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 蝠福 福
1 恭王府花园又称 “ 萃锦园 ” ,在园林设计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以 “ 蝠与福 ” 文化为主题。
据说在王府花园里有1万只造型各异的蝙蝠贯穿始终,在彩画、窗棱、穿枋和灰塑上都可以见到蝙蝠形象,因此也有人叫它 “ 万福之地 ” 。
而且,萃锦园中水池、假山乃至部分建筑平面形式都被做成蝙蝠形状,园中穿插有 “ 蝠池 ” 、“ 蝠山 ” 和 “ 蝠厅 ” ,所以是一个地道的风水 “ 福地 ” 。那么王府花园缘何做成一个以蝠与福文化为主题的花园形式呢?
原先,我以为所谓一个蝙蝠之蝠,无非同中国汉字的 “ 福 ” 字谐音而已。游完恭王府之后,方知没有如此简单哟。
2 原来在恭王府萃锦园秘云洞内藏有康熙的御笔福字碑。这是康熙帝倾注孝心为祖母孝庄皇太后在一次重病中,虔诚祷告上苍为皇太后请福续寿所写的 “ 福 ” 字。它是一个福寿联体字,字形瘦长,被人称之为 “ 长瘦之福 ” 即 “ 长寿之福 ” ,而且 “ 福中有寿、福寿双全 ” 。
孝庄太后为了永久保存孙子炫烨送给自己的 “ 福 ” 字,亲命将其刻在石碑上,后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福字碑。乾隆年间,此碑被和珅弄到其府邸萃锦园秘云洞内,直至1962年重修恭王府花园时才被考古人员意外发现,周总理得知后欣然称其为 “ 中华第一福 ” 。据此,为了体现福文化这个主题,所以,恭王府萃锦园内多以蝙蝠作为福文化的装饰象征符号。
3 恭王府为何选择蝙蝠?仅仅因为 “ 福 ”“ 蝠 ” 两字同音吗?绝对没有这么简单哦!
在清代工艺品装饰中有蝙蝠纹样的文物中属乾隆朝的居多,乾隆帝的龙袍上就有红色蝙蝠和五彩云纹。象征洪福齐天,如 “ 清乾隆明黄绣五彩云蝠纹十二章吉服袍 ” 。所谓 “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 ,因此,作为乾隆朝宠臣的和珅喜欢蝙蝠是绝非偶然的。
蝙蝠的 “ 蝠 ” 字同汉字的 “ 福 ” 字谐音。《汉典》上对福的解释是 “ 古称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 ” ,《礼记 • 祭统》中的说法是:“ 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 而且 “ 蝙蝠 ” 词本身在谐音上便是一个 “ 好口彩” 、即吉利话 —— “ 遍福 ” ,寓意遍地是福、幸福无边。
4 求福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各种与 “ 福 ” 有关的吉祥用语在民间通过蝙蝠被演绎出 “ 蝠 ” 的各种造型,蝙蝠便成了国人心目中“ 福 ” 的形象大使,且每种组合纹样都重寓意,求福贵、喻康寿、报顺安。在创作形态上虽有写意变化,但基本上是以写实性的为主,便于百姓识别。
人类对于幸福的渴望亘古不变。关于福的主题也成为人们最为喜好的表现对象,所以包含有幸福寓意的吉祥纹样在中国传统图案中极为丰富,在表现这些幸福纹样中以蝙蝠纹最为常见。作为统治阶层的王公贵族也不例外,幸福安泰的生活更是他们所拥有并且希望长久地占有下去的。
5 如上所述恭王府花园中也出现了大量的蝙蝠纹,虽然其样式繁多,但主要表现为对福与寿的渴望,而且这些纹样都与中国汉语语境中福文化的代表词汇有关,如 五蝠捧寿、福寿双全、寿山福海、四面来福、福寿万代、福从天降、双福临门、纳福迎祥、福盖满天、福如东海、洪福齐天、福在眼前、四福临门、世世有福、日日是福、流云万福等等,由此展开的丰富的组合纹样形式遂使蝙蝠成为恭王府福文化的形象代言人。
6 据说恭王府第一位主人和珅在设计这园子的时候,共设计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只蝙蝠,取谐音 “ 福 ” ,藏于各个角落如蝠池、蝠厅、长廊雕版,还有以邀月台为身子的整体蝠形建筑造型。
为什么取 “ 九千九百九十九 ” 这个数呢?原来,和的本意是求一万个 “ 福 ” ,而那第一万个 “ 福 ” 便是前面提及的福字碑。看来,和珅对 “ 蝠与福 ” 真是情有独钟啊!
蝠河 蝠池 蝠厅
1 和珅把园中用青石砌成的小水池,修成蝙蝠形,并命名为蝠河,后来改为蝠池。蝙蝠形水池,又因形状像元宝,也叫 “ 元宝池 ” ,含有 “ 祈福 ” 的寓意。
2 在水池的四周围种着数棵榆树,每到春末,状似铜钱的榆树钱纷纷落入蝠池中,因谐音 “ 福钱 ” 满盈落池中,寓意福贵双全。故蝠池也有着 “ 聚宝盆 ” 的别称。
蝠池借 “ 福 ” 和 “ 财 ” 的谐音,护佑主人吉祥富贵。
3 恭王府花园中轴线滴翠岩最后一进院落终点是蝠厅。这个建筑有五个开间,顶棚卷檐翘起,屋外还有回廊,前后出抱厦三间。两侧又出耳房,耳房比正厅略前,形成曲折对称类似蝙蝠展翅飞翔的平面,故名蝠厅,当年恭王府众人称此处为“ 蝠房子 ” 。恭亲王奕訢经常与至交在此谋划军国大事。
福厅,也是出于祈福的用意。由于此建筑构成一个蝙蝠形平面,自早至暮皆有日照,北京古建筑只此一例。
4 蝠厅的顶棚和柱子都画满彩绘,是分成三种颜色的斑竹,称 “ 海墁斑竹 ” ,老竹、新竹、嫩竹寓意 “ 节节升高 ” 。
早先,“ 蝠厅 ” 的所有梁柱皆是竹子所制,因经不起岁月的摧残,损坏严重,在重修时就采用了水泥做柱,外面用油漆彩绘斑竹。
5 “ 蝠厅 ” 作为恭王府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屋顶建筑形式采用了庑殿、歇山和硬山三种建筑形式,这在一般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它的屋脊一般为大式作法,两端安置吻兽,特别是在清代,庑殿更多采用了推山法加长正脊。
蝠厅:原名云林书屋。蝠厅曾用作府主人的书房,有以此命名的《云林书屋诗集》流传至今。
6 蝠厅面阔五间,硬山卷棚顶,前后各三间歇山顶抱厦,如蝙蝠的头、身、尾,两侧各接出曲折形的耳房,相接处是硬山顶,曲折处是庑殿顶,两端为歇山顶,形式多变特殊,酷似蝙蝠伸展的两翼。蝠厅的装饰也极具特色,梁枋斗拱均为绿色,柱子皆用竹节图案装饰,给人以高雅清爽的感觉。
1924年,恭亲王奕䜣之孙溥心畬的起居室和画室就是蝠厅,他命名为 “ 寒玉堂 ” ,并在此生活了十四年。

福文化 康熙 福字碑
1 清代皇帝,在每年春节都要亲笔御书大“ 福 ” 字,赏赐给有功的王公大臣,以表示天子对臣下的恩宠。而王公大臣如能获得皇帝赐赏的 “ 福 ” 字,会喜出望外,受宠若惊,感到皇帝对自己的信任,预示着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2 恭王府中 “ 福 ” 字碑藏在萃锦花园的假山内,这座假山是用糯米浆砌筑成的,非常坚固,山上置两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过往缸中灌水的办法来增加院中的湿度。假山下有一幽静的 “ 洞天 ” ,称秘云洞,洞的正中有一康熙皇帝为其祖母孝庄皇后祝寿写的“ 福 ” 字碑,刻有 “ 康熙御笔 ” 之宝印。碑高1米左右,宽80厘米左右,贯穿整座假山。福字碑寓意福照全园,因为康熙留存人世的题字极少,所以福字碑倍显珍贵。
据说当年嘉庆查抄和珅府时,想把这个福字碑移到皇宫,但是由于和珅设计巧妙,动福就动龙脉,这是皇帝最忌讳的,大怒之下,下令将假山封死。从此,康熙墨宝福字碑在所有的史书中消失了。
3 直到建国初,周总理在一次接见外宾之后在花园无意中发现假山上面石头的形状像龙头,按说龙头下必有国宝,于是马上打电话给郭沫若,打开被封的洞门,发现了福字碑,经过文物部门的考证,确认其为康熙当年写给孝庄太后的福字,而盖在福字中央刻着 “ 康熙御笔之宝 ” 的大印已成为当今世上所留的唯一一个完整的康熙大印印章。
4 康熙一生酷爱书法,虽然他的书法极佳,却很少题字,所以,康熙御笔在历代皇帝的笔墨中最少,也就有了 “ 康熙一字值千金 ” 的说法。康熙对 “ 福 ” 字情有独钟,潜心长期钻研其写法,这或许是因为在古人看来,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一生都在追求“ 福 ” 字的缘故。
5 恭王府的 “ 福 ” 字碑为康熙御笔之宝,隐于秘云洞中,谓之 “ 洞天福地 ” ,纵观康熙皇帝亲笔所书的这个 “ 福 ” 字刚劲有力,颇具气势,右上角的笔画像个 “ 多 ” 字,下边为 “ 田 ” ,而田字却不封口,意味着封土无疆,财无止境。而左偏旁极似 “ 子 ”和 “ 才 ” 字,右偏旁像个 “ 寿 ” 字,故整个 “ 福 ” 字又可分解为 “ 多田多子多才多寿多福 ” ,巧妙的构成了福字的含义,极富艺术性,且意味深长。更为珍贵的是碑的右上方,刻有康熙的玉玺以镇福,因此此 “ 福 ” 字被誉为天下第一福。
6 关于恭王府中的那一宝,说的便是那满园 “ 福 ” 字。老北京人都爱说,整座恭王府那福气就没散过,除了因为那座赫赫有名的 “ 福字碑 ” 外,还是因为府内各处藏着多达一万多个“ 福 ” 字,可谓处处被福笼罩。

恭王府三重奏10
紫藤寄松 多福藤 藤萝寄槐
1 紫藤,又名藤萝,古时称为虎豆,到南北朝时才称为 “ 藤 ” 。因紫藤古朴高雅,芳洁肃穆,故古代的文人雅士格外喜欢紫藤,他们植藤、咏藤、画藤,不亦乐乎。
紫藤原产我国,朝鲜、日本亦有分布。华北地区多有分布,以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最为常见。南至广东,北至内蒙古普遍栽培于庭园,用其攀绕棚架,制成花廊;栽于湖畔、池边、假山、石坊等处,具独特风格;或用其攀绕枯木,有枯木逢生之意;还可做成姿态优美的悬崖式盆景,置于高几架、书柜顶上,繁花满树,老桩横斜,别有韵致。
2 紫藤花别名:朱藤、招藤、藤萝、黄环、葛花。
豆科紫藤属落叶攀援缠绕性大藤本,是一种长寿树种,成年的植株枝蔓如龙蛇般蜿蜒,钩连盘曲。初夏时紫穗悬垂,花繁而香,盛暑时则浓叶满架,荚果累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皆爱以其为题材咏诗作画,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诗云: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紫藤花形态特征:枝茎右旋,较粗壮,干皮深灰色,不裂,嫩枝被白色柔毛,后秃净;冬芽卵形;奇数羽状复叶长,纸质,卵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上部小叶较大,基部一对最小;总状花序,花冠紫色或深紫色,旗瓣圆形,先端略凹陷,花开后反折,基部有两胼胝体,翼瓣长圆形,基部圆,龙骨瓣较翼瓣短,阔镰形,花期4、5月份。
紫藤花语:沉迷的、执著的、缠绵悠长的爱;对爱人的执着,最幸福的时刻;醉人的恋情,依依的思念;为情而生,为爱而亡。
3 北京城观赏紫藤胜地有 :北京植物园、中山公园、北海公园、颐和园、故宫、圆明园、天坛公园、景山公园、香山公园、中科院植物园(南植)、药用植物园、红螺寺、南海子郊野公园、房山窦店弘恩寺遗址、动物园、园博园、恭王府、宋庆龄故居、孔庙、太庙、纪晓岚故居、北大、清华、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平谷金海湖树屋、北京园科院、育新花园等。
明末,天安门外东侧有吏部大堂,其院内有一棵明代古藤。其花盛开时,紫花如霞,官员和宫人们纷纷出来观看。后来,康熙年间,这棵紫藤还出现在诗作之中:“ 不知移植在何年,蔓由根蟠百丈牵 ” ,可见其古藤的粗大。
清代因为宣南有文人寓居于会馆中,因此,宣南的紫藤很多。如今宣武门外的海柏胡同,又名海波胡同,明代就已存在,当时因有海波寺而得名。清代康熙年间,有两位文学大家曾居住在这里,一位是朱彝尊,一位是大戏剧家孔尚任。
4 朱彝尊是清康熙年间《日下旧闻》的编者,他故居院内的书房名为 “ 古藤书屋 ” ,因其窗前有一架古藤,为朱公亲手所植,其藤枝干苍劲,紫花垂窗,朱公有诗云 :“ 爽开寻丈地,藤花紫满檐 ” 。当年曹寅是朱彝尊的忘年好友(朱彝尊比曹寅大二十九岁),他经常来 “ 古藤书屋 ” 和朱彝尊饮酒赋诗、谈古论今。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就是曹寅出资帮助出版的,曹寅的《楝亭诗集》是朱彝尊写的序。
5 孔尚任的故居内也有一架古藤,孔公有诗云:“ 海波巷内红尘少,一架藤萝是岸堂 ” ,孔公称自己的书房为 “ 岸堂 ” 。孔尚任就是在这棵紫藤下写出了《桃花扇》。
清康熙年间,出现了两个著名的剧本,一个是洪昇的《长生殿》,另一个就是孔尚任的《桃花扇》。当时有诗云:“ 纵使元人多院本,勾栏多唱孔洪词 ” 。《桃花扇》的首演是在后孙公园的戏楼里,后来后孙公园的一部分成为安徽会馆。

6 清乾隆年间的太仆寺卿戴璐在上斜街的宅院里也植有紫藤,他有诗句 “ 藤萝满架护清荫 ” ,他的著作就题为《藤荫杂记》。
《藤阴杂记》是戴璐为工部郎中时,就京师(北京)五城并及郊区,搜访坊巷名迹,掇拾闻见,汇集而成。自序中说:“ 余弱冠入都,留心掌故,尝阅王渔洋《偶谈》、《笔记》等书,思欲续辑,于是目见耳闻,随手漫笔。及巡视东城,六街踏遍,凡琳宫梵宇,贤踪名迹,停车咨访,笔之于书。” 所以作者志在续写王世祯《池北偶谈》、《香祖笔记》,记载康熙中叶以后京城的典章逸事。凡已见于成书如《日下旧闻考》、《宸垣识略》的,作者皆不录。书以 “ 藤阴 ” 为名,是因为作者前后官署及赁居京师西城槐市斜街居所中,均种植了紫藤的缘故。
7 清初诗人王士祯(王渔洋)在东琉璃厂西太平巷的故居也有一架名藤,他有《紫藤花》一诗,诗云 :
蒙茸一架自成林,窈窕繁葩灼暮阴。
南国红蕉将比貌,西陵松柏结同心。
裁霞缀绮光相乱,剪雨萦烟态转深。
紫雪半庭长不扫,闲抛簪组对清吟。
蒙茸:蓬乱的样子。 窈窕:美好的样子。
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古代做官的有一排排的发簪。
紫藤妙曼清爽 ,端然可喜,态也妖娆,心也坚贞,前三句都在描述紫藤优美的姿态和迷人的风貌,后一句点题,说自己家里庭院中的紫藤落雪一般铺满地却不打扫,这样正好在不做官时拿来对之清吟,寄托厌倦官场寄情于紫藤的思想感情。
8 清乾隆年间《日下旧闻考》总编于敏中在宣内兴华寺街的故居中有一古藤,紫藤压架,有 “ 年年频见紫云垂 ” 之句。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在西珠市口的故居有一架古藤,他的居室起名为 “ 青藤馆 ” ,他就是在紫藤下,和戊戌君子们商讨变法强国。
9 遗憾的是,以上这些名藤早已无存,而北京现存最著名的一棵古藤,是位于虎坊桥东北侧纪晓岚故居的古藤。这株紫藤为他亲手所植,距今已近三百年。
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特别提到这棵古藤 :“ 其荫覆院,其蔓旁引,紫云垂地,香气袭人 ” 。在每年的初夏时节,紫藤花盛开,犹如一片紫霞映满棚架,格外绚丽。过去,这棵古藤是在门里西侧一个月亮门里的小院中,后来在修建两广大街时,原大门拆除,这棵古紫藤便亮出门外,人们在街面上就能欣赏到它。每年紫藤花盛开时,观者如云。
近三百年,白驹过隙,种藤人纪晓岚早已驾鹤,紫藤架却老根新发,生机盎然。李新永是《纪晓岚故居纪念馆》馆长,为自己成为紫藤的守护人也很自豪,他写过 “ 纪府紫藤 ” 的书法作品,也在紫藤花盛开时办过紫藤画展,邀请京城书画名家来画紫藤,只为让更多人感受这紫藤之美。
当了12年的纪晓岚纪念馆馆长,李新永对这架紫藤特别有感情,“ 浇水施肥,眼看着这紫藤一年比一年旺盛,花也开得一年比一年多。”
春天紫藤花开,紫云霞翠,香风四溢飘远。李新永说,他感觉紫藤的香气都浸润到衣服里了,人到了房间里,依然有紫藤花的香气。在李新永眼里,这一架紫藤花开时简直是一朵紫云在空中悬挂,无数硕大的花穗垂挂枝头,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淡紫色的花朵宛若翩然的蝴蝶,芳香四溢,赏心悦目,“ 全是紫花,太壮观了,已经成为两广大街上的一大盛景。”
《纪晓岚故居》这株近三百年的紫藤,饱经风雨沧桑,阅历人间百态。近代作家老舍、曹禺、臧克家等都曾在此赏花赋诗,留下佳话。据说老舍先生第一次到晋阳饭庄品尝山西风味时,特地挑了前院南窗前的一张桌子就座,这里正面对着纪晓岚故居那架庭荫直泻而下的紫藤花。后来老舍留下一首诗来盛赞这紫藤花 :
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
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
紫藤的花可食。花开季节,人们常将其采来,焯过,凉拌而食,或熬粥、蒸食、制饼、煎炸等。紫藤花饼美味爽口,亦算素食中的美味了。纪晓岚故居旁边的晋阳饭庄就有紫藤花饼这一道美味。李新永介绍了紫藤花饼的制作方法:取含苞待放的紫藤花串,白糖腌制,一周左右时间,以面点酥皮制作。除了花可以吃之外,紫藤的根、茎皮、花、种子均可入药。逢夏秋季节采收,分别洗净,晒干,收存备用。
10 在西城什刹海畔的恭王府有两棵名藤。恭王府东路的前院多福轩,门前庭院月台南侧有一个藤萝花架,两棵清代紫藤,它为府内吉祥之物。恭亲王奕訢每每在考虑问题时,都要到藤下静思。据说这棵古藤经常能给恭亲王带来福音,故被称为 “ 多福藤 ” 。
多福轩两株古藤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因此多福轩所在的院落也被称作藤萝院。这架藤萝是北京现存最老、最大的藤萝之一,历经两百年仍旧根深叶茂。每当夏日紫藤花开,香满庭院,衬合 “ 紫气东来 ” 的吉祥寓意。
相传在道光皇帝去世时,关于谁能继位的问题上,恭亲王奕訢踌躇满志,认为继位非他莫属,因为他的文韬武略在众兄弟之上。而他聪慧的大福晋瓜尔佳氏却不这样认为。她在紫藤架下劝奕訢说,顾命大臣宣读立储人选时,如果继位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四哥奕詝,那么你就要率众大臣给奕詝下跪。奕訢后来照做,正是这样,奕訢保住了性命和王位。
11 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一棵古藤是京西门头沟区城子乡一儿童食品厂内的明代古藤,距今已五百多年,是北京的 “ 古藤之最 ” ,这里原是官府大宅。通州潞河中学校园里有一棵百年古藤,是当时外国教师种植的,人们称为“ 洋人藤 ” 。
12 在红螺寺大雄宝殿后三圣殿前的院落西侧,是 “ 红螺三绝景 ” 之一的 “ 紫藤寄松 ” ,因一明代的古松上缠绕着两株百年古藤而得名。藤与松互绕相生,枝杈广延,面积近300平方米。每逢暮春紫藤花开时,满架的藤萝花就象一串串的紫玛瑙坠满整个枝头,如一片紫色的祥云浮在殿宇之间,浓郁的花香飘满整个寺院。1988年,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来寺浏览时赋诗云 :
怀柔渺渺一古刹,老松红萝坠万花。
绚丽奇观少人迹,春游寻幽待开发。
现在这株 “ 紫藤寄松 ” 已成为寺内的吉祥之物,每年五一前后,该寺以紫藤的 “ 紫气东来之意,” 举行盛大的庙会。
13 而巧合的是,房山区良乡南的弘恩寺也有一棵奇绝的 “ 紫藤寄槐 ” ,一棵明代古槐的粗大树干和巨冠上爬满了古藤。这棵古藤也在百年以上,紫藤花盛开时节,古槐刚刚吐出新绿,紫花嫩绿相映,分外绚丽。

恭王府三重奏11
古槐 四合院 紫藤
1 人们一提起北京的古都风貌,总是说 “ 古槐、紫藤、四合院 ” 。确实,过去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中,大多都有藤萝架。在春末夏初之际,一串串紫红色的紫藤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把四合院点缀得古香古色。
在北京美轮美奂的三个代表特色景物中,也可以说是古都北京的 “ 符号 ” 。古槐与紫藤,树木就占了两项,而北京四合院里是必植有各种花木的,因花木是有生命的机体,四合院中植有花木,才有了生气、灵气,才有了温馨。
2 北京的名人故居,如老舍、鲁迅、纪晓岚等人的四合院中也都栽种着不同的花草树木。
一进四合院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过道的爬架,上面爬满了绿植藤蔓,等到它们开花的时候,艳丽的花朵垂吊下来,风景无限好,犹如一帘幽梦,仿佛身处在童话世界里一样。
3 因为古槐树的 “ 高贵形象 ” ,科举制形成后,槐树逐渐与书生举子相关联。槐树被视为科第吉兆的象征。古云:“ 槐花黄,举子忙。” 说的就是槐花黄时,举子们正忙着应试。因此,历代的国子监、贡院都植有槐树,所谓的 “ 槐市众生 ” 指的就是国子监的学生。
北京的国子监里,古槐成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 “ 吉祥槐 ” 和 “ 罗锅槐 ” 。
4 除了皇家建筑以及国子监,北京的古寺也常见古槐。东城雍和宫的东边,有一元代古刹柏林寺(过去为京城内八刹之一)。在其后院维摩阁前屹立一棵高大的古七叶槐,是因其叶由七片簇拥成一束,故而得名。该槐又名 “ 蝴蝶槐 ” ,因微风吹过,束束叶片摇动,似飞舞的蝴蝶而得名。这棵七叶槐是清乾隆年间重修该寺时种植的,距今已近三百多年,是北京的 “ 古七叶槐之最 ” 。

5 在位于西四的广济寺内,其后院的舍利阁前,也有一棵清代的七叶槐,它是该寺的 “ 三宝 ” 之一(其 “ 三宝 ” 分别为方缸、铁井、七叶槐)。在清末的一次大火中,方缸和铁井被焚毁,而七叶槐却无恙,故被高僧们视为圣树。
另外,在景山公园的东门里有一棵五叶槐(亦是蝴蝶槐)。因古蝴蝶槐在北京地区较少见,故它们十分珍贵。
6 香山脚下,卧佛寺东南正白旗村的曹雪芹故居门前,矗立着三棵巨大古槐,其中门西第一棵干周长达4.9米,是北京地区干周长在5米左右的十几棵粗大古槐之一。门东边的古槐就是著名的 “ 歪脖槐 ” ,它是此院为曹雪芹故居的有力证明之一。因在香山一带有关曹公故居的小曲是这样唱的 :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流水野芹麻 。
7 在故居的东南方小树林里,有一棵巨大的 “ 唐槐 ” 。过去这里是正白旗村东口,是通往四王府村的要道,曹雪芹经常在古槐下乘凉。在曹公故居北边有一龙王小庙,庙内的龙王画像为曹公好友醉鬼鄂比所画。其庙前也屹立一棵冠大荫浓的巨槐,干周长也近5米,人称 “ 龙王槐 ” 。相传曹公经常和鄂比在槐下吟诗作画。
8 在怀柔区范各庄乡柏崖厂村东边,有一条大河,这条大河是雁栖湖的上游。在河的南岸,巍然屹立着一棵巨大的古槐,它高达15米,干周长达7.5米。据考证,它应为 “ 汉槐 ” ,距今近二千年。这棵古槐上部的树冠早已枯死,但其他的一些大枝又形成新的巨冠,仍是枝繁叶茂。古槐粗大的树干南半部已经没有,而且树干内部已完全空心,完全仗着树干北半部粗壮的树干皮支撑着全树,而古槐竟然是生机盎然。
9 在密云区冯家峪乡西边的上峪村长城脚下,矗立着一棵巨大的古槐,它高达18米,粗干周长达7.8米,为汉代所植,它不但是北京的 “ 槐树王 ” ,而且也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古树,人称 “ 上峪长城汉槐 ” 。最令人惊奇的是,北京以至全国的古槐,凡是唐槐,甚至还有的元槐,明槐大多都已空心,如上文提到的北海 “ 唐槐 ” 、景山 “ 镇山唐槐 ” 、“ 柏崖厂汉槐 ” 等都已空心。而 “ 上峪长城古槐 ” 的树干却生长较好,只是有部分干皮脱落。
10 暮春初夏时节,植物园内紫藤花算不上主角,但当游人们漫步园内时,总是不经意间会被一束束紫色花朵吸引。紫色的花序稻穗般垂挂于枝条下,紫中带蓝,灿若云霞。微风拂动时,娇小的花瓣轻轻摇曳,仿佛有浪漫的梦幻香气在轻悄悄地蔓延。
11 中山公园园内的紫藤花多为老树,碗口粗的紫藤以枯死的古柏树体作为立柱,攀援盘绕而上,势如盘龙,本身就是一番别致的景象。此外,园内还有多个紫藤棚架,每年的4月中下旬,紫藤就会空幽而婉转地舒展开了曼妙的姿态,从一开始的小小的几串,到瀑布似的盛开,串串紫色的花朵犹如从天而降,一片明丽的紫色,显得活泼又热闹。
12 药用植物园在4月下旬,园内的紫藤架上一串串硕大的花穗垂挂枝头,深深浅浅的紫色花瓣,犹如一串串美丽的珠帘。紫藤花除了这梦境的颜色,还有淡淡的芳香,紫色的芳香沁人心脾,让赏花闻香之人仿佛也感受到了那即喜悦又忧郁的情调。紫藤花后会结出形如豆荚的果实,悬挂枝间,别有情趣。有时夏末秋初还会再度开花,花穗、荚果在翠羽般的绿叶衬托下相映成趣。
13 北京大校园内,春天的紫藤花特别美,尤其是图书馆到燕南之间的那条小路,紫藤粗细不等的枝条,盘旋交织,如蛟龙状缠绕,形成一道紫藤长廊。随着幽香抬头望,浓密的叶子间夹杂着一串串淡紫色的花朵,像一个个淡紫色的灯笼挂在绿叶间。没过几天,这紫藤花便芳华烂漫起来,一串串,柔嫩嫩,粉嘟嘟的,从柔软的枝条间沉甸甸地垂下,蝶形的花瓣密密地排列着,若远看,整个紫藤长廊的紫藤花犹如千万只紫蝴蝶相拥连缀,翩翩而舞。
14 怀柔区的红螺寺内有植物三绝,其中的一绝是两棵古紫藤缠古松,人们叫这一奇观为“ 紫藤寄松 ” ,树干旁的一棵古藤有三百多年历史,西侧树冠下的古藤也有一百多年。因为寓意 “ 紫气东来 ” ,自古以来,红螺寺的“ 紫藤寄松 ” 就为寺内吉祥昌瑞之树。
15 恭王府院内有多株古紫藤,其中多福轩前有一株,据说当年恭亲王奕訢常在此藤下思考问题,故此藤在京城里的名气很大,恭王府也常被人们称为紫藤花飘香的恭王府。
16 紫藤花架在古朴园林背景的衬托下,增添了其独特的韵味。开花时香气蓊郁,串串紫色花序轻轻悬挂,蜿蜒的身姿,与幽静清雅的古典园林相得益彰。微风轻拂,一簇簇紫色的花朵随风舞动,落下紫色的花瓣雨,带来紫藤花特有的丝丝甜味。置身在紫藤花下,仿佛置身于迷幻仙境。
搬把椅子坐在院中,看着地上斑驳的阳光,喝一口茶,读一本书,看着周边摇曳的绿叶,让人心情无限好。
四合院门的这边是家的温暖和内心的世界,四合院门的那边,是古槐、紫藤繁花的簇拥和树木的陪伴。
17 一树已开的古槐、紫藤花,一座温馨的四合院子,春去冬来,在那些静默的日子里,一人一桌一椅,感受岁月静好,亦或三五知己好友,惜忆往日时光,岂不惬意自在!

恭王府三重奏12
萃锦园 恭王府花园 朗润园
1 恭王府花园,也就是萃锦园,曾经还叫过朗润园,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其主人是恭亲王奕䜣。之前,这里曾经是大奸臣和珅的宅院,花园里的一些建筑在和珅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恭王府花园占地约2.8万平方米,分为东路、西路、中路多重院落,整个园林有6条山龙围合,东、西、南面各有两座山,中路后面有一山为中龙。 这个园林成于同治年间,集江南园林与北方建筑为一体,汇西洋建筑与中国古典园林于一园,是一座南北结合、东西合璧的园林精华。恭亲王奕䜣精心营造的花园景观多过40余处,亲自将花园命名为 “ 萃锦园 ” ,意为集众芳园之精华。
2 萃锦园大致呈方形,四边围以假山,主要景观分中、东、西三路布置。中路自南而北为西洋门、独秀峰、蝠池、安善堂、北假山、蝠字碑、邀月台和蝠厅。
花园的南门为拱券式石砌门洞,完完全全的西洋风格。一座中国传统味道的花园,却以西洋门楼作为开篇,反映出清末西方文化对中国现实生活的巨大影响。两边门额 “ 静含太古 ” 和 “ 秀挹恒春 ” 均为恭亲王奕䜣亲题。据说,此种西洋门在当时的北京共有三座,但保存到现在的只有这一座。
西洋门内山石纵横,曲径逶迤,一块高达4米的柱状太湖石特别引人注目。这块湖石上刻有 “ 独乐峰 ” 三字,是恭王府里最有名的一块太湖石。

转过独乐峰,可见一平面似蝙蝠的水池,这就是蝠池。因该池与恭王府内的其它水系相通,故也称蝠河。恭王府是个 “ 福 ” 文化荟萃的地方,目力所及之景、之物、之碑刻、之装饰,多与 “ 福 ” 有关,而这蝠池即是其中之一。
3 蝠池背后,是面阔五间,卷棚顶,前出三间卷棚顶抱厦的安善堂。该堂是主人宴饮宾客的地方;影视剧中,主人一声:后花园设宴。一定说得就是这个地方。
安善堂后是一个方形大水池,湖石驳岸。池北横亘着一座湖石堆叠的大假山,怪石嶙峋,危乎高哉。大假山面南中心位置山石上,镶嵌有一方石碑,上镌一个大大的 “ 福 ” 字。此字据说为康熙帝御笔,不知真假。山顶最高处筑有歇山卷棚顶敞轩三间,曰:绿天小隐。轩前平台称邀月台,为赏月佳处。轩两侧有爬山廊勾连东西两翼其它建筑。
大假山北,即是中路最后一座建筑,也是整个后花园最重要的建筑——养云精舍,俗称蝠厅。蝠厅在王府时代被称为蝠殿、蝠房子,民国初年还一度改称寒玉堂。蝠厅是一座建筑结构非常复杂的建筑,仅屋顶就采用了庑殿、歇山、硬山三种样式。蝠厅主体部分面阔五间,硬山卷棚顶;前后各出三间歇山顶抱厦;左右各加三间曲尺形庑殿顶耳房。如此复杂的建筑结构,其主要目的其实是要打造一座平面形似蝙蝠的厅堂,归根结底还是和整座王府想要营造的 “ 福 ” 文化氛围有关。应该说,蝠厅是恭王府 “ 福 ” 文化的高潮点、爆发点和精彩点。
4 后花园东路第一个吸引你注意的建筑是沁秋亭,一座八角攒尖顶小亭。亭内地面上凿有曲折迂回的石槽,槽内流水汨汨,是为 “ 曲水流觞 ” 之意,因此此亭又称流杯亭。
东路最重要的建筑是大戏楼。大戏楼又叫怡神所,为纯木结构,采用三卷勾连搭式屋顶,因此楼内非常宽敞。作为戏楼,该楼的设计非常科学,传音效果绝佳,身处楼内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听清舞台上演员的唱词和念白。 慈禧、慈安两位皇太后和同治皇帝都曾经在这座戏楼里看戏。舞台上悬挂的篆字 “ 赏心乐事 ” 匾额与整个戏楼的的风格非常协调,相得益彰。该匾的题写者是民国时期著名诗人、书法家成多禄。成多禄,吉林人,号澹园主人,为官清廉,有 “ 吉林三杰 ” 之誉。

5 花园西路的起点是榆关,一座缩小版的长城关口。榆关是山海关的别称,在此建造这样一座关口,应该有不忘祖辈挥师入关光荣历史之意。
西路最主要的景观以湖心亭为中心,围绕一池碧水依次建有秋水山房、棣华轩、诗画舫、澄怀撷秀、凌到景等建筑,是整个后花园最具园林味道的区域。
古人以水为财,在恭王府内 “ 处处见水 ” ,最大的湖心亭的水,是从玉泉湖引进来的,而且只内入不外流,因此更符合风水学敛财的说法。
6 提起朗润园,人们会想到北京西郊的燕园 “ 朗润园 ” ,然此朗润园又非彼 “ 朗润园 ” 。对于北京西郊的燕园朗润园,恭亲王奕䜣在其诗集里有这样的记述 :“ 圆明园池东而南,旧有园寓一区,俯枕长河,周围不过里许,是为春和园。咸丰辛亥,余承恩命赐居于此,特发帑金、鸠工、庀才,缮完补阙,是茸是营,肯堂肯构,薙榛莽剔瓦砾,无丹雘之饰,无雕甍之靡,不尚其华尚其朴,不称其富称其幽,而轩墀亭榭,凸山凹池,悉仍其旧。越明年壬子而园成,非创也,盖因也。是岁仲秋,复蒙皇帝临幸,御书易园额曰朗润。”
咸丰辛亥为咸丰元年(1851年),也就是说这年奕䜣被赐居于圆明园东南的春和园。壬子(1852年)仲秋时,咸丰皇帝驾临春和园,有感于兄弟情谊,以御书匾额的形式把园名易成了朗润园。这座园寓是奕䜣正式分府前的过渡性居所。
除了西郊的朗润园外,还有一座园也被奕䜣称为 “ 朗润园 ” 。据奕䜣《萃锦吟》诗集记载:“ 海淀园寓为咸丰辛亥显庙赐居,赐名朗润。当即镌额恭悬,并自撰记以志。殊恩已刊入乐道堂文钞,兹不复赘。嗣于同治年间,邸园落成,敬将御书墨宝装裱悬挂,故亦名朗润。”

7 从此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有座同治年间落成的 “ 邸园 ” 也被奕䜣称为朗润园。奕䜣所说的 “ 邸园 ” 是否就是指恭王府府邸北侧的花园呢 ? 仅依据奕䜣的此段表述尚不能直接判断 “ 邸园 ” (亦即朗润园) 就是指现在府邸北侧的花园,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 “ 邸园 ” 确指的合理推断。
首先 “ 邸园 ” 一词,从字面上解释当是指府邸花园,是府主对府邸花园的简称而已。与府邸花园在地理和空间上吻合的只有现在府邸北侧的花园。
其次,奕䜣《萃锦吟》诗集里的另一首诗也有助于推断的明了。在这首诗的诗序中,奕䜣作了 “ 和诗 ” 说明,“ 佩蘅相国,醖卿大司农今岁皆八旬正寿,因于邸中朗润园置酒为贺。翌日,相国寄赠一律,即次元韻奉和 ” ,其中诗的第一句为 “ 怡神在灵府 ” ,并在该句之后作了括注,指明 “ 园内设席处为怡神所 (大戏楼) ” 。从诗序和括注看,奕䜣是在府邸的 “ 朗润园 ” 花园与朋友相聚,且园内有处建筑被称为 “ 怡神所 ” ,这与现在府邸北侧的花园有 “ 怡神所 ” 建筑不谋而合。
再次,奕䜣次子载滢的《补题邸园二十二景》中的 “ 邸园 ” ,载滢也称它为 “ 朗润园 ” ,说明载滢与奕䜣所说的 “ 邸园 ” 实际上是同一座园。而载滢所描述的邸园二十二景都能够在现在的府邸北侧花园中找到相应的景点。
综合以上三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恭亲王奕䜣时期,府邸北侧的花园被俗称为“ 邸园 ” ,其正式名称为 “ 朗润园 ” 。

8 恭王府花园,在园林分类上说,应数皇家园林之列,在设计上与故宫后花园非常相似。萃锦园、朗润园此类花园的特点是规整有余,而活泼不足,缺少江南私家园林的多变和巧思。
我国十大元帅和宋庆龄、郭沫若等人、均在恭王府花园的附近居住,而且都非常长寿。据说,北京长寿老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在恭王府萃锦园、朗润园附近,这个地方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