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花城水长城1至5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明长城 水长城 明板栗
1 黄花城水长城风景旅游区位于北京市怀柔九渡河镇境内,距北京市区65公里,是以奇而著称,融山川、碧水、古长城为一体的旅游休闲胜地。而这里的三绝景更是引人入胜,叹为观止。
2 一绝是,建于明永乐年间的长城盘旋于山脊之上,环绕在灏明湖畔,景色秀美壮观。
二绝是,湖水将长城自然断开,形成长城戏水、水没长城的奇特景观。
三绝是,明代板栗园,园内棵棵古树盘根错节,形态各异。那巨龙戏珠之躯和撑掩苍天之冠,令人赞不绝口。
3 黄花城水长城景区内的长城建于明永乐年间(1404),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成祖建都北京后,将陵寝设于昌平天寿山之阳,黄花镇在天寿山之北,此处长城不仅守卫着京师的北大门,而且是护卫明皇陵十三陵的重要门户,该段长城为石条结构,雄伟险峻巍峨古朴,是明长城的精华所在。
4 水中长城是因大坝截流,导致水位上升,把处于低谷部位的长城淹没在水中,形成长城戏水,水没古城垣的景象,为景区一绝。而象黄花城三段长城入水的景观在国内确是绝无仅有。有诗云:
城抱碧波涟,水没古城垣;
城水相呼应,壮美自悠然。
5 明代板栗园面积达上百亩,现有古树40余棵。令人嘬舌赞不绝口。明代守城将士三分守边,七分垦种,他们辛勤劳动栽培了大明板栗,如此大面积的大明栗园,虽饱经风霜,但仍根深叶茂。可谓京郊独一无二的人文奇观。有诗赞曰:
古栗苍苍满坡生,历经风雨仍从容;
不吝献出丰硕果,颗粒饱满誉满城。

灏明湖 半岛 石浪谷
1 灏(hao)明湖四面环山,水澈域广,湖面300亩,水深平均8米。湖中鱼儿嬉戏,湖面碧波涟漪;泛舟湖心小憩,宜情兴会淋漓。
灏:水势大,拆字解释为:湖面为景区一页。
明:日月结合泛指宇宙,意思是一切都在宇宙之中,一切都是大自然所赐,阐明了万物永恒,天人和一的道家理念,同时也注明了该景区长城的起始年代。
湖:水域的特点:宽广、平静。
灏明湖原名西水峪水库。四面环山,与长城相依,由天然泉水汇集而成,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是可以直接饮用的水源。湖面18.4公顷,平均水深10余米,最深处30余米。灏明湖水澈域广,是景区开展水上娱乐活动的场所。乘船畅游灏明湖时,就可欣赏到鸳鸯戏水的景观。据国家观鸟协会观察,水长城景区是北京最大的野生鸳鸯繁殖基地。每年十一前后,成群成片的野生鸳鸯栖息在灏明湖畔,景色非常壮观。诗云 :
澄光秀水西湖色,
鸳侣双栖不老情。
此外,由于水质较好,湖里有很多野生的鱼,如草鱼、鲤鱼、鲫鱼等随处可见,又因湖水较深,湖底地形复杂,有巨石、枯树等障碍物,是大鱼藏身之所。游客可以在这里进行野外垂钓,享受鱼儿上钩的乐趣。
2 湖心半岛位于景区中心,面积上千平方米。它背靠青山,三面环水,是欣赏长城入水的最佳位置。岛上绿树丛生,花草遍地,环境优美,并设有游船码头、垂钓处、茶舍商亭等游客娱乐休息中心。由于地势平坦,半岛也是游客露营的最佳位置。
3 石浪谷此谷位于景区中部,因流水与石头撞击,泛起层层浪花,故得名石浪谷。
黑龙潭 水帘长廊 三珠连潭
1 黑龙潭位于景区最西端,四面环山,水碧清幽,尚有淙淙清泉汇入潭中。夏日,外面酷暑难熬,潭内却清爽宜人。有诗云:
瀑落岩下一小渊,千古溪流聚为潭。
水静波平澈见底,坐岸小酌尽以欢。
2 水帘长廊景区是水库大坝底部设有一条长长的廊道,廊道弯曲通幽,冬暖夏凉。尤其是在多雨的夏季,灏明湖水位上涨,水从大坝的五个孔中涌出,落入下面池中,高低落差近20米,形成了壮观的人工瀑布,而位于瀑布后面的廊道也就成了令人向往的 —— “ 水帘洞 ” 、水帘长廊。 水帘长廊长约50米,此外长廊共有12个洞,代表一年十二个月,也寓意十二星座及十二生肖。
3 三珠连潭的潭水清澈见底,水质清冽。犹如几颗明珠散落在青山沟谷之中。形成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醉人景观。

黄花城水长城2
盘山栈道 蜂山亭 曲里亭
1 盘山栈道位于山腰之中,环湖一周。栈道随山形而变化,绕湖面而行进,曲折蜿转,迂回盘旋,长达2公里,是强身健体的理想路线。诗云 :
弯弯栈道接先古,依依城水入画屏。
在此行走,看水中鱼儿嬉戏,迎山风拂面。既可欣赏秀丽的湖光山色,又可观长城的清灵俊秀,还有绿树红花相伴身旁。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不思归处。
2 蜂山亭据说附近山上有个很大的蜜蜂窝,该山得名蜂山,亭子也因而得名。诗云
举亭犹取蜂香色,
隔水对望鸳笃情。
蜂山亭匾额由著名书法家赵普所题。字体采用隶书,古朴凝重,苍劲有力,给人以阳刚之美。
3 曲里亭所在的山沟因道路曲里拐弯得名曲里沟,亭子也因而得名。诗云 :
茶待清客如明月,
水伴山亭煮松雪。
另有诗曰:
湖畔漫步雅,翠径曲通幽。
迂回无始终,蜿蜒入佳境。
亭匾由书法家毓璋所题,字体采用行书,端庄典雅,柔中有刚,与亭子浑然一体,展现婉约之韵。
脐心台 龙角湾 沙滩
1 脐心台位于东石流山的腰部,仿古栈道像一条长长脐带,脐心台正好位于脐带的中心。站在台上远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2 龙角湾(避风湾)景区水域整体外观好似巨龙盘旋,而此湾恰似巨龙的犄角,所以叫做龙角湾。因它能躲避冬季寒风的侵袭,又称为避风湾。
3 沙滩位于灏明湖的入口处,由上游流水冲积而成,这里地势平坦,前临碧水,背靠青山,风景宜人。在这里可亲身体验美景 :
水鸟栖芦荡,碧湖映蓝天,
栗花恋长城,松涛唱清山。
由于它地处景区中心,位置绝佳,是开展野外烧烤、篝火等娱乐活动的好地方。又因此处沙石细腻,水浅而清澈,也成为儿童戏水、下水捕鱼的理想场所。

碧玉潭 清灵谷 黑龙潭
1 碧玉潭相传七仙女耐不住仙界生活的寂寞,下到人间游玩,此消息传到玉皇大帝的耳中,派遣天兵天将,催促七仙女回归天宫。忙乱之中,七仙女将一块玉佩遗落在此处,形成了碧玉潭。
碧玉潭原为南一轮村北一轮村的分界线,并在潭边的石头上立有界碑。有了界碑后,北一轮村总是多灾多难。有一风水先生告诉村民说,是这个界碑在作怪,破了他们的风水。于是村民就将碑放倒,北一轮村就相安无事了。可是奇怪的是南一轮村又遭殃了,还是碑的原因,南一轮村又将界碑立了起来,北一轮村又将它放倒。这样来回好几次,为此两村多次发生冲突。最后据说是北一轮村将界碑砸碎,两村居然都相安无事了。至今潭边石头上还留有放界碑的一个长方形痕迹。
2 清灵谷位于黑龙潭一带,炎炎夏日里,青山幽幽,溪水潺潺,置身于此,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丝丝的清凉顿时令您神清气爽、气定神闲,就像久居山林的隐士,忘记城市的喧嚣,充分享受返璞归真的超凡乐趣。沿着蜿蜒的石径,行走在幽谷之中,小溪、瀑布、泉水、潭水相连,凸峰、峭壁、峡谷、奇石众多。两侧山峰对峙,怪石嶙峋,以它们独特的韵味,形成风格各异的景致。漫步于此,便可体验悬崖峭壁、溪谷幽潭的风情,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 黑龙潭位于景区最西端,四面环山,水清潭撤,有山泉水不断流入潭中。夏日,外面酷暑难熬,潭内却清爽宜人,是夏日避暑的好去处。有诗云:
瀑落岩下一小渊,千古溪流聚为潭;
水静波平澈见底,坐岸小酌尽以欢。
纳兰性德到此曾赋词一首:《忆秦娥·龙潭口》,词云: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啮。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
(“ 龙潭口 ” 指此黑龙潭)。
相传,黑龙潭原为白龙所居,曾称白龙潭,起初,白龙还算好求,每逢天旱,百姓提些供果磕头一拜,就能喜降甘露。后来白龙秉性败露,竞食童男童女,甚至到附近村中行抢,百姓叫苦不迭、痛不欲生,黑龙闻之,握拳透爪,欲和白龙决一雌雄。在百姓的协同下,终于击败白龙,自此这一带风调雨顺、时和岁丰。为感谢黑龙恩德,该潭改名为黑龙潭。
黑龙潭的北侧山腰上建有一小庙,是供奉龙王祈求风雨的。庙门写着一幅对联。
上联:出龙宫风调雨顺;
下联:入东海五谷丰登。
横批:四季康泰。表达了人们对龙的崇拜。小庙后面的石头近似一尊佛像,令人称奇。

黄花城水长城3
肾之果 干果之王 人参果
1 板栗又称栗子,它与红枣,柿子一起被称为 “ 三大木本粮食 ” ,有干果之王,肾之果的美称,在国外还被称为人参果。
2 北京怀柔素有 “ 中国板栗之乡 ” 的美誉,板栗栽种历史悠久。清代《日下旧闻考》中记载 “ 栗子以怀柔产者佳 ” 。这里的板栗以其含糖量高,营养丰富,口感香甜,糯软而闻名,是板栗中的珍品,曾在历代作为贡品进贡朝廷。
3 怀柔板栗皮薄色亮,肉质细腻,甘甜可口,营养丰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唐代以后历朝多将其列为贡品,辽代于北京置栗园司,明朝廷在十三陵附近的州县设立十几处榛厂,专职负责提供板栗,核桃等祭奠品的生产和交纳事宜,其中怀柔就设榛厂五处 : 长陵,献陵榛厂均设在渤海所。景陵榛厂设在苇店。裕陵榛厂设在怀柔富乐里。泰陵榛厂设在怀柔唐家里。
4 板栗被视为吉祥物,在一些地区,男女青年新婚之日,有一个老传统,即老人们在新娘的被角里逢进几颗大栗子,这是因为栗子与 “ 立子 ” 谐音,取衍宗喜庆之意,暗含早生贵子的愿望。
北京人喜欢吃的 “ 栗子炖鸡 ” 除了口感醇香,取其 “ 鸡 ” 和 “ 栗 ” 的谐音,还可以图个 “ 吉利 ” 的好彩头。
5 清代人郭兰皋在《晒书堂笔录》中描述炒栗子的情景 : 及来京师,见市肆门外置柴锅,一人向火,一人高坐机子上,操长炳勺频搅之,令匀遍,其栗稍大,而炒制之法,和以糯糖,藉以粗砂,亦如余幼时所见,而甘美过之,都市炫鬻
【[yù]卖】,相成风,盘饤间称美味矣。
6 苏东坡的弟弟苏子由(苏辙),曾有诗颂道 :
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
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
这里讲的是吃阴干的栗子,据说这种吃法是 “ 得食栗之诀 ” ,疗效最高。
7 宋代大诗人陆游有《夜食炒栗有感》一诗 :
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爆燔疗夜饥。
唤起少年京华梦,和宁门外早朝来。
陆游生于1125年,卒于1210年,此诗写他青年时代,大清早走到和宁门外吃栗子的事情,至今应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可见炒栗在当时已经比较常见。
8 栗子熟吃最讲究的是 “ 糖炒 ” 史书记载道 : 用砂置铁釜中,加以饴糖置火上炒热,投栗其中滚翻炒炙,熟后栗壳呈红褐色,去壳后果实松、软、香、甜,为小吃珍品。
从很早的时候,京、津一代地区尚传诵着赞咏糖炒栗子的佳句 :
堆盘栗子炒深黄,客到长谈索酒尝。
寒火三更灯半灺,门前高喊灌香糖。
9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书中有12个美女,叫金陵十二钗,这12钗中大部分人身体都不好。
秦可卿早早夭亡,王熙凤没有活过30岁,林黛玉就更不必说了,从小体弱多病,3岁就开始吃药,薛宝钗必须靠 “ 冷香丸 ” 才能抑制自己咳喘的毛病。但史湘云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别人不敢吃肉喝酒,她敢吃喝;别人不敢在石头上睡觉,她也敢睡。像烤鹿肉这样难以消化的东西,林黛玉肯定是无口福享受了。而史湘云就不同了,她能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没有任何不适的表现,足见她身体好,胃口棒。她不仅爱吃烤鹿肉,还特别爱吃栗粉糕。栗粉糕的主要材料是板栗,因为板栗可以补肾,在石头上睡觉是容易损伤肾气的。俗话说 “ 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气旺。” ,火气就是肾中的阳气。史湘云敢在石头上睡觉而身体无恙,这与补充肾气的栗粉糕有一定关系。

板栗园 板栗王 栗园亭
1 北京怀柔黄花城水长城的明代板栗园面积上百亩,现存古树40余棵,树龄均在500年以上,为明代守城将士所栽种。在明代中期1436-1576年的140年中,朝廷在北方防线,不单大力修筑砖石长城,还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以广植树木而 “ 构筑 ” 了另一道 “ 绿色长城 ” 。皇帝敕命,于边外广植榆柳杂树以延塞马突袭之迅速,内边则开果园栗林以济饥寒之戍卒。今天我们看到的黄花水长城景区内蓊郁的林地和阅尽沧桑的 “ 古板栗园 ” 就是最直接的例证。
2 古栗树保存至今,主要因为栗树属于 “ 经济林 ” 。无论是清初被圈入 “ 旗地 ” 还是今天,栗树作为一种经济效益很高的树种,所有者都不会轻易砍伐;又因为黄花镇一带的古栗树处于山间谷地,濒水而生光照足,才会在570多年以后的今天,叶茂依然。
明代板栗园内栗树王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林学会联合遴选为 “ 全国最美古树 ” 。栗树王既是北方栗树的寿星,也是长城脚下的植物之最。
3 古老的板栗树盘根错节,形态各异。巨龙戏珠之躯和撑掩苍天之冠,令人咋舌赞不绝口。明代板栗园内为原生的板栗树(未嫁接过),胸径平均在80—90厘米以上,其中有胸径达1米的十三棵,当地称为 “ 十三太保 ” 。其中一棵称为 “ 栗树王 ” ,树龄在600年以上,是栗园内的元老。它的胸径超过1.5米,粗大的树干裂为三瓣却又落地支撑后分为三株长成,树干中可同时站上4、5人。
4 栗园亭,因该亭位于明代板栗园内,故得名栗园亭。诗为:
古树盘根明栗园,饱经风霜数百年。
栗园亭中品秀色,贪恋美景不忍还。
亭匾由著名书法篆刻师荆为平所题,字体采用榜书,粗壮雄浑,稳健自如,体现磅礴大气之风。
5 栗花为鹅黄色,成条形簇状,香气浓郁。六月上、中旬,栗花盛开时更是形成水长城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栗花避蚊虫、避邪气,当地农民长久生活劳动在栗树、栗花之中,身体健康,长寿者很多。
6 怀柔素有 “ 中国板栗之乡 ” 的美誉,板栗栽培历史悠久。清代《日下旧闻考》中记载 “ 栗子以怀柔产者为佳 ” 。这里的板栗以其含糖量高、蛋白质丰富、香甜可口而闻名,是板栗中的珍品。板栗不仅是一种美味的果品,而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对腰脚软弱、胃气不足、肠鸣泄泻等有显著疗效,长期食用具有养胃健脾、舒筋活血、延缓衰老的功效。据说,慈禧太后为了延年益寿,经常食用栗子面做的窝头。

黄花城水长城4
塞外景 水长城 江南风
1 北京怀柔黄花城水长城风景旅游区,位于怀柔区西南部九渡河镇境内,因三段长城入水而得名,是北京唯一一处长城与水相连的长城。景区距北京市区70公里,怀柔城区35公里。景区东与桥梓镇、渤海镇相邻。南和西北部与昌平区、延庆区接壤。 景区内山青水秀,长城雄伟壮观,既有江南水乡的优雅风韵,又有塞外北国的壮美风光,可谓集南北风光为一体,融自然人文为一身,故有 —— 塞外景,江南风,尽在水长城的美誉。
2 旅游区内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景色宜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特色鲜明。景区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茂盛苍翠,形成了一年四季内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九分山水一分田,青山碧水两相恋。至此既可欣赏秀丽的湖光山色,又可观长城的清灵俊秀,还有绿树红花相伴身旁,使人有远离城市喧器,回归大自然的美妙感觉。
3 黄花城水长城旅游区地属暖温带型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夏季湿润,冬季寒冷少雪。全年日照时数约2800小时,年平均气温9-13摄氏度,无霜期约170-200天,年平均降水在600-700毫米,主要集中在6-8月份。
黄花城水长城旅游区内不仅山地广大,而且河泉众多,水源丰富,水质优良。怀九河源头在延庆县大庄科乡,由汉家川、东二道河、慈母川等几条山溪组成,经西水峪,进入怀柔,过石湖峪、撞道口,至黄花城,上段称黄花城西沟,流域面积85.6平方公里。
4 黄色的叶子将栗园装扮成一个金色的宫殿,如梦幻中的童话世界。秋风过后,留下一片金黄。顺溪而上,小溪欢畅,山峦叠嶂、沟壑交错,金灿灿的野菊散落其间。
古老的明长城扒开了树木的遮掩,向世人裸露着矫健的身躯。幽幽的灏明湖水在秋风中荡起层层秋波,亲吻着山下的长城,轻揽着水中的倒影,构成一幅 “ 山水长城薄雾轻,青山抱水映画屏 ” 的优美画面。泛舟其上,近距离地触摸这山间碧玉,水中长城,使游人感受到 “ 人在画中走,船在湖中游 ” 的美妙。
山间野果因经历风吹雨打,烈日炎炎的考验而成熟,为饱尝甘甜雨水,细品晨露而喜悦,为了成熟后的收获而兴奋。硕大的柿子如橙似桔,红彤彤的酸枣小巧玲珑,圆嘟嘟的红果可爱诱人 ……… 随手拾来,那是秋日里沉甸的希望与激情。

5 水库大坝东侧山上的城楼称之为东流石楼。因地处西水峪关东侧,据传在修筑长城时,时有流石滚落,故当地百姓称此楼为东流石楼。它是景区内的群峰之首,登楼远眺,景区景观便可尽收眼底。
长城三大特点:1、以原始著称,此段长城古朴自然,保持着明朝时期的原始风貌;2、长城结构以大石条为主,坚固无比,有固若金汤之称;3、三段长城入水,形成水中长城的景观。
6 为增加防御力量,明代在怀柔境内修建了外长城和内长城。黄花城长城就属于内长城,且是怀柔境内长城的最西段,也是明代蓟镇居庸关的最东端。黄花城长城虽然没有八达岭的雄伟壮观,没有慕田峪的清灵俊秀,却保留着一份原始与古朴,给人以沧桑之美。
水库大坝所在的位置原为西水峪关,因该关口处于怀九河上游,黄花城西侧山谷中,谷中流水自西向东,故称西水峪关。西水峪村也因此而得名。此关口既是怀柔境内长城的最西关,也是明代蓟镇居庸关的最东端。在建大坝之前,西水峪关口多次受上游洪水的冲击,日久失修,已面目全非。
1974年为修建水库将西水峪关口拆除,并将水库大坝建于原关口地基之上。1976年进行大坝一期基础建设,1978年因经济困难,资金不足而停工。1993年进行二期建设,1995年完工。水库大坝前后用时20年,总耗资7900多万,设防标准为百年一遇。坝体长约200米,坝顶高程300米,高度48米,为钢筋混凝土双曲重力拱坝。由于大坝高低落差大,适合在此做惊险刺激的大坝速降活动。大坝主体由五个孔组成,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俱全,也含五谷(稻、黍、稷、麦、菽)丰登之意。
7 水中长城是景区的最大看点。黄花城长城修建时并不在水中,后来在修建西水峪水库的过程中,由于水库大坝截流,导致水位上升,把地势较低的长城淹没在水中。形成长城戏水,水没古城垣的景象,为景区一绝。景区也因此而得名水长城旅游区。有两首诗形容水中长城:
其一
城抱碧波涟,水没古城垣;
城水相呼应,壮美自悠然。
其二
蛟龙千寻戏碧水,探古觅幽有奇观。
8 夜晚亲手点亮熊熊篝火,火光照亮了青山、碧水、古长城,划破了四周的寂静,伴着明亮的夜空载歌载舞,欢呼雀跃,这时的水长城生机无限、魅力四射。累了,就坐在篝火旁用自带的工具烧烤,一串串滋滋响的羊肉串,一只只油亮亮、金灿灿的鸡翅,还有那外酥里嫩的烧鱼排,与美景美食相约,共享 “ 篝火 ” 激情,充分体验着自助游的乐趣。
扎筏是利用有限资源(塑料桶、绳子、竹竿),扎成一个足够结实的竹筏,所有人乘坐在竹筏上在水面自助航行。此活动培养人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适合中青年游客参与。
饮食住宿可以吃住农家: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的农家山寨与黄花城水长城旅游区融为一体。据考,当地村民多为长城戍边子民,其习俗礼仪颇有明代军旅之风,是长城地带五百年世居的长城原住民形成的,自然聚落,民风淳朴。游人可体验食宿在农家小院、山中木屋的自然情趣,尽情领略农家的犬吠鸡鸣,山野的恬静悠然。使身陷都市钢筋水泥丛林之中的现代人有机会了解 ——黄花城水长城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并亲身感受江南风、塞外情的北方浓郁的乡村气息。

黄花城水长城5
三绝景 水长城 四奇观
1 北京怀柔黄花城水长城旅游区为国家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 “ 乘船游览的长城 ” 。景区是以奇而著称,以秀为特色。融青山、碧水、古长城、古板栗树园为一体的旅游休闲胜地。而这里的三绝景、四奇观更是引人入胜,叹为观止。
2 山上盘旋的长城叫黄花城长城,因漫山遍野的黄花而得名。此处长城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石条结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下诏营建北京城,为定都北京做准备。永乐五年(1407)朱棣命人卜选十三陵陵址。由此可见,黄花城长城始建时间早于北京城2年,早于十三陵3年。
怀柔九渡河镇境内的这段黄花城长城算是内长城,不仅据守北京,也是据守十三陵的重要关口。十三陵位于天寿山南麓,左靠龙山(蟒山),右扶虎山。黄花城长城就在天寿山之北,十三陵既有群山作为屏障,又有长城据守,不仅保卫陵寝,又可以守卫京都。
黄花城长城有三段处在低洼处,西水峪水库蓄水之后,这三段低洼处的长城就被淹没在水下了。就形成一种奇特的景观,长城延伸到水里,又从水中延伸出来。
黄花城长城自永乐二年(1404)始建,至万历二十年(1592)修建完成,修城持续了188年,近两个世纪。此段长城长度为12.4公里,占怀柔境内长城总长度(61.5公里)的20%。有空心敌台40处,实心敌台9处,墙台5处,隘口8处。黄花城长城建筑精细,位置险要,其 “ 拥护山陵,势若肩背,似唇齿之形 ” ,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又因此处长城距北京市70公里,十三陵25公里,不仅是守卫京师的北大门,而且是护卫明 “ 十三陵 ” 的重要门户,是明长城的精华所在。明史有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夏四月驾幸此地的记载。
3 黄花城水长城的三绝景更是 :
一绝是建于明永乐年间(1404)的长城,雄伟险峻气势磅礴,盘旋于山脊之上,环绕在灏明湖畔,景色秀美壮观。此处长城不仅是守卫京师的北大门,而且成为护卫明皇陵 “ 十三陵 ” 的重要门户,是明长城的精华所在。
二绝是湖水将三段长城自然断开,形成长城戏水、水没古城垣的奇特景观。也是京郊独特的可近距离触摸的 “ 山间碧玉,水中长城 ” ,而像黄花城三段长城入水的景观在国内确是绝无仅有。有诗云:
城抱碧波涟,水没古城垣;
城水相呼应,壮美自悠然。
三绝是明代板栗园。 与长城、湖水相依的明代板栗园面积上百亩,共有古树40余棵。园内棵棵栗树盘根错节,形态各异。 那巨龙戏珠之躯和撑掩苍天之冠,令人嘬舌赞不绝口。明代守城将士三分守边,七分垦种,他们辛勤劳动栽培了大明板栗,如此大面积的古栗园, 最老的一棵已经620年历史了。这棵最古老的古树有些神奇,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棵树被劈成三瓣,每一瓣又都枝繁叶茂,感觉好像经历了满心的沧桑。虽饱经风霜,但仍根深叶茂。可谓京郊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被誉为三绝景,有诗赞曰:
古栗苍苍满坡生,历经风雨仍从容;
不吝献出丰硕果,颗粒饱满誉满城。
4 景区湖区开阔明丽,山区峡谷曲折通幽,形成了阴阳相对连同一体又自然分离的特色。其间,长城、古道、关隘、敌台耸立,小溪、瀑布、泉水、潭水相连,凸峰、峭壁、峡谷、奇石众多。至此既可欣赏秀丽的湖光山色,观长城的清灵俊秀,又可体验悬崖峭壁、溪谷幽潭的风情,给人以返璞归真之感。其中,这里的 “ 四大奇观 ” 更是引人入胜,叹为观止:
一奇观是,看长城绕湖畔 。 二奇观是,观巨龙探水湾。 三奇观是,赏沧桑古栗园 。四奇观是,览峭壁山水潭 。
黄花城水长城景区沿古道、过木桥、涉小溪、跨怪石,上行可达黑龙潭。途中,龙尾洞、紫翠峰、醉女山、石浪谷、情人峰、三珠连潭等自然景观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有诗云 :
古城敌台入云端,一泓碧水抱城垣;
古栗根深枝叶茂,水城山色一洞天。
5 景区山场广阔,林果资源丰富。其中经济林6000公顷,尤其是板栗,产量和果品质量全区闻名,九渡河镇也素有 “ 板栗之乡 ” 之美誉。
景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花岗岩、大理石、莹石、石英、白水砂石、石灰石等,此地的钙石矿含钙量高达50%,是生产白水泥、碳酸氢钙、超细钙的优质原料。
6 景区内地理环境优越,配有各种水上、陆地娱乐项目十余种。其中画舫船、快艇、手划船、脚踏船等传统项目深受游客喜爱。
黄花城水长城旅游区以它那古朴情怀的三绝景、独有魅力的四奇观,欢迎大家的到来!

渌井 渌水亭 渌泉
1 据说纳兰性德第一次游历黄花城长城时,恰逢7月暑期,听说了蔡凯将军打的这口水井之后,立即亲自到水井实地考察,他站在水井边上,远看长城逶迤雄伟,满山翠绿,近看脚下清泉沽沽涌出,尝之甘甜上口,顿觉满颊生凉,心旷神怡。
2 词人目睹了水井虽经百年沧桑而不衰,感慨万千,神思奔涌,立即勾起了他的亲水之情和对古代英雄的怀念。马上派人重修水井,并亲自为此井题名 “ 渌泉 ”。
3 纳兰词人之所以为此井取名 “ 渌泉 ” ,据后人考证,原因有二:一是 “ 渌 ” 字含有 “ 清澈 ” 之意,“ 清澈 ” 可以引申为 “ 清白 ” ,寓示着蔡凯将军为督修长城为国尽忠的高风亮节。二是 “ 渌 ” 字和词人的住所 “ 渌水亭 ” 中的 “ 渌 ” 字相同,除表现了对水的赞美之情外,还有深远的纪念意义。
4 据说此后纳兰性德曾多次莅临 “ 渌井 ”,与 “ 渌泉 ” 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