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北水镇三重奏11
历史 古北口 沿革
1 古北口是中国长城上关口之一 , 北京与东北地区往来的咽喉要道 。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555年 , 居庸关至山海关长城从此修过 ,古北口与长城相接 。1403年朱棣称帝后迁都北京 , 为加强北京防务 , 大修长城 。 尤其是首都北京从居庸关到山海关这一段500多千米的长城修得特别坚固 。 西北居庸关 , 东北古北口成为明王朝首都的两个重要门户 。古北口与居庸关东西对峙,是华北平原通往蒙古高原的要道 , 自古称为雄险 , 有 “
地扼襟喉趋朔漠 ,
天留锁钥枕雄关 ” 之称。
2 从古代西周开始 , 延至春秋战国便在北京密云古北口筑墩设防 。汉武帝刘彻时为防北部匈奴入侵扰边 , 命守军在古北口开始筑城布兵 , 使古北口成了汉与匈奴屡次交战的必争之地 。
3 数不清的战争都以攻占古北口为第一步 , 使它成了夺取中原的桥头堡 。但古北口在早期并没有长城 , 战国和秦汉时期的长城是从古北口以北很远的地方经过的 。
4 北朝时期 , 为了防御更北方的游牧民族和邻近的其它政权 , 各朝非常重视修筑长城 。据《北史 · 齐本纪》载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 , “ 自西河总秦戍 ( 在今山西大同西北 ) 筑长城 , 东至海 ( 指山海关勃海 ) , 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 ” 。北齐此次为了防御突厥 、奚和契丹族而修筑的长城经过古北口,这是古北口第一次出现长城 。但是北齐长城比较低小 , 为土石所筑 , 遗迹已经不多了 。
5 北齐长城曾被隋唐修缮利用,古北口唐代始获其名 , 因是唐幽州 ( 今北京 ) 之北重要长城关口而得名 “ 北口 ” , 唐在此设有北口守捉 , 屯兵驻守 。守捉是唐代在边疆设兵戍守之军事区域 ,其上有军 , 其下有城 、镇戍 。当时幽州长城之外为奚族聚居区 , 所以古北口又称 “ 奚关 ” 。唐代北口 , 五代起已称古北口或虎北口 。

6 最早见于记载发生在古北口的战事 , 就是五代后梁乾化三年 ( 913年 ) , 晋王李存勖攻取幽州时 , 遣大将刘光睿率领一路兵马攻克古北口 。后梁龙德元年 ( 921年 ) 十月 , 契丹主阿保机军古北口入边寇檀州 ( 治今密云 ) 、顺州 ( 治今顺义 ) 等10余城 , 十二月又自古北口出 。
7 金代泰和五年 , 章宗又命人在此筑东陉二城 , 金贞佑二年 ( 公元1214年 ) 在这里设过铁门关 。古北口成为一处雄关隘口 , 是从明朝开始的 。明朝初年把鞑靼统治者推翻之后 , 朱元璋派徐达等来修筑居庸关 、古北口喜峰口等处的城关 , 明洪武十一年 ( 1378 ) , 太祖令徐达建古北口关城 ,并在北齐长城基础上砌石块以增强防御能力。加修关城 、大小关口和烽火台等关塞设施 ,并增修门关两道一门设于长城关口处 , 称 “ 铁门关 ” , 仅容一骑一车通过 ; 门设于潮河上 , 称 “ 水门关 ” , 存遗址 。西北的居庸关、东北的古北口成了明王朝首都的两个重要门户 。
8 明弘治十年 ( 1427年 ) 鞑靼王子率兵入侵古北口 , 因明军守备森严 , 使侵略者无功返。明嘉靖二十九年 ( 1550年 ) , 蒙古人又率骑兵近万人攻打古北口 , 也是大败而归 。
9 隆庆三年 ( 公元1569年 ) 张居正为了加强防务 , 特别把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 、谭纶调来北方 。谭纶任蓟辽总督 , 戚继光任蓟镇总兵 。蓟镇所管辖的一千二百多里的长城 , 经戚继光的精筹划 , 亲自督修 , 十数年之间便成了一道城墙高峙 、墩台林立 , 烽火台相望的坚固防线 。戚继光在修复古北口长城时 , 不仅保留了北齐长城 , 还在长城墙外又加砌了长城城砖 , 至此才有了著名的古北口双长城 。

古北水镇三重奏12
震远镖局 八旗会馆 杨无敌祠
1 震远镖局、八旗会馆和杨无敌祠是古北水镇景区八个重要景点中的三个。
2 清代镖局是专门为别人,保护财物或人身安全的机构行当。镖局就是凭借过人的武功专门承接、保送一般私家财物,还看家护院、保护商号、票号、钱庄、银行等,即 “ 拿人钱财,保人免灾 ” ,类似于现在的保安公司。我国最早的镖局出现在清乾隆年间。
古北水镇是中原和大漠的城际边关,押镖送镖生意很是兴隆,震远镖局正是这行业中间的佼佼者。
震远镖局位于古北水镇东北角,汤河古寨区溪西街,有四进错落有致的院落组成。镖局重现了镖师张震远,当年的生平事迹,还原了当时接镖、议镖、送镖以及生活场景。在震远镖局你可以,走进真实的镖局生活。
对于镖局和走镖,在武侠小说中是常见的描述 :“ 收人钱财,与人保灾 ” ,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就是电影里镖师的定义。武侠小说或电影中的一句轻描淡写,其实道不尽镖师一生的艰苦辛劳。在震远镖局中,面对这些曾经血雨腥风的历史遗迹,你可以了解到议事厅中议标价、梅花桩上练武功、推镖车,展拳脚等镖师们的真实生活片段。以及震远镖局镖师张震远的其人其事和我国的镖局发展历史
震远镖局,相传创始人张震远,自幼喜欢武术,天资聪颖。青年时跟随张纪庭在皇庄做护工,与张树生相识后学形意拳颇有成就。中年时已是密云有名气的拳师,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社会动荡,张震远远离皇庄与朋友遂在密云古北口镇开设震远镖局。
震远镖局大门悬挂 “ 震远镖局 ” 牌匾和 “ 镖 ” 字灯笼,两侧的对联是 “ 镖传四海,信达三江 ” 。震远镖局的大门,隐隐约约透着一股震慑之气。门内有影壁,影壁后是碉楼瞭望塔。镖局的至高点瞭望塔,主要用于观察镖局内外的活动,以防贼人不菲。如发现异常或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及时通知和发布消息。碉楼瞭望塔是震远镖局的标志性建筑。

3 震远镖局内分为四进院 :
一进院的展厅,主要介绍了震远镖局的起源发展和镖局的历史背景。
二进院门外墙有 “ 忠孝、礼义 ” 字,院内摆有镖旗、镖箱、镖车。 押镖的主要交通工具镖车是独轮车。由于古北口地区四面环山,道路曲折蜿蜒、崎岖不平,独轮车成为当时主要运输工具。
二进院为办公区域,正房为 “ 接待厅 ” ,厅内悬挂关公画像——震远镖局奉关公为武财神。和 “ 一声哈武镖车走,年年江湖平安回 ” 对联、“ 威震四方 ” 横批和 “ 镖 ” 字旗。厅内左右分别隔有业务房是接镖、议镖的地方和客房,也称为 “ 歇马间 ” ,供大客户住宿。
镖局中的客房,用以接待委托走镖的重要客户。门面上挂的八扇屏,下面条案上摆的瓶子、镜子,意喻平平静静,希望委托方和受托方都可以心平气和地洽谈,平平静静地做好每一单,镖局生意。
左厢房是账房,记账的地方,即镖局的财务科,镖物的取还,主要负责镖局财务的日清、月结、年报等账目管理工作,账款的结算也都在这里进行。账房可以说是我国银行业的起源,现在银行的存折就从账房的存折转变而来的。
墙上挂的秤是用来秤金、银、珠宝、玉石的。桌子上的箱子以前放银票和账本,箱子用好木头做成,外面再用羊皮包裹着,具有防潮防虫蛀的作用。
让我有点惊讶的是镖局竟然采用了股份制,镖师的主要收入是以股分红,三年分一次,总镖头可以分到十分之一左右红利。
右厢房是信房,顾名思义就是写信的地方,信房先生在镖局主要就是负责处理收寄镖局的信件和文稿。正面墙上挂的是四条屏风,左侧放的是信箱、文件木柜、旧时文件、卷轴,正墙两侧为大气的镖字旗。
三进院正房称为 “ 议事厅 ” ,比较正式,具有象征意义 。大门悬挂 “ 义武重德 ” 牌匾,是镖局商量重要事情的地方,厅内正中挂关公画像和 “ 正气垂千古,神威震四方 ” 对联。整个正厅布局讲究,两侧的太师椅显示出大户人家的气派。房内左右分别隔有,两个房间。
三进院的左厢房是总镖头房,总镖头是镖局的负责人,由武功最强的镖师担任。总镖师卧室,装饰尽显富贵有卧床火炕,桌椅、炕上有大气的衣柜。墙壁悬挂主人平时常用兵器。
右厢房是二镖头和镖师们生活休息的地方,有暖炕,有简单的家具陈列摆设,床铺以及衣服鞋子摆放习惯等,可以看出这些江湖人士跟常人一样的简单生活。
四进院的房子就是生活娱乐,包括厨房、宴席厅和疗伤室。宴席厅是宴请地方官员、地方乡绅势力。在宴席厅举办庆功宴,招待兄弟镖局及镖局兄弟吃团圆饭、年夜饭。穿过走廊,是陈列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子流星锤等十八般武艺的兵器房,还有练拳的沙袋、木桩和生活用具等。

4 震远镖局后院有供奉武财神关公的关帝庙,一般习武之人讲究 “ 忠义 ” 二字。镖局作为一个武术结社,其成员在出远门的时候为讲究 “ 平安 ” 二字都要行祭拜关公的礼仪;在走镖时之前和走镖回来以后,都要给关公上几柱香三拜关公,以表敬意和感谢。关帝庙门挂有对联 : 八千路途三五步,十万雄兵七八人。
还有习武场和打擂台是平时,练拳和切磋武艺的地方,镖师会不定期举行比武,以选出武功更好的人做领班,二镖师带领队伍。“ 镖 ” 字旗高挂打擂台,台上大红的 “ 擂 ” 字在中央。两旁对联是 :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苍龙 。
古北水镇震远镖局内设有很多互动场景供游客体验,内部的陈设物件一应俱全,让人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如果游客喜欢武侠古装,喜欢镖师的飒爽英姿,那么古北水镇震远镖局请你一定不要错过啊!

5 八旗会馆位于古北水镇景区末端会馆街,古北口曾是清朝时期正黄旗在此驻扎时,其驻军处建造的会馆,是八旗子弟驻军于古北口的历史鉴证。八旗会馆内主要展示八旗制度以及满族的文化。通过军机厅、中军堂、会客厅、婚俗厅、民俗厅、百科长廊、民宅、练武场这些展厅,游客可以领略八旗子弟军事风采及生活风貌。
八旗会馆的大门显得非常气派,八旗会馆是正黄旗在古北口驻军的办公场所,大门牌匾写的是 —— 承先启后。门前有一对上马石和拴马桩。 八旗会馆中的房屋修建得十分精致,雕梁画栋。
八旗制度建立之初 , 实质上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 , 即 “ 出则为兵 , 入则为民 ” , 耕战二事 , 未尝偏废 , 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 强化各族人民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八旗军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军事组织。他起兵后不久,便对女真族氏族社会时期就存在的兼具生产和军事职能的社会组织──牛录进行改造,先后建立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蓝、镶白、镶红,八旗实行兵民合一,兼具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的职能,每旗士兵七千五百人。
皇太极时,又按民族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军八旗。各旗设立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等官职,逐级统辖。 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

6 八旗会馆为二进院。
一进院院中竖立着八面旗帜,分别为正白旗、镶白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即八旗。
一进院正房是中军堂,中军大人正在排兵布阵。内有三个铜像,中间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两侧的是两个将军,讲述的是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大胜明军的萨尔浒战役。
东厢房是军机厅,内有康熙帝骑马铜像。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墙上展示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到宣统帝溥仪,清朝时的12位皇帝的画像及简介。在这里有两台电子触摸屏,里面有介绍满族和八旗子弟的相关内容。西厢房是会客厅。
中军堂西侧有个婚俗厅和百科长廊连通。百科长廊是介绍满族八旗文化、历史、信仰、饮食、习俗的展厅。有婚床、婚房布置、梳妆台、服饰、满族小孩穿戴用品以及玩具等。
会馆中长廊上的壁画记载了清王朝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
二进院是民俗厅(二层楼,未开放)和民宅,是满族人日常生活的展厅,有大烟袋、儿童吊床等。
八旗会馆还设有练武场、摔跤台,正黄旗子弟习武的地方。
八旗会馆中提供古装传统服装供游客拍照写真,但收费不菲。这几位游客穿上戏服在自演自拍清朝历史剧,挺好玩的。
数百年前的北京密云古北口,地处京师咽喉要塞,正黄旗在此守卫古北雄关。徜徉在八旗会馆中,梦回大清,校场点兵。
在古北水镇景区八旗会馆里,你可以了解到这个曾经辉煌至极的马背上民族的民俗风情。

7 整个杨无敌祠分为两进院,第一进院供奉的是杨令公及他的八个儿子,第二进院供奉的是佘太君及杨家女将。如果游客想表达对杨家将的敬佩之意,游客可以在这里为他们请柱香。
第一进院大殿,正中坐着的就是杨令公,他头戴战盔,灰白胡须,一副威风凛凛的姿态。那杨业为什么被封为杨无敌呢?这是因为一场战争——雁门关之战,杨业一战成名。两旁就是他的儿子们,七郎八虎。
第二进院大殿为杨家女将殿,正中坐着的就是民间和戏剧演绎中的佘太君佘赛花,他手持龙头拐杖,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百岁挂帅征西夏,成为千古佳话。佘太君左下方手拿令旗的就是杨门女将中另一个钦佩的人物——穆桂英,通过比武招亲嫁给佘太君的孙子杨宗保,之后成为杨门女将的领军人物。佘太君右下方是杨排风,文学影视作品人物,是民间演绎出的人物。杨家女将之一,原是天波府里的烧火丫头,自幼在杨家长大,性格泼辣,像个男孩儿,专爱与刀、枪结伴为伍。她善使一条烧火棍,武器奇特,杀法迥异,曾大败辽军。在我国是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
每年的九月十四日这天,为了纪念杨老令公的诞辰,当地还会有一些庙会活动,在杨无敌祠对面的老戏台上每天还会有一些戏曲演出,来说唱杨家将的故事。除此之外,逢年过节的时候,当地还有抢上头柱香的习俗。
8 古北水镇景区广泛还原或再现北京密云地区的古老历史、传说故事也是一大亮点。比如说,景区内的儒家英华书院、道家月老祠和释家圆通塔寺等建筑说明的是宗教礼仪的话,那么景区内的震远镖局、八旗会馆和杨无敌祠等建筑又是反映了当地历史的故事传说,同时也彰显了当地的民俗特色。
虽说震远镖局、八旗会馆和杨无敌祠三大景点不能完全还原当时的历史真实性,然而,作为一般的观赏也会使游客们受益匪浅。

古北水镇三重奏13
司马小烧 名优小吃 永顺染坊
1 古北水镇景区广泛还原或再现密云地区的古老传说故事,以及当地的古老工艺手工作坊、手工小吃也是一大亮点。比如说,景区内的儒家英华书院、道家月老祠以及释家圆通塔寺等建筑说明的是宗教礼仪的话,那么景区内的震远镖局、八旗会馆、杨无敌祠等等又是反映了当地历史的故事传说。
另外,根据当地的传统手工制作的司马烧酒、永顺蜡染以及仿古巷望京街内的各种手工宫廷奶酪、步步高桥头糕、豆腐角、古寨馄饨、谢馥春香粉店、汤浓味美大骨羊汤、大骨大肉等传统京味小吃和演示也是彰显了当地的民俗特色。
2 检票进入古北水镇后,过了渡口,在第一道城门左手有个小门,通过后就能看到一个高高的酒旗号,那个小院就是司马小烧酒坊。算是景区向游客,展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作坊 。地上有店铺卖酒, 转到下面有个小酒窖, 展示制酒工艺 ,还摆着大量的酒坛子 。穿过酒窖来到地面, 也是若干的酒坛 。
下汲汤河水,上佑司马台,
高粱烧成酒,凛冽能开怀!
司马小烧酒是古北水镇有名的酒坊。司马小烧酒坊院大门悬挂红灯笼,门外挂有写着 “ 司马小烧 ” 的白灯笼,院内有一个写着 “ 司马小烧 ” 的大酒坛,并挂有一个酒幡。酒坊为二层院落,一层为司马小烧的演示区,二层为品酒、卖酒商店。
司马小烧的演示区,再现了清代司马台地区民间传统酿酒的场景,五谷经过粉碎配料、压榨、放入笼屉蒸熟、晾干后发酵、放入蒸馏锅蒸馏、窖藏等工序,制得 55° 白酒。
司马小烧酒坊的名字起得实在太恰当了,因为一进酒坊,就可以看到院子里堆满了酒坛子,二楼还摆着 “ 镇坊之宝 ” —— 一个巨大的司马小烧酒坛;司马小烧是司马台特有的制酒工艺。酒香醇厚,回味悠长。
司马小烧酒坊似乎还是当年的小作坊,木制的桌椅,擦得锃亮的酒缸、酒坛和酒瓶,挂篮、谷穗、玉米和镂空灯罩似乎和现代化格格不入,走到地下酒窖就闻到一股浓烈的酒香。酒窖里整整齐齐摆放着巨大的酒坛子,可能是酒醉了时光吧,似乎酒坊一如往昔的模样。 司马小烧酒坊,传统工艺制酒。
3 酒坊里下面的酒窑,还有酿酒的全部传统的设备和工具,小烧就是在这个酒窖下生产的。在游客的参观中,师傅们按照原始的工艺进行操作,经蒸馏后小烧酒便流淌下来。水镇里的司马小烧纯粮酿造,以高粱、小米为主要原料发酵而成。在这里可以参观小烧的制作全部过程。
在酒坊里游客还可以随意品尝司马小烧滋味,尝好了再购买。司马小烧酒口感凛冽有劲,回甘好符合北方人的口味,有烧刀子的风格。 司马小烧真有劲,品尝一口就开心!
司马小烧,又称司马烧酒,是密云三宝(烧酒、烧肉、烧饼)之一。传说,明隆庆二年(1568年),蓟州总兵戚继光着手修复以古北口长城为中心的蓟镇长城,由于工期短,为了抓紧时间完成,于是在冬天大批量酿制烧酒来御寒,但司马烧酒的作坊一般都小,产酒量有限,所以将这种烧酒称作 “ 司马小烧 ” 。
司马小烧用高粱、大米、小米、小麦、玉米这五种粮食为原料,也称为 “ 五谷烧酒 ” 。 司马小烧也叫司马烧酒,想来是由大名鼎鼎古北口的司马台长城而得名。 这种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烧酒可与当地名酒龙凤大曲相媲美。究其原因,水、粮食、传统的制作工艺是司马小烧闻名遐迩的根源。 作坊里酿酒的家伙什、炉灶、大缸里正在发酵的酒、简陋的压榨设备等。 赶上时机对,游人还可以看到人工酿酒的神秘场面。

4 无论去什么地方旅行,美食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活动都是非常重要的。
都说民以食为天,古北水镇获赞无数的除了风景,还有美食。古镇内的望京美食街上能找到各种美食,但是要说最受吃货欢迎的美食,那么照着这份清单去找就绝对错不了。如果凑巧你也是个吃货,不妨把这些美食统统尝一遍。

去了古北水镇有几样好吃又便宜的小吃一定不能错过 :
第一是 梅干菜饼,作为步入水镇的第一家小吃铺子,不管什么时候都会有很多人排队。5元一个的价格让你无法抵挡它的诱惑。不过每人只能限购2个,要是想边吃边逛水镇就千万不要错过这第一道美食小吃。
第二是桥头糕,古北水镇的步步高桥头糕算是一个网红美食了,人超级多,口感像年糕,里面有枣泥馅儿,同样是每人限购2个,5元的价格让你觉得对得起这个价格。要是比较幸运的话不用怎么排队。
第三是古北烤梨,古北烤梨可以说是来水镇的游客人手一杯的必选,梨甜,汤汁多,15块钱的价格也算是很亲民。最主要的是吃完古北烤梨后赠送的印有古北水镇的搪瓷缸子,回家后还能继续使用,以后每回用都会让你勾起在古北水镇的美好记忆。
第四是萝卜丝饼,这东西最好趁热吃,不过要小心别烫了嘴。同样5元一份,限购每人2个。
第五是煎豆腐,大锅中放入自制的豆腐角,煎至两面金黄,吃上一口外焦里嫩,配上调好的汁和一大把小葱香菜味道更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完美诠释了,这道美食的意义。
第六是山楂冰淇淋,这个要打卡一下,完全没有冰淇淋的甜腻感觉,很清爽,淡淡的奶油和山楂味。
第七是撸羊肉串,肉质鲜嫩,肉比较入味,特点是肉块比较大。
…… 推荐的这几种必吃美食没有先后顺序之分,只为推荐给大家用最少的钱体验最完美的逛吃逛吃之旅。
总体来讲,这上面的美食我都觉得很美味,作为古北水镇几样必吃的美食限购是在所难免,因为制作比较麻烦,所以排队时间会比较长。实在没有办法,如果逛累了,还可以去古北水镇露天温泉大池子,人不多三三两两的去泡泡脚,放松一下非常的舒适。

5 永顺染坊是古北水镇的一个重要景点,来者必看。远远的就看见黄布红字的幡旗迎风招展,据说这个 “ 染 ” 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笔,这里诉说着印染的悠久历史和中国传统的手工印染技艺。
永顺染坊创建于1900年,创始人张聚魁年少时在家乡学得一手染匠绝艺,能自制土靛染料。后来他自己开店,为家乡父老乡亲加工染色。除靛蓝外,他还研究当地植物,用红花、槐花、核桃壳、茜草、紫草等提炼其他色系的染料,可以染出多种鲜艳的颜色。经他手下染出的布料染色均匀,色泽艳丽持久,耐洗晒、色彩稳定,所以生意兴隆。后张聚魁来到京城开了一家染坊,一时间享誉古北口,名动京城。
到了民国二十年(1931年),永顺染坊业务越做越大,增加了股东,也加了洗涤业务,在新街口开了一家 “ 永顺公洗染店 ” ,成为集印染、洗涤、制衣于一体的综合性手工店铺。1956年,永顺公洗染店参与公私合营,从此名号成为历史。而在21世纪的今天,“ 永顺染坊 ” 又回到北方这座水镇,续写他们传奇的故事。

6 在永顺染坊大门入口两侧的墙壁上写着 “ 永顺染,草木色,手工缬,天然彩。” 几个大字,揭示了永顺染坊的鲜明特点。再走进些,一个大大的 “ 染 ” 字占满一面山墙。
走进小院,一幅震撼的场景扑面而来:偌大的院子里是合围起的木杆,碎花染布在蓝天白云下高高悬挂,迎风舞动,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微风徐来,鲜艳的花朵仿佛呼之欲出,在空中飘扬。晒布其实是印染的最后一道工序,染坊把布挂在这里原本是为了展示其作用,却误打误撞成了 “ 网红拍照地 ” 。还记得之前在电视剧《大染坊》里看到大多挂的都是素色长布,这里挂起长长的花布,倒是更有北方的特色。

染坊内是一个小型的博物馆,展示了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各个时期的印染技术成就、工序和特色。染布需要经过煮布、调色、浸染、漂洗、碾布、刮板、晾晒等多道工艺才能完成。在二层俯视,可以看到地下的大染缸。虽然没有真实的染坊那样震撼,却也无刺鼻的味道。这里的染料是植物染料,不仅健康环保,还保留了植物本身的芳香。
染坊采用的是无化学物质的染料,即便沾到手上也一洗就掉,不会对人造成任何伤害。
墙上挂有五彩布料,商周时期,染色技术不断提高。宫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的官吏“ 染人 ” 来 “ 掌染草 ” ,意为 “ 染草之官 ” ,管理染色生产,染出的颜色也不断增加。在二楼俯瞰永顺染坊的晒布场,在周围群山和民居的衬托下,更给古北水镇增添了几分风情。

7 永顺染坊是一家前店后厂的印染制作坊,销售店内各种印花、扎染、蜡染织物的服装和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漂亮极了。可以在商店选购一些印染布的工艺品或服装,留作旅途中美好的回忆。
午后慵懒的阳光不那么炙热,却依然那样温暖,旗号上的字依旧那样明显耀眼。我知道,那是因为永顺染坊幌子里蕴藏了太多的故事。 如今的中国印染行业飞速发展,加工能力位居世界首位,已是纺织印染生产大国。
8 体验水镇手作坊,感受古人的智慧。 时至今日古北水镇的司马小烧、各种各样名优小吃、永顺染坊工艺已经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时光的记忆,就在这多彩的古北水镇中流转。古老的技艺,凝固在永恒的时空中。这些技艺都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行走在古北水镇的古巷,就是为了体验和学习古人的聪明与成果。寻找着那些逝去的故事和历史,就像品尝一杯淡淡的小酒,不会迷醉,却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