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远镖局三重奏 1
官方 地方 贼方
1 镖局的尚武、正直、正义、扶弱、助人的精神 ,指导着几百年来镖局的镖师们 ,前仆后继地追逐着己的人生价值 , 有的甚至出师未捷身先死 , 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 ,哪怕是遇到再大的困难 ,再凶悍的敌人 ,他们从来不知道逃逸和后退是什么 , 他们只知道一点 , 人在镖在 !
在贼方强盗的眼里 , 镖师是一种从来不会屈服的人 , 在商人、雇主、弱者眼里 , 镖师永远是最让他们有安全感的人 , 镖师就是他们的腰杆子 , 镖师就是他们的护身符 , 只要有镖师在他们的身边 ,他们的生命财产就会安全 , 他们的生意买卖就会兴隆发达 。
其实这只是外行人对镖局的一种表面认识 , 对于有苦说不出的镖师来说 ,他们心中常年祈祷的只有一个字 : 和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词 : 以和为贵 。
2 镖局的镖师个个那么谦和 , 为什么会先声夺人呢 ? 并且先声夺人的对象还是官方当官的 ,难道镖师们就不怕官府为难自己吗 ? 得罪了当官的会有好果子吃吗 ? 其实这样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 走江湖卖艺的人有句口头禅 : “ 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朋友。” 镖师更懂得这个道理 , 他们是不会轻易得罪任何一个人的 , 更何况是官府 ? 常言说官大一级压死人 , 镖师当然有自己的行事哲学 。镖师一年四季在外走镖 , 免不了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特别是官场人物 , 如处理不好与官方关系 ,那将是寸步难行 。 所以镖师走镖必须和沿途的官员交好朋友 , 比较常用的手段就是要遵从 “ 先声夺人 ” 的精神。
3 作为地方上的地头蛇 , 就是沿途各地的土皇上 。他们虽然不像土匪那样明夺暗抢 , 但喜欢逞勇斗狠 , 原因是怕外来的势力看不起他们 , 影响了他们在当地的威信。于是 ,当镖车路过他们的地面时 , 地方势力中的头面人物 , 便会率领着他们的乡兵练勇 ,在路上一字摆开 ,挡住去路 , 狂妄宣称 : “ 车过压路 , 马过踩草 。但看在咱们江湖一家份儿上 , 我们也不能不给你们留点面子 , 放你们过去 , 但你们必须要赢得了我手中的家伙 , 否则就对不住了。达官爷是见过世面的人 ,何不露两手叫我们也长长见识 ”
镖师经常行走在镖路上 , 这样的场面自然见过不少 , 也知道他们的心理 , 因此每到这时 , 镖师便早已跳下马来 , 以对待官方的礼节一样 , 先递上自己的镖单、路引 、揖礼请求 “ 小字号以走镖为生 ,此次来骚扰贵方 , 实属万不得已 ,失礼之处 , 还望多多包涵 ” 说完双手一抱拳 。
如果对方是个识相的 , 见到镖师如此谦和 , 还有官方的大门坎帖子 , 哈哈一笑 , 立刻做个顺水人情 ,把路让开放镖师过去 。 但也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地方势力 , 把镖师的礼敬当成胆小怕事 ,认为这些镖师根本没有真本事 ,不仅不让路 , 还狂妄叫嚣着非和这些镖师过过招 、学两手不成 。被逼到此镖师只好让他长长见识了 ,于是双手又一抱拳道 : “ 朋友既然看得起 ,在下只好奉陪了 , 但客不压主 ,先让您三招 ”
4 镖师首先要以礼相待 、坐而论道 、即兴表演、决不较量 , 俗话说 , “ 相骂无好口 , 相打无好手 ” , 一旦失手伤了对方 , 穷朋友就吃上了 ; 一旦败了 ,镖师面子上也不好看 。所以对于这些上门挑衅者 ,通常是采取三种方法解决 :
一是,对武林中的落魄的朋友 ,本着人不亲、功夫还亲的精神 , 留他吃顿饭 ,送些银两和衣物 , 好生送这位朋友上路 ;
二是,对武林中的高手 , 先把他稳住 , 天天当贵宾招待 , 暗中火速派人摸清这位高手的来路和师传 , 一旦确认是正道中的朋友 。就直言请他帮忙 , 以客卿相待 , 走上几趟镖后 , 认为 “ 是块材料 ” , 不但武功 , 而且阅历、胆识、人品均够得上位达官 , 就由前辈老镖师出面请他留下来一道干了。若道不相合 , 则婉送之 ;
三是,对于那些专门前来捣乱的公子哥 、秧子 , 要谨慎对待 ,公子哥大多是清廷的王公 、高官、宗室之后 , 身边常有一伙混吃混喝架秧子的人挑唆他闹事 , 借机敲诈人的钱财 , 而且大多人又不敢惹 。碰到这种情况 , 镖局的原则是哄 。秧子们都是不知世事的小雏 , 一架就晕、捧就转 。歹人们把 “ 秧子 ” 架到镖局来以武会友 , 镖师们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来个你会架秧子 , 我会哄秧子 , 连恭维带奉承 , 使 “ 秧子 ” 把进店时的初衷早已忘得一千二净 , 有的 “ 秧子 ” 高兴糊涂了 , 竟在附近酒楼上摆上几桌 , 宴请镖局诸达官, 庆贺以武结友,而镖局也说不定因祸得福,又添个 “ 大门坎 ” 。
5 镖局先礼后兵的精神 , 其实还是想赢不打之仗 , 作为贼首横刀拦住镖车 , 往往是等待镖师前来春点 。镖师自然也是求之不得 , 镖师先礼后兵的 “ 礼 ” , 当然是放下武器 , 承认吃的是朋友的饭 , 穿的是朋友的衣 , 天下习武之人同师同源 , 所以得讲江湖义气 , 求朋友借路 。 一般情况下很少有 “ 先礼 ” 之后 , 又 “ 兵 ” 动干戈的 , 大多是化干戈为玉帛 。
镖师和贼人这样相处 , 有时想想觉得挺好笑的 , 但是仔细考虑一下 , 也确实是件不简单的事情 。 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能打胜仗者 , 恐怕也只有诸葛孔明一人莫属了 , 镖师们却能做到实在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
6 别看镖局对待强人一贯坚持谦和 、委曲求全的精神 ,但是在原则问题上他们是非常坚决的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 一一 保护雇主人身财产的安全 , 这一点始终是第一位的 , 一旦镖局和雇主签定镖单 , 形成了合同关系 , 他们就会坚持对雇主忠诚守信的职责 , 所谓人在镖在 。如果强人危害到了雇主的利益和生命财产的安全 , 所有的谦和和求全精神都不复存在 , 他们就会拔刀向前 , 舍命护主 , 用刀光和生命 , 履行自己的职责 。
镖局对外界的一切挑战 , 都是采取避战的精神 , 这并不是说镖局的人就低人一等 , 而是镖局的职责所在 , 保镖的目的是赚钱 , 使用的手段是保证雇主的人财两安 , 他们没有必要对强人赶尽杀绝 , 倘若强人真的强人所难 ,镖局为了坚持对雇主的忠诚守信的精神 , 也只有和官方强人、地方强人、贼方强人一搏生死了 。
7 因为镖师们看到了太多的厮杀和死亡 , 遇到了太多的袭击 , 见到了太多的流血 , 而他们的职责仅仅是保平安 , 所以他们不管处理任何冲突和突发事件 ,总是以和为贵 , 以和平解决、和气生财为主导精神 , 镖局也始终坚持 “ 不战而屈人之兵 ” 的精神包括处理好与官方、地方、贼方的关系。

震远镖局三重奏 2
带三分笑 让三分理 饮三分酒
1 镖局的镖师们有句口头禅叫 “ 三分保平安 ” , 这是一个资深镖师的修养 , 也是镖局的一个重要精神 。所谓 “ 三分保平安 ” 就是 : 带三分笑 , 让三分理 , 饮三分酒。
2 镖师的作派可不是影视里横眉立目的形象 ,而是十分谦和 ,待人接物总是面带三分笑容 ,尊老敬长 , 礼贤下士 ,实为谦谦君子 ,颇有绅士风范 。
3 如在行车、打尖、住店时与人发生矛盾 , 镖师总是礼让三分 , 不以武功压人 , 尽量不与地方上的 “ 恶人 ” 发生冲突 , 遵行强龙不压地头蛇的行事方法 . 地方上的 “ 恶人 ” 一般也不找镖师的麻烦 , 深知来者不善 ,善者不来 ,没点真本事 ,谁敢出来走镖 ?所以镖师遇事情也总是礼让三分 , 诸事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4 镖车上路后 , 镖师就不再喝酒了。即使隆冬时节,为了御寒暖身,年高的镖师有时喝上两盅 , 但是以三分酒量为限制 , 决不多饮 。能喝一斤的话 , 最多喝上三两 , 中午打尖时不喝酒 , 更不和不认识的人开怀畅饮 。道逢亲朋好友 , 虽是久别 , 也是以茶代酒 。老镖师饮酒是进店后一切安排妥当了 , 关起门来独乐自饮 , 但是决不会超过三分 , 年轻的镖师则是滴酒不沾 。
5 所谓的三分笑,就是举手不打笑脸人,毕竟,人在江湖走,人带着笑,好办事。
三分理,人在外行走,更是需要讲求和气,出门在外,万事要以和为贵。
而饮三分酒,酒喝多了会误事,还会透露不该透露的东西,除非是老镖师才可以,年轻镖师不可喝半分。
6 同样的,在职场上,无论是面对职场老人,亦或是职场新人,都要面带微笑。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对方是否和公司的领导或者老板有关系。
让三分理,更容易理解,职场如战场,职场和家庭一样,都不是讲理的地方。
而饮三分酒,更容易理解。 时常有些职场新人出去应酬,本就不会喝酒,可却喝了很多酒,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而搅黄了合作。
7 所以呀,行走在职场上,不妨带三分笑,让三分理,饮三分酒,用这 “ 三分保平安 ” 。

历史 震远镖局 文化
1 震远镖局位于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太子务村。古北口是中国长城上关口之一 , 北京与东北地区往来的咽喉要道 。
西北居庸关 , 东北古北口成为明王朝首都的两个重要门户 。古北口与居庸关东西对峙,是华北平原通往蒙古高原的要道 。
2 张震远自幼喜欢武术 , 天资聪颖 , 青年时跟随张纪庭 (1882-1960 , 中年时为密云县有名的拳师 , 时任太子务村 “ 皇粮庄头 ” ) 在皇庄做护工 , 与张树生 ( 1845-1923 , 光绪年间醇王府护卫 , 因太子务村皇庄是醇王府特供点 , 与张纪庭相识 , 在八国联军侵华后通杀洋人 , 后投奔张纪庭 , 为当年的形意拳大师。) 相识后学形意拳颇有小成 。八国联军侵华后社会动荡 , 张震远远离皇庄与朋友开设震远镖局 , 选址密云县古北口镇 。
3 现在震远镖局景区,位于北京密云古北水镇的汤河古寨区,靠近司马台长城景区,是以首席镖师张震远的名字命名的。
震远镖局起源于同治中兴之后,光绪元年(1875—1900)同治中兴时期镖局鼎盛,八大镖局名震天下。
在社会动荡的时期,震远镖局以自己的实力占据八大镖局一席,天下绿林中人无不给其颜面。在时值内忧外患之际,政府腐败,民不聊生。震远镖局却在乱世中一路成长,最辉煌的时候是光绪帝出逃北京,途径密云古北口,震远镖局镖师做为护卫护送出关。
4 镖局最早的时候叫做镖行,镖局说白了就是 “ 拿人钱财,保人免灾 ” 的行当,也就是凭借过人的武功专门为别人保护钱财或人身安全的机构。
一进院墙壁绘有武术壁画,这些壁画上面所记载的都是一些武功的修炼方法,供镖师们修炼。 二进院门外墙有 “ 忠孝、礼义 ” 字,院内摆有镖旗、镖箱、镖车。 主房间,东面总镖头居所,西面二镖头居所;普通人住后面;两侧厢房设有账房和信房。
5 震远镖局的镖师有六条戒规 :
一戒住新开店房 , 新开设的店因摸不透人心 , 保镖之人便不去随意冒险 , 只要门上写有开业大吉的店不住 。
二戒住易主之店 , 换了老板的店 , 人心叵测会有贼店 , 保镖之人也不住 。
三戒住娼妇之店 , 有些店娼妇纠缠会中计丢镖 , 保镖之人也不去冒险 。
四戒武器离身 , 无论是走在路上还是住店休息 , 武器都必须带在身上以防万一 。
五戒镖物离人 , 无论是旱路上的镖车还是水路上的镖船或是保护的官员 , 商人都不得随意离开。
六戒忽视疑点 , 当镖师的必须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警觉能力 , 一旦以现可疑之点 , 就要密切注视 ,准备投入战斗之中 。
镖行行规之 “ 三不住 ” :
第一,不住新开之店。不知底细,怕是黑店;
第二,不住易主之店。来路不明,担心遭劫;
第三,不住娼门之店。明者为娼,暗中为贼。
镖行行规之 “ 入睡三不离 ” :
第一,武器不离身;
第二,睡不脱衣,严禁裸睡;
第三:车马不离院。无论发生什么事,看护者概不过问,以防调虎离山。
6 镖局作为一个武术结社,其成员在出远门的时候都要行祭拜关公的礼仪;在走镖时之前和走镖回来以后都要给关公上几柱香。以表敬意和感谢。
梅花桩主要用于练习下盘功夫,七星梅花桩,是根据天上的北斗七星设计的,练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增加到七七四十九根,练成之后镖师步履轻盈,飞檐走壁。
为了提高镖师们的硬功夫,镖局里每过一段时间就会举行一次比武大会,比武的目的一来是为了提高镖师们练功的热度,和自保能力。二来是给一些能力较好的镖师一个展现和提升的机会。
镖局瞭望塔主要用于监视镖局内外的活动,以防盗贼强人。同时也是便于通信和发布消息。歇马间功能是镖局的客房,供往来行人休息歇脚之处,是专门用来招待客人的。
7 但年代变迁 , 武器更迭 , 镖局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榨 , 最终被社会渐渐淘汰 , 在一次护镖中被匪徒埋伏 , 死伤严重 。行镖由此结束 , 剩余镖师离开镖局 , 退隐市井 。
震远镖局的镖师们辛苦一生,风险半世,在那个年代却是人世间见识最多的人,大家可以亲自到震远镖局看一看,更进一步的了解震远镖局的历史与文化

震远镖局三重奏3
威武镖 哑镖 仁义镖
1 说到 “ 镖局 ” 二字,首先就会想到这个威风凛凛的 “ 镖 ” 字,这应该是一个典型的 “ 武 ” 字,飞镖、镖师、镖头、保镖等,让人似乎感觉到了武功盖世的威力。
电视剧《龙门镖局》、《武林外传》一脉相承,以冷幽默来搞笑,再加上另类的表演以及夸大的无界限的演绎,一时吸引了好多观众的眼球。
显然镖局这个沾了 “ 镖 ” 字的行当,是与武功相关的职业。 古代镖局的运镖,也就是武装运送货物,或许是现代物流的雏形吧。不过古代镖局运的镖(货物)只是贵重物(如奇珍异宝),因此必须要有懂功夫的人保护才能完成。
2 镖局走镖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威武镖,二是仁义镖,三是哑镖。
据《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五回记载,西门庆就干过这样的营生:“ 家里开着两个绫缎铺,如今又要开个镖行。” 由此可见在明代镖局的雏形是镖行。到了清代,便有镖户走镖,从此开始称为镖局了。
《清禆类钞 · 技勇类 · 洪峻》记载 :“ 时有巨商贸贩外国,苦海盗,聘洪护镖。” 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复杂,镖局承担的工作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票号,也就是金融业的兴起,镖局的主要业务就是为票号押送银镖,这就形成了镖局走镖的两大镖系;银镖和票镖;到了清朝末期,随着票号的逐渐衰败,镖局的主要业务对象就转化为一些有钱的客人押送一些衣、物、首饰和以及保障人身安全,使镖局走镖发展到了六大镖系:信镖、票镖、银镖、粮镖、物镖、人身镖。
3 镖局保镖主要有水路和陆路,那时候也就是车拉船载。镖局有个规矩叫 “ 镖不喊沧州 ” 。说的是过去南来北往的镖车,不管是黑道白道,也不管是水运路行,只要是镖车到沧州、镖船过沧州,你必须扯下镖旗,悄然而过,不得喊镖号。否则,无论你有多大的名头,多好的身手,只要在沧州喊镖叫板,保管你栽个大跟头,丢尽脸面。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沧州地界因为武术发达,出的镖师多;再就是因为到了武术之乡,既是对沧州武界的尊重,也是避免逞能之嫌。
4 镖局干的是保安的活 。 镖局业务首先是走镖,现在说法就是押运。押运是既运货也保护客人的旅途安全,这是镖局最大业务。第二个业务相当于银行和邮局的汇款,负责押送饷银,“ 逢百抽五 ” 。镖局不但给票号、银号运饷银,也给官方运税收的税银,这叫 “ 皇杠 ” 。

5 威武镖是将镖局的大旗插在货物上,镖师一路敲锣并亮起嗓门喊 “ 以武会友 ” 之类的号子。威武镖有明显的挑衅和彰显自身实力的意味,镖局一般都求和气生财,所以很少会用威武镖的方式来走镖。除非是料定对方实力很弱或遇到非打不可的情况,那才用威武镖来壮大己方声势。
6 仁义镖也是将镖局的大旗插在货物上,但和威武镖不同的是,仁义镖下半旗,敲七星锣,求个谦虚谨慎。如果遇到意外情况,镖师就要向对方喊镖号,这叫 “ 撂牌子 ” ,对方如果会接 “ 牌子 ” ,则表明是 “ 自己人 ” 。如果对方不予理会,那就要准备一场恶战了。
7 哑镖就是走镖时将镖旗收起,马摘铃,车轱辘打上油,镖师也不喊镖号。大家悄然无声的偷偷走过去。只有遇到一些水火不进的关卡时,镖局才会不得已用哑镖的方式。

震远镖局三重奏 4
镖车 镖旗 镖箱
1 镖局是雇佣社会上的一些武术侠客 , 在武林行中称他们为镖师博 , 他们主要业务就是帮票号押送银两的 , 当时押送的路线有两种 , 一种是水路 , 一种是陆路 。 镖车、镖旗、镖箱是镖局不可缺少的 “ 老三样 ” 。
2 镖局走镖通常有两种承载工具:镖车与镖船。但镖船通常是雇主自备或自雇,镖局不会置买。而镖车则不同,不管镖局大小,镖车是必不可少的。
但镖车有很多种,手推车、马骡车、轿车、洋车,不一而足,走镖时需要什么样的镖车,一要看是什么样的镖物,二要看走什么样的道路,三要看在什么时期。
在最早的镖车中,一般都是独轮车。这种车只有一个轮子,最适合走崎岖不平的山路,但由于平衡难以掌握,后来才变成双轮车了。马骡车的出现,是由于货运量加大,单靠独轮车和双轮车已经不能满足商旅的需要,所以牲口的快速脚力成了镖局的不二选择。在古代,马车又分两种,一种叫大车,专门运输物资;一种叫客车,专门供人乘坐。如果是一匹马拉车,就叫单车,如果是两匹马以上拉车,就叫套车,几匹马叫几套车。
3 通常来说,镖局的马车都是骡车。一是因为骡的脚力比马的脚力快,二是因为骡子走起路来稳当,不颠簸。与此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骡轿,骡轿是由两匹骡子组成,一前一后,把轿子的前后架杆系在骡背上,坐起来很舒服,“ 两宫西狩 ” 时慈禧太后乘坐的贯市李家的骡轿,就是由这样两匹骡子搭成的。
骡车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低档的客货两用车,这种车大多套一匹驴骡,车轮在车身的中部,负载全在车轮上,骡子负重不大,主要起向前拉的作用,但是乘客上下车不方便,必须踩着凳子才能上车。另一种高档的专门载人,车轮在车身的后部,车中部有车门,乘客上下很方便,但是载重的一半在车轮上一半在骡子身上,马骡又驮又拉。这种车发展到清末时日趋豪华奢侈,木材也逐渐考究起来,使这种车的乘坐者有了身份的象征。
4 镖旗,象征镖局的旗帜。是镖局必备的硬件,起着表明身份、震慑盗贼的作用。
最早的时候,镖师在小独轮车上插上一面小旗,还没有注入那么多的企业文化,他们只不过是为了醒目,为了引起过往商人的注意,当时的小旗一般都是三角形的,黄面红色狗牙边,或者红面黄色狗牙边,也没有什么字,最多也是写个 “ 武 ” 字,或者搞个龙虎的图腾。 后来这种三角形的小旗,逐渐成了镖车上必不可少的旗帜,而旗面上也写上了大字,小旗上的字儿一般都是总镖头的姓。走镖过程中,一般在半路上是难免会遇到一些强盗劫镖,而这些强盗劫镖时,要看一下小旗帜上的字,如果是厉害师傅保的镖,劫镖的人一看就一定不敢乱劫,因为这些镖师都是江湖上出了名的武林高手,个个身怀绝技,名扬一时,他们是不敢轻易下手的,久而久之,这个小旗帜就成了镖师出镖的标志了。
这种标志如同一般商号铺面,作为招徕生意的牌匾或招幌,镖局的招幌在注入了企业文化以后,则成了一面继承传统的书写着自家字号的镖旗。镖旗招幌,既属古代酒旗遗俗,又兼具武林传统,即酒旗与帅旗的统一体。又如行商招幌那样,保镖途中,无论水路的镖船还是陆路的镖车,也多插有自家字号镖旗。只不过行程中的镖旗虽有招徕生意功能,但更重要的目的在于沿途向江湖朋友或匪盗通报此系某家镖局的镖队,以期关照别找麻烦;对向无交往联系的欲劫镖者,也是一种威慑。因此,即或途中住店,仍要把镖旗插出去,入夜则换以书写有镖局字号的镖灯。

5 家族式的镖局的镖旗在自己的声威所及的地区,要比普通镖局更具有威力。因为家族式的镖局属于地方势力,而贼匪们劫镖也不能离开自己的地盘,两者共存于一个地区,彼此都很熟悉,如反目相争必然是两败俱伤。所以贼匪不会劫家族式镖局的镖,贼匪们知道他们一旦 “ 丢镖 ” ,会一追到底,不惜血本也要夺回 “ 失镖 ” ,确保家族的声望和荣誉。
但是家族式的镖局也有局限性,他们的声威没有大型的镖局影响大,能走的镖路也不长,所以家族式的镖局往往是互相联合起来,像田径赛中的接力赛跑一样,各跑一段,各自护镖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到衔接点就换人换镖旗。
6 镖旗也有很多种,每个镖局的图腾和样式都不一样,这要根据当家人和镖师的信仰喜好所定,没统一的规定。但是不论大小镖局的镖旗在面料上都是非常讲究的,面料做出来的旗帜要见风招展,要经得起风扯雨淋曝晒不褪色,而且还要显得高档,因为镖旗就相当于自己的字号。
特别是镖局的 大纛旗 [dà dào qí] ,相当于军队里的帅旗,大型镖局都有专门的镖旗手扛着,旗手在出事的时候可以不管镖车,但是不能不管镖旗,旗手也有旗手的规矩,人在旗在,人倒旗也不能倒。一般情况下大纛旗只有在走威武镖的时候才用,迎风招展,八面威风,而走仁义镖的时候一般是不用大纛旗的,就是用也要降半旗,这叫 “ 礼让半拉天,一路保平安 ” 。
不管何种镖车上所必不可少的就是一面小旗帜 —— 镖旗 。走镖时,一般在半路上是难免会遇到一些强盗劫镖 , 而这些强盗窃案劫镖时先要看一下小旗帜 , 如果是厉害师傅保的镖 , 他们是不敢轻易下手的 , 久而久之这个小旗帜就成了镖师出镖的标志了 。
7 走镖时用来装载贵重镖物包括金银首饰、珍珠玛瑙、宝石古董等等以及装载镖银的箱子,称之为 “ 镖箱 ” 。
镖箱大多是榆木圪塔制作的 , 一般常用镖箱的本身重就有七八十斤 。锁采用了最先进的防盗暗锁 , 在当时只有大掌柜和二掌柜两把钥匙并起来才可以打开的 , 起到一个防贪污的作用 。
8 当然镖箱也有 “ 内镖箱 ” 和 “ 外镖箱 ” 之分。
内镖箱是镖局内部自己使用的,用来盛装雇主送来的镖礼,因为镖礼的分配是每月按照走镖量给镖师少量的零用薪水,其他的都是要用在日常开支和伙食上的,大部分的要到年终才能分红,所以零散的镖礼都要用镖箱存放起来,等年终和整批的镖礼一起分红,还要有余头存放以防 “ 失镖 ” 和镖师伤亡时赔偿和补贴用。
外镖箱一般都是用来盛装雇主贵重财物的,走镖时要当着雇主的面把镖箱锁好,由雇主贴了封条,才能上道。也有雇主自备镖箱的。比如票号的票银因为数量巨大,一般都是票号自备镖箱,把银子抬到镖局后验完了数量,封上封条。而官府的饷银皇杠则是官制的银箱,更不用镖局操心破费,直接押送就是。
9 镖箱有点类似现在的保险箱,只不过保险箱是放在家里的,并且有复杂的密码,而镖箱多是行走在路上,它的密码就是两个人的钥匙合起来才能打开,虽然榆木比较结实,但是毕竟耐不住火和刀斧,它的保险系数全在镖师的一身武功和武德上,没有了品质优良武功超群的镖师,再保险的镖箱也是形同虚设。
镖箱有水路用的,也有陆路用的。水路用的镖箱相对来说要轻一些,为的是上下船方便和减轻船载的负荷,虽然比较轻,但是密封程度要好过陆路镖,结实程度和陆路不相上下。陆路用的镖箱一般都比较笨重厚实,特点就是结实,经得起颠簸和折腾,就算是丢了镖,被劫匪抢走了,想弄开它不费点神和时间是绝对不容易的。陆路镖箱可以抬着,有的需要马驮,但大多数都是放在车上。
镖箱的诞生在镖车、镖旗之后。
10 镖局的镖车跑、镖旗飘和镖箱好,至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

震远镖局三重奏 5
官府靠山 绿林关系 自身武功
1 古代镖局的运镖,也是运货,经发展成为了现代物流。不过古代镖局运的镖(货物)只是贵重物(如奇珍异宝),不运普通物品,因此必须要有懂功夫的人保护才能完成,而现在物流只要是货物就能运输,不需要会不会功夫的人运,只要运货人会开车就可以了,这就是其区别。
3 在中国历史上与镖局性质差不多的,可以说就是驿站了,最早的驿站可以追述到隋唐年间,我们知道当时的驿站是专门为朝廷押送一些来往信件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驿站的局限性仅仅限于朝廷之间的 ,而对于民间的一些商业往来便没有一个安全保障机构。所以到了清朝早期,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兴起,就逐渐出现了镖局。
4 镖局又称镖行,是受人钱财,凭借武功,专门为人保护财物或人身安全的机构。旧时交通不便,客旅艰辛不安全,便有镖户走镖,为镖局保镖的雏形。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复杂,镖局承担的工作也越来越广泛,不但将一般私家财物承接保送,地方官上缴的饷银亦靠镖局运送。由于镖局同各地都有联系或设有分号,一些汇款业务也由镖局承当。后来,看家护院、保护银行等也来找镖局派人。而刚才我们提到的驿站,它是专门为朝延押送一些来往信件的,这就形成了最早的信镖。

5 到了清朝中叶,随着金融业的兴起(票号的产生),镖局的主要业务就是为票号押送银镖,这就形成了镖局走镖的两大镖系;银镖和票镖;到了清朝末期,随着票号的逐渐衰败,镖局的主要业务对象就转化为一些有钱的客人押送一些衣、物、手饰和人身安全,这就形成了粮镖、物镖、人身镖三大镖系,这也就是镖局走的六大镖系,即 ;信镖、票镖、银镖 、粮镖、物镖、人身镖六种镖。
6 做镖局生意要有三硬:一是在官府有硬靠山;二是在绿林有硬关系;三是在自身有硬功夫,三者缺一不可。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