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王府三重奏6至8
周恩来 谷牡 李岚清
1 由于许多年以来,恭王府一直被传为是《红楼梦》里贾府与大观园的原型,据说在早150多年前的清人笔记中已有记载。红学家们为此争论得很厉害,此事最终引起了当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高度关注。
2 1962年的一天,周恩来总理在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著名红学家王昆仑等人的陪同下到恭王府视察。在参观过府邸与花园之后,周总理以他惯有的政治家的睿智指示说:“ 不要轻率地肯定它是,但也不要轻率地否定它就不是。要将恭王府保护好,将来有条件时向社会开放。”
此后的几年,这座历尽沧桑但美丽依然的王府,竟然成为了共和国总理心头的一个牵挂。一直到1975年病重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恭王府的开放工作。在病床上,周总理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找来,嘱托他务必办好三件事,其中之一就是向社会开放恭王府。就是这样的一个嘱托,后来成为谷牧晚年难以解开,却一定要解开的心结!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嘱托,促成了恭王府腾退、搬迁工作的最终解决。
3 从1978年,谷牧亲自主持召开会议,研究恭王府的腾退搬迁问题开始,直到腾退工作的最终解决,谷牧、李瑞环、李岚清、李长春等国家领导同志多次视察恭王府,增拨专款金额高达数亿元人民币。
对恭王府的腾退搬迁,北京市政府始终给予了无私的支持与帮助,1984年10月,为按事先约定,腾出北京市冷风机厂占用的古建,在新厂尚未竣工的情况下,当时的分管副市长张百发,果断决定将该厂的设备全部搬到了马路上!
1995年4月22日,退休的谷牧再次来到恭王府考察。恭王府负责人向他保证,应能在1997年完成大部分单位的搬迁工作,但他已经不太相信这样的保票了,只留下一句:“ 看来我是见不到恭王府修好的那一天了。”
4 1999年,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李岚清开始主持恭王府的腾退修复工作。他后来回忆:“ 谷牧同志受周总理的委托,我受谷牧同志的委托,抓了5年恭王府的工作。”
2000年3月18日 , 谷牧再一次到了恭王府。那时候他已经是90多岁高龄了。老人站在府邸大门口 , 一字一顿地对两边的陪同人员说 :“ 这个工作不完成,我没法向总理交代 ”
200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迁往北四环新址。2002年6月,经当时的北京市长刘淇批示,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搬迁工作正式启动;2005年1月北京市决定将地处朝阳区东四环原准备到土地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学校,改造为附中,2006年完成搬迁。为此,北京市不仅将损失大约1亿元土地转让费,还需投资2500万元对学校进行改造。2006年10月,占据恭王府府邸的最后一家单位 —— 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终于顺利搬迁到新址。
5 至此,被三代国家领导人、众多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以及各界有识之士高度关注的恭王府腾退搬迁工作已然,历时走过了慢慢28载的艰辛之路,终于圆满画上句号。这在国内古建保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清室覆亡后,恭王府的府邸的产权曾归属辅仁大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恭王府已成为被8家单位割据、数百住户聚居的大杂院,有200余住户。要修复恭王府,首要任务是搬迁。1988年,恭王府花园对外开放,2008年恭王府完成府邸修缮工程后,全面对外开放。
我们也憧憬,经全面修复后终于向社会开放的恭王府,即将成为公众了解清代王府和王府文化的一个瑰丽的窗口。什刹海畔的百年明珠,当她携去岁月的尘埃,最终会一展温润、剔透的大家风范。

6 恭王府里有座赫然醒目的巨石,它就是著名的泰山石;天下号称五岳之尊为泰山,杜甫有诗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然而,恭王府里的这尊泰山石并不是原来就有的,它是2012年置放于此处,上面有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亲笔题写的 “ 恭王府 ” 三个大红字。用此方式永久的记录了恭王府难忘的日子!
在周恩来、谷牧和李岚清三代国务院领导人的关心下,恭王府腾退修缮工作历28年完成,使之成为当时中国唯一一座对公众开放的清代王府。

恭王府三重奏7
朗润园 恭王府 戒台寺
1 恭亲王奕訢生活过三个地方:朗润园、恭王府和戒台寺。
2 朗润园原名春和园,位于北京西直门外西北隅海淀地区,北依圆明园、绮春园,南临淑春园、畅春园,西望万寿山清漪园,东靠熙春园、近春园。这里本是清皇家园林区,湖光山色,景色秀丽。嘉庆年间,春和园为乾隆帝第十七子庆王永璘赐园,因而春和园又俗称庆王园。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1850年2月25日),清宣宗道光皇帝旻宁崩于圆明园慎德堂。正月二十六日(1850年3月9日),未满十九岁的皇四子奕詝 (1) 登上了帝位,即咸丰帝。根据大行皇帝遗诏,咸丰帝封六弟奕訢为恭亲王。奕訢封王之后,并没有立即分府,咸丰帝将海淀春和园赐与奕訢居住,作为奕訢正式分府前的过渡性居所。
奕訢《朗润园记》里这样记述:“ 圆明园池东而南,旧有园寓一区,俯枕长河,周围不过里许,是为春和园。咸丰辛亥,余承恩命赐居于此,特发帑金、鸠工、庀才,缮完补阙,是茸是营,肯堂肯构,薙榛莽剔瓦砾,无丹雘之饰,无雕甍之靡,不尚其华尚其朴,不称其富称其幽,而轩墀亭榭,凸山凹池,悉仍其旧。越明年壬子而园成,非创也,盖因也。是岁仲秋,复蒙皇帝临幸,御书易园额曰朗润。”
咸丰元年(1851年)为辛亥年, 咸丰二年(1852年)为壬子年。可见,咸丰元年,奕訢被赐居春和园。咸丰二年仲秋时,咸丰皇帝驾临春和园,御书题匾额为朗润园,由此春和园改名为朗润园了。
咸丰帝为皇子时,在各自师傅的谋划之下,与六弟奕訢角逐皇位继承人,最终道光皇帝旻宁选择了皇四子奕詝。六弟奕訢的失落可想而知,加之咸丰帝自知智识不如六弟,难免有猜忌提防之心。诺大的京师,内务府找一处适合王爷居住的地方并不难,为什么要把奕訢远远地打发到城外居住呢?咸丰帝对奕訢的猜忌提防可见一斑。咸丰帝为朗润园题匾的同时,又赐诗一首:“ 名园朗润近圆明,赐额心同弟与兄。孝弟立身先务本,慰予厚望勖公平。” 告诫之心,跃然纸上。
不过,奕訢在这里呆的时间很短,很快,他就分府了。
3 恭王府地处地安门外、后海、前海以及月牙河环绕着的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段。始建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7年),最初为乾隆宠臣和珅的宅第。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崩,和珅获罪被处死,嘉庆帝将这座豪宅的西半部,赐给了十七弟庆王永璘。而东半部,依然由乾隆皇帝的十公主及其额驸丰绅殷德居住。一直到道光三年(1823年)九月,十公主去世,整座府邸才全部归到庆王名下,而那时,永璘已经死去三年多了。咸丰初年,降袭为辅国将军级的奕劻,不具备居住王府的资格了,这所王府被内务府收回。
咸丰二年四月,奕訢正式分府,这所最初由和珅营建,嗣后为庆王改建的大第就归到了恭亲王奕訢的名下,从此,这里也改称恭王府了。这时的恭王府只是一座王府,王府后的花园还没有建成。花园建成于同治年间,并仍然取名为朗润园。恭亲王奕訢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
对照清代王府的建筑规制,其实,恭王府也不完全符合亲王的身份。奕訢分府时,内务府只是将位于王府中路的一宫门、二宫门、正殿和神殿的屋顶按亲王的身份换成了绿色琉璃瓦,至于正门、正殿、神殿、后楼的间数就没有再做改动了。想想恭亲王主持清庭内政、外交、军事以及皇室事务大权多年,绝对有机会也有能力重修府邸,使之完全或尽可能符合亲王身份,可是他为什么没有那样做呢?
两次鸦片战争, 巨额对外赔款、军费开支以及天灾,使清庭国力耗尽,国库空虚。同治帝亲政后为了讨好圣母皇太后,一意孤行重新修建圆明园,奕訢为了谏阻修园,差点丢官。不让皇帝大兴土木,而自己会大修府邸,岂不是授人以柄吗?于情于理,奕訢都没有那么傻啊。至于后来,中法战争之后,奕訢罢官,聪睿过人的奕訢躲到了西山戒台寺,更不会再修府邸了。
4 戒台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上,距城区35公里,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581-600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原名 “ 慧聚寺 ” 。辽代高僧法均在此建戒坛,四方僧众多来受戒,故又名戒坛寺,寺内因拥有全国最大的佛寺戒坛而久负盛名。
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侵略越南。奕訢及其主持下的军机处不想轻易开启战端,引起朝臣交章弹劾。适值清军在前线溃败,慈禧太后同醇亲王奕譞合作,以 “ 委靡因循 ” 的罪名,将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大臣全部罢黜,停奕訢亲王双俸,命他 “ 家居养疾 ” 。

内心愤懑不平的奕訢不禁吟出:
只将茶蕣代云觥,竹隝无尘水槛清。
金紫满身皆外物,文章千古亦虚名。
因逢淑景开佳宴,自趁新年贺太平。
猛拍阑干思往事,一场春梦不分明。
他厌倦了朝野的权力分争,选择了远离政治漩涡,来到了戒台寺隐居,这一住便是十年之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严峻的局势下,奕訢被重新起用。不过,此时的他已是暮气沉沉,在政治上难有什么作为了。
奕訢来到戒台寺后,随即对戒台寺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奕訢居住在精致清幽的北宫院。北宫院坐北朝南,分内外两重院落。因院内广种牡丹花,所以人们俗称 “ 牡丹院 ” ,院内至今还保留着奕訢 “ 慧聚堂 ” 的匾额真迹。在其隐居期间,奕訢斥巨资修建罗汉堂、千佛阁等庙堂,并立下恭亲王重修万寿禅寺戒坛碑。
奕訢留住戒台寺期间,最喜欢那棵形态奇特的 “ 卧龙松 ” ,他常以卧龙松自比,并亲笔题写了 “ 卧龙松 ” 三个大字,镌刻成碑,立在了卧龙松的下面。
戒台寺保存了不少恭亲王奕訢所使用过的家具,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了。
5 奕訢的最后几年,是在朗润园度过的。光绪二十四年(1898)奕訢病殁,享年67岁。他因生前为清王朝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受到颂扬,身后追谥号 “ 忠 ” ,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
附注 (1) —— 詝 [zhǔ] 基本释义 : 智慧;知识。奕詝的詝是不是繁体字,不能简写。『宁』在传统字中是念zhù,因为做了ning的简化字、就把本字简写成『㝉』了。实际上『宁』是『㝉』的正体字。念zhù。也没有 『讠㝉』这个字,所以不能简写。

恭王府三重奏8
和第 公主府 庆王府
1 和珅的和第,和孝公主的公主府,永璘的庆王府,最后成为奕䜣的恭王府。
北京有两条龙脉。一条是以中轴线为中心的土龙龙脉,一条是以什刹海水系的水龙龙脉。现存最大的王府 “ 恭王府 ” 就座落在这条后海、北海连接线的水龙脉上。
月牙河绕宅如龙蟠, 西山远望如虎踞 —— 是史书对恭王府地形地貌风水五行的描述,也是对这座气势恢宏府邸的赞叹。清末的《天咫偶闻》也把恭王府说成:“ 都城诸邸,惟此独矣。”
2 “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 的美誉,说明了住在这座府邸内的人物,是当时政坛上的叱咤风云、对大清朝历史发展兴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见证了大清王朝从盛到衰的过程。

恭王府建于1776年,距今已有245年了,它的前身是乾隆帝宠臣大学士和珅的私宅叫和第。
和珅死了之后,宅子怎么安排?嘉庆把和第,一分为二,东边留给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继续住。因为他的老婆是乾隆皇帝的和孝公主,很受宠爱,所以没收回。西边赐给了弟弟庆郡王永磷, 称为庆王府。
后又由咸丰帝将其赐于自己的六弟恭亲王奕訢,从此称为恭王府。从那时开始,这里才被正式称为恭王府。奕䜣住进去之后大兴土木,把这座宅子好好改造了一番,才有了今天这样的规模和气派。
从和珅到奕䜣在这一百多年中,恭王府见证了清朝盛极渐衰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尤其是三位主人,一是;乾隆朝权倾一时的和珅。二是;嘉庆帝把和绅的府邸送给了最疼爱的小弟弟永璘。三是;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並在咸、同、光三朝都曾手握重权的恭亲王奕訢。三位主人都是清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在恭王府有一句名言 “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之说,这一点不假,这也是对恭王府深厚的历史内涵最精炼的总结。
3 和珅的宅第为中、西路两部分组成,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乾隆帝为和珅长子赐名 “ 丰绅殷德 ” ,并将自己最宠爱的幼女和孝公主许配给他。从此时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 二人正式完婚。能与皇帝结成儿女亲家的和珅,更可以藉为公主建府的名义大兴土木,极尽豪华精巧之能事,将自己的住宅大建特建一番,和孝公主成婚后住在东路院,尽管后来西路院换了主人,但这种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很多参观恭王府的人,是受电视剧影响奔着和珅府邸去的,都想亲眼见见这个旷古的大贪官的生活。其实和珅没有当过什么 “ 王爷 ” ,不管他是是多么风光富有,按清朝的规定,和珅家宅根本就不配有王府称号,也不容许有现在的恭王府大门及各种大门饰品的形制。和珅充其量只是恭王府前身的规划建造者,是当时称之为 “ 和第 ” 的和珅豪华家宅。

4 和第于乾隆41年(1776年)开始建造,历经9年在乾隆50年完成(1785年)。前面居宅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后面是集天下美景之大成的精美绝伦、幽深秀丽花园。 萃锦园的名字也是后来恭王爷命名的。和第当年也是得到很多王公贵族艳羡。而和珅在里面仅仅居住生活了14年。
嘉庆4年(1799年)和珅被嘉庆皇帝赐死。府宅被一分两半,东边归乾隆皇帝最钟爱的老疙瘩十女、嘉庆皇帝的胞妹固伦和孝公主及额驸丰绅殷德继续居住,从嘉庆4年(1799年)—— 道光3年(1823年),被称为 “ 公主府 ” 。
西边则由乾隆皇帝17子、嘉庆皇帝同母兄弟庆王永璘居住,改称 “ 庆王府 ” 。道光3年(1823年)9月和孝公主谢世,整个 “ 和第 ” 府宅才全部归 “ 庆王府 ” 所有。而那时,庆王永璘已经死去三年多了 ……

5 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皇帝又将此宅子赐给自己的胞弟恭亲王奕䜣,这座王府从此才真真切切地称为 “ 恭王府 ” ,直至恭王爷后代子孙居住到民国初年。
恭王府后来一直由其后代子孙居住到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恭亲王后代的孙子溥伟以40万块大洋卖给教会,结束了这座辉煌府邸的王府。后由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赎回,并用作女生学堂。新中国成立以后,王府曾被公安部宿舍、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过。
6 恭王府正式开放前,曾是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所在地,1982年恭王府及花园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2月正式启动对府邸文物保护修缮工程,2008年恭王府府邸及花园实现全面开放。
恭王府东临什刹海,北倚什刹后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整个王府及花园,南北长330米,东西宽180余米,占地面积61120平方米,其中府邸32260平方米,花园28860平方米,府邸内建筑以严格的中轴对称构成三路多进四合院落,布局规整。
7 不管是和珅的和第、和孝公主的公主府,还是永璘的庆王府或是奕䜣的恭王府,这些曾经的居住者在这里留下了很多趣闻轶事,也留下了对大清江山举足轻重作用的,历史兴衰盛亡见证 。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