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北水镇三重奏1至5
古北 杨无敌祠 水镇
1 杨家祠也叫杨无敌祠,在北京密云古北水镇景区的中心位置,卧龙堡民俗文化区内。整座祠堂古朴典雅,威严肃穆,相传是宋辽时代为纪念杨家将所建。
青砖砌成的祠堂大门左右两侧分别有台阶,拾阶而上进门有一个大香炉,门廊两侧是 “ 焦不离孟,孟不离焦 ” 的孟良、焦赞的画像。 原木色的柱子和门窗渗透着古老年代的沧桑感,墙上绘有杨家将故事的壁画,栩栩如生。
从小就经常听关于杨家将的评书,杨老令公、佘老太君、七郎八虎、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真是荡气回肠,堪称满门忠烈。
身经百战夸无敌,世济孤忠答至尊。一把金刀杀辽人胆战心惊;一片丹心,为朝廷社稷死而后已。为安邦,为定国,为百姓生活,杨家将前仆后继,为后世称颂,唯一缕清香聊表敬佩之心。
如今站在祠堂内,杨家将的故事仿佛一幕幕影片在脑海中回放,好像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战场上。
2 杨无敌祠大殿正中的杨令公金盔金甲黄战袍,双目炯炯有神,威风凛凛。
穿过第一进院落的大殿,是一个小天井,从两侧的台阶上去是第二进院子的大门。正对的屋子里是杨门女将的塑像,两边的墙上分别是佘太君出征和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的壁画。
佘太君,折德扆之女,相传因避祸改 “ 折 ” 姓为 “ 佘 ” 。在百岁高龄时,受命挂帅出征,带领杨门女将抵御西夏。
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故事在评书和影视作品里多有演绎,身怀六甲的穆桂英披挂上阵,破辽军摆下的天门阵,解救了被困的杨六郎等人。
杨家儿郎百战死,十二女杰殁关山。
满门忠烈杨家女,为国捐躯第一先。
代代相传,巾帼不让须眉,这也是我们文明延续的根之所在。

4 杨无敌祠依山而建,正殿供奉杨令公及他的八个儿子,后殿供奉佘太君及杨家女将,再现了杨家将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杨门女将风采翩然,杨家将的故事,源远流长。
第一进院主殿,供奉杨继业928-986年,北宋名将,人称杨无敌,他的八个儿子 : 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光、四郎杨延辉、五郎杨延德、六郎杨延昭、七郎杨延嗣、八郎杨延顺,分立两侧。前殿前出廊,面阔3间,有左右配殿。
前殿前有两座石碑,上刻 —— 永垂不朽,其他字迹已经不清了。
5 第二进院门内有物华天宝的牌坊。主殿供奉佘太君、佘赛花,杨继业妻,934-1010年,两侧立杨家女将穆桂英、六郎杨延昭妻和杨排风、天波杨府的烧火丫头 ,还有杨八姐、杨九妹,后殿有左右配殿。
在杨无敌祠的对面就是杨无敌祠戏台,每年9月14日杨继业生日,歌颂杨家将事迹的戏曲在戏台演出。平日里有评书表演,坐在台下,短短二十分钟的评书讲尽了,杨家英烈一生戎马战绩。曾经刀光剑影的生活已经过去,只留下这古北水镇,古朴典雅的杨无敌祠堂静静地诉说着着一千年的故事。

古北水镇三重奏2
刘敞 苏颂 苏澈
1 杨无敌祠,在古北水镇景区卧龙堡民俗文化区内,整座祠堂古朴典雅,威严肃穆。宋代大诗人刘敞、苏颂、苏澈都有楹联诗篇歌颂杨无敌。
2 杨业又名杨继业,公元928年-986年,北宋名将,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辽景宗发兵10万攻雁门,杨业出奇兵绕到雁门关以北突袭辽军,大败辽兵,杀死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自此杨业在辽军中声威大震。雁门关役之后,辽兵看到 “ 杨 ” 字旗吓得不敢作战,所以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 “ 杨无敌 ” 。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杨业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杨业见无人支援,拊膺大恸,全军覆没。其子四人也在这次战役中战死,杨业坠马,马亦被射中受重伤,杨业遂为辽军所俘。杨业在被押赴辽朝途中绝食三天而死。辽国对这位纵横边疆30年的名将评价极高。萧太后敬仰杨业忠勇,命按契丹习俗将其尸身火化入坛,就近葬于古北口。在宋朝时,古北口是辽国的属地,也是辽宋往来的必经之路。后辽圣宗在古北口北门外为杨业兴建 “ 杨无敌祠 ” 一座,以示对忠臣良将 “ 杨无敌 ” 的敬仰。
3 杨无敌祠堂大门门楣上正中是 “ 杨无敌祠 ” 石刻。背面有 “ 满门忠烈 ” 四个大字,门框两侧有宋朝诗人刘敞的楹联:
西流不返日滔滔,陇上犹歌七尺刀;
恸哭应知贾谊意,世人生死两鸿毛。
这首诗是刘敞在古北口参观《杨无敌庙》时所作,古北口属辽国领地,刘敞至辽只有这一次。刘敞参观古北口杨无敌祠有两种可能,一是去时,二是回时。
诗中陇上指今甘肃,西流即西河之水,指黄河的甘肃段。这两句引用了晋朝的典故,说的是名将陈安的故事。他是陇右人,农民出身,史称:骁壮果毅,武干过人,多力善射,持七尺刀,贯甲奔及驰马。在晋南阳王司马模帐下为将,模败后,又归模之子保,常打胜仗,被其他将领张春、杨次嫉妒,屡进谗言,说他有异志,要求处死他,司马保不同意。张春、杨次便指使刺客暗杀陈安,陈安虽受伤仍脱身而走,张、杨即将司马保杀害。陈安发兵攻打张、杨,活捉张杨,押到司马保灵柩前处死。陈安在陇右很得军心、民心,善于抚绥,吉凶险夷,与众共之,后来在刘曜重兵进攻下被杀。陈安为一世名将,勇不可当、善抚部下,曾被人进谗言,最后死于战场,这一切都与杨业相似,所以刘敞以陈安的典故作比喻。
陈安所用武器主要是七尺刀,但有时用两种,即左手使七尺刀,右手执丈八矛,而《晋书》中只提是刀,刘敞诗以他比喻杨业时,也只提 “ 七尺刀 ” ,据此,似可推测杨业所使用的武器是大刀,而不是矛(枪)。从刘敞诗以陈安作比喻推测,杨业也可能像陈安一样,个子不算高大而骁壮果毅,武干过人。

4 诗的后二句:恸哭应知贾谊意,世人生死两鸿毛。 贾谊是汉朝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曾多次上书,提出治国大计,然而他的正确意见不仅没有被接受,反而在一片诋毁声中被贬官长沙,他在忧伤、哭泣中去世,年仅三十三。而后来的历史却完全证实了他的预测。这里以贾谊一片忠言,得不到采纳反而蒙受打击的遭遇,来比喻杨业的正确意见得不到采纳,反而被逼得血战而亡。
5 北宋时先后有刘敞、苏颂、苏辙出使辽国时,在杨无敌祠留下颂扬杨业的诗句。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辽清宁元年,刘敞奉使契丹,过古北口,留下此联。
刘敞用贾谊自以为没有尽到太傅之责过分伤心,比喻杨业在陈家谷失利后的感慨,认为和杨业相比,一般人的生死不过是轻如鸿毛。此时距离熙雍三年(986年)杨业殉国尚不到七十年。
6 公元1079年宋熙宁十年、辽大康三年。宋名相苏颂奉命使辽,贺契丹主生辰,也到古北口有诗作记 : 《和仲巽过古北口杨无敌庙》
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
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奚虏奉遗祠。
苏颂字子容,也是宋朝著名文人,《宋史》有传。他看到杨无敌庙时,上距刘敞使辽时又是二十多年,但见杨业庙仍旧完好。
7 公元1089年,苏辙作为宋国贺辽主生辰使,从开封出发,前往辽国中京大定府,即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途径古北口,感慨中写下了《过杨无敌庙》的诗句: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诗人感叹杨业性格刚直,兵败并非因战斗不利,以周处比喻杨业,认为只有诛杀司马彤才能安慰周处。
苏辙将杨业比做晋朝大将周处(字子隐),暗讽潘美为司马彤。当年,司马肜为征西将军,镇守关中,与建威将军周处有矛盾,催促周处攻打氐族领袖齐万年,然后断绝后援,使其兵败战死。
8 杨业,本命杨重贵,北汉皇帝赐名刘继业。宋太宗赵光义北伐太原,国主刘继元投降,杨业一并归降北宋,恢复本姓,所以《杨家将》的故事中也称老令公杨继业。宋太宗携剪灭北汉的余威进军燕京,希望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被辽国名将耶律休哥击败(广惠寺华塔中提到的就是这次北伐)。雍熙北伐,杨业作为西路副将出征,陈家谷兵败被俘,绝食而死。西路军主将潘美是真正的北宋名将,历来和曹彬并称,功劳远在杨业之上,曾统兵剿灭南汉,死后配享太庙,监军王侁是后周旧臣,颇有军功,史书评价 “ 性刚愎 ” ,雍熙北伐中,以言语激杨业出战,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杨业去世后,宋太宗追赠太尉,潘美降职三级,王侁被罢免且发配金州。杨业是文学作品《杨家将》的第一代名将,同时还有一个大反派潘仁美,宋太宗也被描绘成庸主。也许只有在奸佞、昏君的衬托下,忠臣的形象太更加高大。
9 古北口位于北京市密云县的燕山隘口,是华北平原通往承德、内蒙的险峻关隘,北宋时期,属于辽国属地。杨业是北宋名将,辽人敬重而建立祠庙祭祀,足见当时杨家将的影响已经很大,同时也见证了宋辽百年友好的历史。
今天的古北水镇,以杨家将故事为原型建有杨无敌祠,虽已不是旧物,但缅怀今昔,更有兴亡之叹。 视线越过古北水镇杨无敌祠堂的院墙,远处的圆通塔在夕阳下伫立,这一刻,诗人刘敞、苏颂、苏澈的诗篇已走过近千年了。

古北水镇三重奏3
杨无敌庙 异域尊 杨无敌祠
1 古北口杨无敌庙,位于北京密云县北面,是长城的一道关口。山坡上有一座庙,是为纪念宋朝名将杨业修建的,被称为杨无敌庙。
古北口杨无敌庙虽不大,却是远近闻名,由来已久。解放后还进行过一次修缮。邓拓同志在《燕山夜话》中也曾经介绍过。遗憾的是,十年动乱中它又遭到破坏。杨无敌庙不仅是北京地区的一处重要古迹,而且在宋、辽关系史上也是一处实物见证。
2 杨业本名杨继业,字重贵,原是北汉大将,后归于宋朝、赐名杨业。他 “ 屡立战功,所向克捷 ” ,所以人称 “ 杨无敌 ” 。
宋、 辽的陈家谷之战,杨业是在兵力、地势与战机完全不利的情况下进行的,主帅王侁、潘美彼此争功,拒不救援,致使杨业 “ 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人,马重创不能进,为契丹所擒,不食三日死 ” 。杨业作战确是英勇,死难也是壮烈的。根据《辽史 · 圣宗纪》与《宋史 · 太宗纪》的记载,杨业是在辽统和四年 (宋雍煕三年,公元986年)殉难。之后不久,这座纪念杨业的庙便建立起来。
宋、辽对峙时期,宋都开封,辽都上京临潢(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境内),北京地区属辽国,今天的北京,当时叫南京,是辽国陪都之一。那时的古北口,不但是辽国两京间的交通要道,也是宋、辽交聘使者往返必经之路。
3 古北口地势很高,两山环抱,关口下水向南流西转,形成一个小弯曲,今天还是这样。刘敞字原父,《宋史》卷319有传。他博学多才,长于博物考古,是著名文人。就诗文讲,他目睹流水西逝,寓意杨业的遇难,寄以敬仰哀悼之忱,寓情于景,一语双关,意境也还是不错的。就事实讲,它说明了 “ 杨无敌庙 ” 的存在,还给我们留下来一点地貌特征的纪录。成诗之时,上距杨业之死,才仅仅六十九年。

4 1055年(宋至和二年、辽清宁元年)宋诗人刘敞,出使辽国就曾到杨业庙,并留有诗句。
1079年(宋熙宁十年、辽大康三年)宋名相苏颂奉命使辽,贺契丹主生辰,也到过古北口,有诗作记。
苏颂字子容,也是宋朝著名文人,《宋史》有传。他看到杨无敌庙时,上距刘敞使辽时又是二十多年,但见杨业庙仍旧完好。
5 1089年(宋元祐四年、辽大安五年)宋诗人苏辙,作为宋国贺辽主生辰使又一次经过古北口,也瞻顾了杨无敌庙,他的《栾城集》卷十六有古北口杨无敌庙诗留记。
苏辙字子由,《宋史》卷339有传,他是苏东坡的弟弟,弟兄二人,加上乃父苏洵,都以诗文著称,号称 “ 三苏 ” 。他到杨无敌庙悼念,又一次表达了对这位英雄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惋惜他的不幸遭遇。苏辙到古北口,是在刘敞之后三十四年,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并没有剥蚀掉杨无敌庙的光辉,它还屹立在山坡上,享受着 “ 异域尊 ” ,受到各族人民的尊敬。
6 辽国契丹人敬佩杨业忠勇,在雁门关、古北口修建庙宇,以激励将士。在古北口有两个杨令公祠,其中一个是辽人修建的。宋朝时,古北口是辽国的属地,也是辽宋往来的必经之路,尽管辽人屡次败于杨家将之手,但辽人也钦佩杨家将的忠勇。因此,在辽宋和好之后,于古北口修建杨令公祠堂。那么另外一个是本地老百姓自发修建供奉杨家将的,并将杨家将奉为本地人的保护神,称之为 “ 杨无敌 ” ,也就是古北水镇这座杨无敌祠。历代文人墨客路过古北口杨无敌庙、杨无敌祠,多吟诗凭吊,抒发敬仰之情 :
其1
一身勇武号无敌,大败辽兵舞血旗。
宁死不降肝胆烈,谁人堂上敢吹嘘。
其2
道是无敌却有敌,英雄血染杨字旗。
人神共仰是忠勇,敌手祭拜也唏嘘。
其3
杀虎口边军鼓急,金沙滩里宴箫忙。
萋萋白草孤魂泪,应悔当年劝汉皇。
其4
汤河水寨正春深,柳岸花香入晚林。
市巷犹存杨氏庙,关城尚念令公荫。
其5
有君忠烈轻生死,无敌威名耀古今。
夜谒先贤思绪起,清风浩气涤尘襟。
其6
一骑东来血色昏,即今渔火照江村。
千秋枉杀潘仁美,风雨何曾到九阍。
其7
燕赵婵娟非等闲,连珠缀玉写佳篇。
诗词飘逸追唐宋,曲赋悠扬数九歌。
其8
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
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奚虏奉遗祠。
7 应该说明,杨业的死地雁门关陈家谷,绝不是古北口,两地相距数百里。古北口当时属辽国,不属宋朝,而宋将杨业为抗辽而死,在辽国境内倒建立起杨业的祠庙来,岂不是怪事一桩?其实,怪事也不怪,理由很简单:当地人民敬仰他。包括汉人,契丹人,深深地仰慕他的英雄事迹,所以冒死也要建庙纪念。还有诗词为证 :
三间清肃奠威仪,辽宋争锋堪可悲。
阉竖阵前横掣肘,异邦战后竟修祠。
兵多未必能为恃, 国富反而常被欺。
边塞烽烟皆往矣, 个中肯綮(1)要深思!
注(1):肯綮[qìng]: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最重要的关键。

古北水镇4
青山 古镇 绿水
1 古北水镇,是我做梦都想去游玩的小镇。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因位于古北口附近又有江南水乡乌镇风格而得名。 古北水镇依托司马台长城遗留的历史文化,将9平方公里的度假区整体规划为,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创意文化等旅游业态为一体。
古北水镇度假区整体规划为 “ 六区三谷 ” ,分别为老营区、民国街区、水街风情区、卧龙堡民俗文化区、汤河古寨区、民宿餐饮区与后川禅谷、伊甸谷、云峰翠谷。度假区内拥有43万平方米精美的明清及民国风格的山地合院建筑。
2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古北水镇,乃北方之 “ 江南 ” 是也。 初入镇子,一股江南的古韵迎面扑来。房屋都是仿古的江南样式,让人恍如来到了真正的江南水镇。花草树木掩映着青砖灰瓦,偶有一条小河流过,柳枝轻扬,初入了自己的梦境。
背靠中国最美、最险的司马台长城,坐拥鸳鸯湖水库,古北水镇是京郊罕见的山水城结合的自然古村落。未曾想它也把山裹在了其中。山并不很高,也不是很陡,平日胆小的我踩着石阶,竟没有害怕的感觉。
3 漫步在古镇的小街,经过数不清的特色小店,七拐八折后,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广场。广场中心是一大片空地,供人们游乐玩耍,很多大人带着孩子在这里放风筝、打球、踢毽子 …… 广场东西两面布满各种小吃摊和饭馆,美食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人馋涎欲滴;高耸的牌坊和雕梁画栋的大戏楼古香古色,在南北两侧遥遥相对。戏楼上,身着戏服的演员正在唱戏,咿咿呀呀的戏腔、伴奏的京胡伴随着商铺里的叫卖声,真是热闹呀!
绕过戏楼,再转个弯,热闹的声音仿佛被无形的空气罩一下子隔绝开了。小小石桥安静地搭在一弯河水上,桥头的大槐树投下温柔的树荫,呵护着驻足观景的游客。美丽的小汤河似乎静止了,如镜的河面倒映出蓝天白云和临水客栈的剪影,一艘摇橹船缓缓驶过,橹桨荡起层层涟漪。水是古北水镇名字的由来,是小镇非常重要的景观元素,曲折的河道绕着一个个街区,穿过一座座精美的石桥,如果你能从天空俯瞰,会发现它们就像一条条美丽的绿绸带,给古朴的北方小镇平添了几许江南的柔情。
4 山顶有一座石砌的房子,而它与山下房子的差别也不仅仅是地势 —— 这是一座教堂,山顶教堂。它就像一位身着灰裙的女子,日复一日地注视着这青山、绿水、古镇。
不管是 “ 站得高看得远 ” 还是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无一不是说高处的风景好。的确站在山顶俯瞰,别有一番韵味。古镇的秀美尽收眼底,山的壮阔与水的轻柔交织,就连那未曾谋面的古长城也可以遥相对望了。山底一条较大的河蜿蜒流去,被山阻挡而拐了个弯。却想起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虽是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却另有一种柔和。
5 司马台长城位于古北水镇东南,为明代古建筑。整个长城城墙依险峻山势而筑,以奇、特、险著称,保存有完整的20座敌楼,尤其望京楼筑于海拔千米的陡峭峰顶,可遥望到北京城区。
水镇的北面尽头是气势雄伟的司马台长城。登临高处的烽火台,抚摸着墙砖外表那些满是风化剥蚀的痕迹,能感受到数百年岁月里它饱经沧桑。闭上眼睛,耳畔仿佛响起当年的金戈铁马。举目四望,高处的长城蜿蜒起伏,山下的水镇和周围的山峦林木和谐地融为一体。

6 天是那么蓝,在古镇的衬托下隐隐显出一种青花瓷般的天青色,与 “ 江南 ” 的烟波浩渺融在一处。正是沉醉之时,却该下山去了。好了,风景再好终有一别,留恋也是无用。下了山,我们就变成了景色的一部分。
在古色古香的庭院中充斥着现代气息,真正的古今一体。路过厚重的对开大门,总免不了要用手抚一抚那铜门环,或是坐在高高的门槛上小憩一会。镇子里的人文味道也很浓,民居、戏台,无一不透着这韵味。
真正要走了,转过一座拱桥,偶一抬头见—— 归雁游船码头,水上的两三只乌篷船,我们又回到了最初开始的地方。风阵阵吹来,拂起了水波与柳枝,水面上的涟漪变作了细浪,吹得水上船一阵摇晃。一瞬间好像所有的景物都动了起来,它们在我的眼中化作一位手握油纸伞的少女,在同我们折柳相送,依依惜别。
怪不得白居易道 “ 能不忆江南 ” !古北水镇就像是一个云雾缭绕的梦,恍惚间云开雾散,便是那如画江南。
7 古北水镇既有北国山村的粗犷,也有江南水镇的柔情。既有 “ 小桥流水人家 ” 的别致,又有 “ 古道西风瘦马 ” 的苍凉。青山、绿水,古北水镇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啊!

古北水镇行5
1 古北水镇位于北京市密云古北口镇,背靠中国最美、最险的司马台长城,坐拥鸳鸯湖水库,是京郊罕见的山水城结合的自然古村落风景名胜区。
7月3日我早出晚归来了个一日游,原本只是休闲一下,没想到水镇的美超出了我的想象,回来后好好百度了一下 —— 古北水镇景区是在原有的五个自然村落的基础上整治改建而成,保存有精美的民国风格的山地四合院建筑43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9平方公里。景区开放有民国街区,老营区,水街风情区,卧龙堡民俗文化区,汤河古寨区,民宿餐饮区等,是典型的北方旅游度假小镇。
2 古北水镇有着千年历史,水镇古朴、典雅、风景如画,悠悠小船荡漾在蜿蜒的小河,仿佛泛舟江南水乡。鳞次栉比的房屋,青石板的老街,悠长的胡同,无不展现了北方民国时期的古镇风貌。水镇内河道密布,古老的汤河支流萦绕其间,古建民宅依水而建,在清新空气、蓝天白云、绿水波涛、参天白杨的掩映之下,宛如一片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虽然古镇经过后来修建,但精巧的设计,古色古香的建筑,给人以梦回千年。而夜幕降临下的古镇华灯璀璨,熠熠生辉,更是不容错过的美景。
3 穿过明代风格的恢宏城楼,刚过古镇进入景区,迎面巨石上为罗哲文先生的题字 : 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马台长城又堪称中国长城之最 。
悠然的古北水镇,望京街人头攒动,各种小吃都排起长队。 客栈邻水而居,吃饭也可欣赏窗外的小桥流水,仿佛回到江南,让人忘却今夕是何年。 水镇内河道密布,萦绕其中,同样的小桥流水人家不一样的北国风光,古朴的房子透着安逸祥和。
4 圆通塔位于古北水镇主一路旁山顶处,圆通塔寺由观音院和圆通塔两大建筑群组成,其中观音院又分为山门、天王殿、大士殿和毗卢遮那佛殿等殿堂群构成,圆通塔平面八角形,塔高七层,地宫两层。可为来此旅游禅修的宾客和居士提供斋房、斋饭、抄佛经、品佛茶的场景式体验。
密云著名三烧之一的司马小烧的酿酒工坊,可了解酿酒的粮食原料和工具,观赏传统制酒的流程工艺,还可参与互动,亲自体验制作酒糟菜肴的过程。
永顺染坊位于水街历史风情区作坊街,永顺染坊以永顺染、天然彩、草木色、手工缬而得名,展示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印染技术成就和特色,游客在此还可手工制作印染作品。 染布坊里,一架架织布机正努力工作着,几个工人师傅把织出来的白布料放到一个个大坛子里,让它们经过一番 “ 洗礼 ” 后,再挂到楼顶阳台高耸的木架上晾干。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坛子里装了很多植物染料,把白布放进去,经过一定时间,就都变成彩色的了。传统的染布手艺竟然是这样的呀!
5 英华书院紧邻于景区中心区域令公街,英华书院取自于韩愈的《进学解》中 —— 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其意义就是沉浸在 —— 诗书浓郁的芬芳中,吸取精华。英华书院分为东院和西院,东院为二进院,内设水榭回廊;可感受荷花满池、清香环绕的优雅环境。西院为三进院,后面的是文昌阁,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是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
杨无敌祠,位于景区中心区域令公街,紧邻英华书院,整个杨无敌祠分为两进院,第一进院供奉的是杨令公及他的八个儿子,第二进院供奉的是佘老太君及杨门女将,穆桂英、杨排风等,再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

6 震远镖局位于景区末端汤河古寨区溪西街,镖局重现古代镖师张震远当年的生平事迹,还原当时接镖、议镖、送镖以及生活场景,镖局后院是练武场及关公厅,是镖师平时练拳和切磋武艺的地方,一般习武之人讲究 “ 忠义 ” 二字,出远门的时候都会三拜关公。镖局的至高点是瞭望塔主要用于观察镖局内外的活动,以防贼人不菲。
八旗会馆位于景区末端会馆街,古北口曾是清朝时期正黄旗在此驻扎时,其驻军处建造的会馆,是八旗子弟驻军于古北口的历史鉴证。八旗会馆内主要展示八旗制度以及满族的文化。通过军机厅、中军堂、会客厅、婚俗厅、百科长廊、民宅、练武场这些展厅,可以领略八旗子弟军事风采及生活风貌。
7 稍微休息一下,我们乘座索道缆车爬上司马台长城最高峰。眺望祖国大好河山,群山起伏,巍峨壮丽。司马台长城是唯一一段保留明长城原貌的古长城,长城城墙依赖险峻山势而建,以险著称,保留有20座完整碉楼,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 “ 原始长城 ” ,世界文化遗产。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称赞 “ 司马台长城堪为中国长城之最 ” 。
一天的游完结束了,巍巍长城,灵韵水镇,让人忘却城市喧嚣,尽享大自然美好。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