体建筑分为 —— 三路五纵 。
三路 —— 是指府邸的整体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是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
中路最主要的建筑是银安殿和嘉乐堂,显示了中路的威严气派,同时也是亲王身份的体现。
东路的前院正房名为多福轩,后进院落正房名为 —— 乐道堂 ,是当年恭亲王奕訢的起居处。
西路的四合院落较为小巧精致,主体建筑为葆光室和锡晋斋。
5 五纵 —— 是指恭王府纵向共有五进院落,暗合风水五行。
因此 恭王府 —— 三路五纵的建筑格局体现了古代四合院式建筑在风水学中的三元(1)思想及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理念。
(1)三元文化,其实就是以天地人为对象的中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它是中国无数先辈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的结晶,虽然缺乏科学性(目前的科学无法解释),但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确实是一种大智慧。

恭王府三重奏20
史学 恭王府 红学
1 恭王府位于北京前海西街,建于1776—1785年,原为清代乾隆宠臣和珅的私宅,和珅因贪污罪于嘉庆四年被抄家处死后,此处私宅便赠给了庆王。同治朝时,由于恭亲王奕訢协同慈禧发动政变有功,慈禧太后便将此宅赠予奕訢,而成为恭亲王府。
2 然而恭王府,究竟起建于何时,史学界与红学界历来都有争议。有人认为,从和珅时代至恭王府时期,这座建筑群的变化不大,理由是,锡晋斋的覆莲鼓墩式柱础、内部的楠木装修,以及东路山墙墀头上的砖雕和中路后段左右配房正脊上的砖雕,都代表了乾隆时期的惯用手法。
也有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据《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对府第的规定,王府与公侯以下达官显贵宅第的差别,不是一点半点。如:亲王府应有正殿七间,郡王府五间,而王以下,自贝勒起就不能有殿。假使和珅当年造了正殿,那么,他被杀时 “ 逾制 ” 的罪状恐怕就又要增加重要一款了!
3 恭王府可以说是历经了几百年的沧桑巨变。
和珅,亘古罕有的超级大贪官,究竟他贪了多少钱呢,才被世人称为大贪官呢? 且不说嘉庆当年抄和珅家产抄没的9亿两白银,也不说他在位时掠夺的土地和房产,光是他自己住的 “ 豪宅 ” 都不输皇宫。
据说当时的 “ 和府 ” ,在规模和奢侈程度上,与宁寿宫和圆明园一模一样,俨然富可敌国。 这种行为在当时已经属于大逆不道之罪。因为在封建旧社会,房子再奢华也决不能挑战皇家园林,而和珅不仅挑战了,还把自己的家修的比皇家园林还奢华。
而向来以有个性、很聪明、玩酷炫的乾隆皇帝,这么久能忍得了这种大逆不道呢? 原来,和珅仗着自己和乾隆帝是儿女亲家,同时又是最大的宠臣,“ 哄得 ” 乾隆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了。
其实,这座宅邸并不是一直属于和珅的。它的前身是座规模宏大的寺院,香火很旺;和珅倒台之后,房子又被皇家收回去,最终传到了恭亲王奕訢的手上,所以才被叫做恭王府。
4 和珅死了之后,宅子怎么安排?嘉庆把王府一分为二,东边留给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继续居住。 因为他的老婆是乾隆皇帝的和孝公主,很受宠爱,所以没收回。西边赐给了弟弟庆郡王永磷。 后来到了咸丰年间,这里成为恭亲王奕訢的府邸,从那时开始,这里才被正式称为恭王府。奕訢住进去之后大兴土木,把这座宅子好好改造了一番,才有了今天这样的规模和气派。
这座兴建于18世纪的公卿宅邸,在世事变迁之间已经历经了几百年的岁月洗礼。既然和珅是当时的全球首富,那么他的府邸自然也就代表着当时全世界最奢华的极致。
5 恭亲王奕訢死后,他的嫡孙溥伟承袭爵位,那个时候的他迫于生计、再加上想复辟清朝,这位 “ 最后的王爷 ” 几乎 “ 卖掉 ” 了恭王府,是继和珅被抄家之后第二次的文物大规模流失。
唐韩斡《照夜白图》,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南宋《九龙图卷》,由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 恭亲王的手工玉质笔筒,现私藏于美国纽约某富豪家中。 清乾隆御制,紫檀漆地嵌玉圆光座屏,这曾经是乾隆最喜爱的座屏之一,现藏于美国纽约。 1913年在美国被拍卖的恭亲王收藏之青铜器,很可能是三千年前先秦时代的顶级文物。 除了这些被 “ 曝光 ” 出来的恭王府珍宝,其他散失于海外的文物,如果真正统计起来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我们期待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当年流失的宝物重现天日,并回到祖国的怀抱。
根据查证的资料,奕訢诗集《萃锦吟》卷七中有 “ 嗣于同治年间邸园落成 ” 之记;而 “ 样子雷 ” 于同治四年绘制的多幅恭王府府邸、花园的设计草图也仍然有案可查,所有这些都印证着:同治年间的那次 “ 修整 ” ,是恭王府历史上一个较大规模的 “ 划时代 ” 的工程。恭王府的建筑规模与格局,是在恭亲王奕訢的手上才最后形成的。

6 在我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里,曾经对大观园进行了形象、着重的描写,大观园是小说里主人公常住的地方之一。后来,根据书中的描写,人们在北京的西南角建起了一座园林,取名为大观园。如今该园林已经成为京城一个著名的景点,每天游人如织。由于恭王府里有着《红楼梦》中所描绘的某些景物,因此有人据此推断说,恭王府花园正是大观园的原型。到底是不是呢?针对这个论断,学界一直有着激烈的争论。
我国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在其《恭王府是真正的大观园》一文中说 : 雍、乾之时,世人缄口不敢言,但寻访红楼遗址的文化活动并未停止,直到道、咸年间,安徽的诗人进京,还不忘到内城去觅求埋香塚的故址。
周汝昌的记载,说那有故王公府一二处,左有激湍(响闸),右有清流(御河),后有佛寺 —— 全北京只有今之恭王府所在地完完全全地符合那种地理地貌特点,一丝不差。 周汝昌认为,恭王府花园正是大观园的原型。为此他还特著《芳园筑向帝城西 —— 恭王府与<红楼梦>》一书,其间进行了大量的考证。
支持恭王府花园是大观园这一论断的人认为 : 恭王府主要分为宅邸和花园两部分,宅邸又分为中、西、东三路,在西路主要的院落是 “ 天香庭院 ” ,而 “ 天香庭院 ” 正是曹雪芹笔下大观园中的 “ 恰红院 ” ,在该院内还有两层彩绘长楼,并有两棵清代的西府海棠,这两棵海棠是怡红院中 “ 恰红快绿 ” 的一蕉一棠。
7 贾琏在偷偷地娶回尤二姐后,把她安顿在大观园后门不远处的一条花枝巷里面被叫作 “ 9号 ” 的地方,对此专门有人去做了调查,发现恭王府后边有一个死胡同,该死胡同就只有9个门,所以据此推断 “ 9号 ” 即恭王府后边的死胡同。
至于恭王府花园是不是大观园的原型呢?也有人持相反的意见。
这些反驳者认为恭王府的历届主人都是在曹雪芹以后出生的人物。尤其是恭王府花园形成今天这样的规模,主要是在成为恭王府时规划兴建的。在第一任主人和珅居住时,只有府邸而没有后边的花园。如今,恭王府花园到底是不是大观园的原型还处于争议之中,成为一个谜。至于曹雪芹在创作大观园的场景时,有没有什么借鉴物呢?很多人都持肯定的观点,只是所提出的借鉴物不同。
8 有的认为借鉴的是乾隆年间江南文人袁枚家的 “ 随园 ” ,这个 “ 随园 ” 到底是什么样子,不得而知;有的认为借鉴的是曹家在南方江宁织造府的花园 “ 棟亭 ” ,关于 “ 棟亭 ” ,其状貌也不得而知,但是,曹雪芹只是少年时期在江宁住过,后来在曹雪芹13岁的时候,他随全家进了京。而《红楼梦》则是在他的晚年创作的,有人据此否认 “ 棟亭 ” 是原型这个观点。其实,最主流的观点应该是大观园是曹雪芹的原创。
如果真要说曹雪芹在创作的过程中借鉴了什么景物的话,那就是参考了我国造园艺术的几千年精华。因为明清时代,我国的造园艺术已经非常高超了。明代时,京郊就出现了一些名园如清华园、勺园等;清乾隆时期,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已达到顶峰时期,皇家有畅春园、圆明园等。
王公大臣的名园有礼王府花园、索家花园等。南方的苏杭、南京等地更是名园遍布,如拙政园、寄畅园等。曹雪芹正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将皇家和私家园林的优势、将北方和南方的特点结合到一起来创作的。所以说,红楼梦大观园乃是曹雪芹的独创。
9 当代,恭王府已经全部对外开放。在2017年,恭王府博物馆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斗转星移,岁月蹉跎,本来就属于国家的珍宝,就应当归于国家。 恭王府可以说是历经了几百年的沧桑巨变,却依然在史学界与红学界闪耀着灼目的光芒。

恭王府三重奏21
辉煌 恭王府 荣耀
1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且保存最为完善的皇宫建筑群,紫禁城的历史与艺术意义是非同一般的。这里曾见证过多少奇迹,上演了多少故事,又成就了多少人,留下了千万风光。它是那么威严与端庄,是那么宏伟又庄重,紫禁城的传奇从未间断过,不仅是国家5A级景点,又是顶级世界文化遗产,里面的一土一木都是历史的承载,一砖一瓦都是珍贵文物。紫禁城里的众多建筑历经时间的变化仍然风华绝代,而在众多的古建筑群中,“ 恭王府 ” 是当之无愧的北京豪宅。
2 恭王府历经了三任主人,原本是由和珅始建的,当时称为 “ 和第 ” ,建造之初便严谨地对照了故宫的建筑风格,其奢华程度可见一斑,说是能与天子住所相媲美也不为过。
恭王府的前部分是极其豪华的府邸屋舍,后半部分则是典雅的园林景观,整个府邸占地6万平方米,大气磅礴又幽深静美,是中国园林建筑的顶级代表。
3 恭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分别由多个四合院组成。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了 “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 的说法。
这样的豪宅自是用料讲究,在1962年便有专家预估了恭王府的价值,当时便表明了价值高达3000多万元,令人震惊。当然,豪宅的所有装饰及用料都得用顶级材料才能相配,木制的房屋可不是用一般的木材,恭王府中大部分的衔接木料乃用金丝楠木打造,其价值放在现在都是不可准确估量的。
众所周知,金丝楠木的价值很高,本就稀有使得它的价值也是水涨船高。如今一棵极品的金丝楠木原木的价值就被估值27亿元,那这整个恭王府是有多么雍容华贵,世界首富也买不起这顶级豪宅。当年,和珅斥巨资修建了这府邸,府邸中还有一处藏宝楼,放满了奇珍异宝,为何和珅又这么有钱呢?
4 和珅可以说是最早一批的富豪了,他的财气富可敌国,所以这也是他能修建如此奢华府邸的原因。和珅被处死之后,嘉庆帝在他的藏宝楼就曾搜出大量真金白银,足足是清廷15年来的总收入,这还不包括他所收藏的器具玉石等。除此以外,恭王府中有许多康熙亲题的字画牌匾等,随便拿出一件东西都是价值千万的物件,可以说这恭王府是处处都是宝,处处都是钱。
这样的风华绝代宝地则是引得无数人为此折腰。和珅死后,嘉庆帝便把这宅子赐给了庆郡王永璘,这永璘是个爱宅如命的人,所以赐给他也当之无愧。之后,永璘也十分爱护这宅子,前后修缮又重新装饰,为这恭王府也增添了不少美。

5 1851年,这座宅子的主人变为了恭亲王奕䜣,而这座府邸也就换了个名字,名叫恭王府。有人评价这恭王府代表着半部清朝史,的确如此,这宅子屹立在北京城,见证了半个清朝的历史发展,无论是辉煌还是落寞,它都曾参与其中。即便到了如今,我们也曾从中窥见当年清朝的盛世与衰竭,历史虽已改变,但沉淀下来的过往却积攒在其中,令后世感慨万千。
6 现在的恭王府基本是当时恭亲王大规模改造的中西建筑风格规模格局,其中保留了和珅宅子的精华部分,比较重要的代表景点大概有 :
嘉乐堂 ,是现在恭王府中路的最后一进正厅,五开间,大门正上方现悬的“ 嘉乐堂 ” 匾额,传为乾隆帝御赐给和珅的。
锡晋斋,原名庆宜堂 ,源于乾隆所赐庆颐良辅匾额。大厅内有和珅仿紫禁城宁寿宫式样,建造的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段,此为被嘉庆皇帝赐死的二十大罪之一所指的的僭侈逾制。相传乾隆当年想在圆明园修座金丝楠木殿,找不到那么多的好楠木,还是以修缮明十三陵为名,盗取的明陵楠木,可见当年和珅是多么的奢华。
后罩楼,俗称臧宝楼,也是部分小妾和女人的住所。府邸最深处横有一座两层的后罩楼,东西长达156米,后墙共开88扇窗户,内有108间房,俗称99间半,取道教 “ 届满即盈 ” 之意。后檐墙上下各开一排窗户,下层窗是长方形的,上层是形式各异的会锦窗,窗口砖雕精细。花饰分别是蝙蝠、罄、鱼的图案,意寓 “ 福庆有余 ” 。
7 后府花园叫萃锦园,此园名不是和珅起的,是恭亲王命名的。园中有部分景点是和珅留下来的。尤其是萃锦园中路内有一座太湖石假山,山脚下的秘云洞以康熙皇帝御书 “ 福 ” 字碑为中心,内洞府正中央石壁上有一座号称 “ 天下第一福 ” 的康熙御笔题福字碑。
独乐峰巨石称送子观音,仰首望去,石头酷似一女子,抱着一小孩,低着头,背对大门。这块巨石未经任何人工雕凿,是当年和珅陪同乾隆下江南时,和珅从千百块太湖石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和珅认为这块形如女人抱着孩子的奇石是观音送子,就把它运回来放在自己家中,希望借此保佑儿孙满堂。果然第二年得了一个儿子。乾隆听说也很高兴,给孩子赐名丰绅殷德,后来还把自己的掌上明珠十公主嫁给了他。
8 蝙蝠是整个恭王府里的又一大景致,这里的蝙蝠可不是空中飞翔的动物蝙蝠,这是当年和珅取其 “ 蝠 ” 字谐音,用各种蝙蝠造型修建的装饰物和景点。我们几乎能在恭王府内所有建筑物上看到 “ 蝙蝠 ” 的身影,和珅还把花园中的水池也修成蝙蝠形状,并把湖池命名为蝠池。在蝠池的北面还有一个蝠厅,厅形也如蝙蝠。恭王府花园里共有9999 “ 只 ” 蝙蝠,而这第一万个 “ 福 ” ,就是号称 “ 天下第一福 ” 的康熙御笔题福字碑。满园一万余个蝙蝠画图造型,处处彰显着和珅希冀多福、多子、广进钱财的喜气满门美好愿望。
9 恭王府能够保存至今还得益于对它的保护工作,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它的开放也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如今,恭王府也成为了北京城不可磨灭的记忆之一,如果说紫禁城是风光无限的,那这恭王府也是绝代风华的,它非天子脚下的住所,但却实实在在拥有着瞩目的光芒与辉煌,经过时间的沉淀后,其内敛磅礴气势更加彰显。
在夕阳的照射下,恭王府是那么的耀眼,让人挪不开眼。这里曾是一片风光无限的地方,这里也将继续上演它的辉煌与荣耀,似乎是带着使命一般,继续发光,让世人如痴如醉。

附加 柏林寺三重奏
五叶槐 蝴蝶槐 七叶槐
1 柏林寺内的古木很多,尤多古柏、古槐,还有白皮松、古银杏等。
柏林寺就因多有古柏,而名 “ 柏林寺 ” 。寺内除有多棵巨大的元明古柏外,还有两棵紫藤缠柏的奇观。
2 在柏林寺内最著名的一棵古树是维摩阁院内的一棵古七叶槐。柏林寺的维摩阁在寺后为一独立小院落。院门正中,院内北、东、西三面为二层楼阁 “ 维摩阁 ” 。就在阁前西侧高耸着一棵十分珍贵的 “ 七叶槐 ” 。七叶槐是国槐的一个变种。因叶是由七片叶子簇成一束,形似蝴蝶,所以又名 “ 蝴蝶槐 ” 。
3 柏林寺这棵七叶槐高达15米,干周长达1.8米,是在清乾隆二十三年重修柏林寺时种植的,距今已二百五十年,是北京的 “ 古蝴蝶槐之最 ” 。每当微风吹过,树上的树叶如飞舞的蝴蝶,把维摩阁点缀得古香古色。这棵古蝴蝶槐为寺内的 “ 吉祥之树 ” 。
4 在北京只有两棵古七叶槐,另一棵在西城的广济寺内。在寺的后院,也是二层的楼阁舍利阁前西侧,有一棵清代的古七叶槐,已有二百多年,被视为寺内的 “ 三宝 ” 。三宝即“ 方缸、铁井、七叶槐 ” 。在民国时广济寺失过一次大火,方缸和铁井被毁,而令人奇怪的是七叶槐却安然无恙,这又给这棵七叶槐增添了神秘色彩。
5 在景山公园有一棵五叶的 “ 蝴蝶槐 ” ,又称为 “ 五叶槐 ” ,树下有标牌注明为珍贵树种。在北京地区仅有这三棵古蝴蝶槐。
蝴蝶槐位于景山,山左里门,也就是东门里向西行进的路边,如不注意观察的话,很容易和它擦肩而过。蝴蝶槐属于珍稀树种,是槐树的复叶簇生变种,别名五叶槐、畸叶槐,中等乔木,其5片小叶聚生,似蝴蝶飞舞,姿态奇特,故名蝴蝶槐,是景山公园园林中的珍奇树种,颇具观赏价值。
广济寺三重奏
方缸 七叶槐 铁井
1 广济寺位于西城西四路口西,该寺始建于金代,八百多年前,这里是金中都的北郊,有村名叫西刘村,故当时人们又叫此寺为 “ 西刘村寺 ” 。广济寺现为 “ 中国佛教协会 ” 所在地。广济寺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多宝殿、二层的舍利阁等。
2 广济寺内有著名的 “ 三宝 ” ,即方缸、铁井、七叶槐。
3 七叶槐位于后院的舍利阁西侧,为清代时所植,距今已二百多年。广济寺后院舍利阁前原有两棵七叶槐。寺内后院的方缸为夏日种荷之物,相传是建寺时之物。
4 所谓铁井,乃井口之石墨玉。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十一月,该寺忽遇大火,烧殿数间,方缸、铁井均被塌殿砸坏,舍利阁东侧的七叶槐也没有逃脱厄运,但西侧的七叶槐却幸存,原东侧的七叶槐处后补栽一棵槐。

恭王府三重奏22
嘉乐堂 庆颐堂 锡晋斋
1 根据恭王府官方网站可知,“ 锡晋斋 ” ,俗称楠木房,原名 “ 庆宜堂 ” ,源于乾隆所赐 “ 庆颐良辅 ” 匾额。
锡晋斋,一说恭亲王奕訢得到晋朝陆机的《平复帖》后所起,另一说是小恭王溥伟所起。
2 和珅居住时期,锡晋斋名为 “ 嘉乐堂 ” ,是和珅及其妻子生活起居的地方。关于这个室名虽无具体文献记载,但和珅留有一部《嘉乐堂诗集》,根据古人喜爱以所居室名为诗集命名的习惯,可以推断出当时和珅居住这座 “ 楠木仙楼 ” 应该叫做 “ 嘉乐堂 ” 。
锡晋斋两层楼,上下安装了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段。此隔段式样是和珅家太监呼什图受和珅指使前往紫禁城宁寿宫画下图样仿造的,这也成为嘉庆皇帝赐死和珅的大罪之一。
3 嘉庆四年(1799年),清乾隆时期的宠臣和珅被赐自尽,嘉庆皇帝罗列了和珅20大罪状,其中,第十三条称 : “ 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其大罪十三。” 这 “ 僭侈逾制 ” 的 “ 楠木房屋 ” ,就是恭王府的锡晋斋,也是恭王府中价值最高的建筑。
锡晋斋位于恭王府府邸西路第四进院落,院落正门为一座精致垂花门,门内悬挂慎郡王允禧所书 “ 天香庭院 ” 匾额。迈入垂花门,影壁上红底金字的 “ 中正仁和 ” 四个大字映入眼帘,为整间院落平添了几分庄重和威严。
绕过影壁来到庭院中,在左右两侧,有两棵树龄在200年以上的西府海棠,院中间立有一座二百多年历史的石盆景,名为 “ 云停 ” 。与 “ 云停 ” 正对的,便是锡晋斋正厅了。门前鼓墩式下承覆莲座的柱础,与故宫内乾隆晚年所居 “ 倦勤斋 ” 相同。
4 锡晋斋面阔七开间,前后出廊,后檐带五间歇山顶抱厦,内部正中为三开间敞厅,东西北三面设有两层 “ 仙楼 ” ,木质为极其名贵、千年不朽的金丝楠木,楼层上下均配有精雕楠木隔断,天花板彩绘海墁天花,地铺紫禁城所用的方块花斑子母石,格局仿建紫禁城宁寿宫,高大气派,金碧辉煌。
锡晋斋东西两座配殿分别叫做乐古斋和尔尔斋。东配殿乐古斋从前被用来存放古董,西配殿被用来存放碑帖字画,之所以取名 “ 尔尔斋 ” ,意为这里所收藏的碑帖字画与锡晋斋正厅所藏的《平复帖》比较起来不过尔尔。
5 锡晋斋因其建筑风格与曹雪芹所书《红楼梦》荣国府中的院落格局相似,被红学研究者们推测为《红楼梦》写作背景原型,锡晋斋与《红楼梦》也有一定的关联。
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汝昌先生在《芳园筑向帝城西:恭王府与红楼梦》一书中率先发声,提出恭王府便是《红楼梦》大观园原型的观点。后来,红学研究者们经过多番对比和考证,根据《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 认为锡晋斋极有可能是《红楼梦》中贾母所居住的地方。

悬挂在锡晋斋垂花门上的匾额 " 天香庭院 " 上有一枚 " 慎郡王 " 的印章。慎郡王名叫允禧,是康熙帝二十一子,工诗擅画,在清朝皇族宗室书画家中造诣最高。慎郡王不喜政治,醉心书画、文学,与郑板桥、曹雪芹等人交情深厚。因此,部分红学研究者认为他就是《红楼梦》中北静王的原形。
6 和珅获罪后,宅第被嘉庆皇帝赐给庆王永璘,“ 嘉乐堂 ” 更名为 “ 庆宜堂 ” ,据说这一室名源于乾隆皇帝所赐的 “ 庆颐良辅 ” 的匾额,并一直沿用至恭亲王时期。恭亲王奕訢《萃锦吟》“ 庆宜堂避暑偶作 ” 的诗中写到 :
积善欣余庆,安闲更得宜,
留欢殊自惬,出语总成诗 ,
此诗句中藏尾了 “ 庆宜惬诗 ” 四个字,并注明 “ 邸第西斋额曰庆宜堂,传闻系庆邸居时旧额 ” ,为 “ 庆宜堂 ” 的名称提供了佐证。
7 恭亲王奕訢时期,因隐郡王府贝子溥伦年幼。 成亲王永瑆五代孙、道光长子隐郡王奕纬嗣孙。隐郡王府中无人理事,慈禧太后便命恭亲王奕訢暂时代管隐郡王府事务。借此机会,恭亲王奕訢便把隐郡王府中所藏的晋代大文人陆机的真迹《平复帖》(1)请回恭王府 “ 代为保管 ” ,并藏于 “ 庆宜堂 ” 中。
8 至小恭王溥伟时,为凸显陆机《平复帖》的尊贵,特意将珍藏《平复帖》的 “ 庆宜堂 ” 改为 “ 锡晋斋 ” 。宣统庚戌夏日(1910年),溥伟在《平复帖》上题跋写道:“ …… 伟所藏晋唐以来名迹百二十种,以此帖为最,谨以锡晋名斋 …… ” 。小恭王溥伟对装饰有两层近金丝楠木的锡晋斋十分喜爱,并在仙楼北部的四面楠木墙上题写春夏秋冬《四季诗》。在二十世纪30年代锡晋斋室内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小恭王溥伟题写的《春日诗》、《秋日诗》和《冬日诗》。
9 1937年后,恭王府成为辅仁大学女子学院,锡晋斋成为女院的娱乐活动室,建国后,锡晋斋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图书馆使用。
辅仁大学时期的锡晋斋 197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特将主办的红学研究刊物《红楼梦学刊》编辑部设在了锡晋斋院落。
10 2006年,锡晋斋修缮工程正式开工,如今的锡晋斋,已经依照文献档案、老照片和图纸等遗存资料完成了修缮并恢复了历史原貌。锡晋斋因和珅而极富华丽的气魄;因恭亲王而化成唯美的影像嵌在诗词里;因《平复帖》(1)而得 “ 锡晋 ” 之名。
目前,锡晋斋作为复原陈列展厅,陈列着和珅时期留下的楠木隔断以及明清家具。向游客默默诉说着从嘉乐堂、到庆颐堂、至锡晋斋两百多年的大清,盛衰风霜历史。
(1) 《平复帖》是晋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创作的草隶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平复帖》共九行、八十四字,是陆机写给一个身体多病、难以痊愈的友人的一个信札,因其中有 “ 恐难平复 ” 字样,故名。它是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其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皆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