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洞文坛的一桩公案
作者 贾晓剑(山西)
1 前一段时间,我们拜访了洪洞文坛名宿——樊端生老先生。老爷子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笑风生,任谁也看不出来他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闲聊中,老爷子忽然问我:“你知道魏钢焰吗?”我说“知道呀。大作家。好像是陕西的吧。”“对对,就是陕西省的。”又颇为自豪地说,“他给我写过一封信。”“呀,你和大作家也熟呀”“不不,我不认识他。”“不认识还给你写信?”“对,不认识也给我写信。”说到此处,老爷子哈哈一笑,谈及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洪洞文坛的一段往事 ……
1978年,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在有6000人参加的开幕会上,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号召“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大会宣读了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这次大会是文革结束后国家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人们大声欢呼,科学的春天来了!其实,何止科学的春天,文学的春天也来了!
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后,文学的列车更是驶入了快车道。文学杂志雨后春笋般复刊、创刊。而洪洞,这个因大槐树移民和“苏三起解”扬名天下的北方小县城,也搭上了这班车,创刊了《古槐》杂志。

2 洪洞县创办《古槐》杂志,曾任汾西县委书记和临汾地区商业局长的刘郁瑞功不可没。他是曾任山西省副省长,现为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张平长篇纪实小说《天网》中的原型。张平写的《法撼汾西》的主人公也是他。《天网》以反腐重要题材拍成电影在全国各地上映。《法撼汾西》打了文字官司。可以说,刘郁瑞在全国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3 刘郁瑞时任洪洞县委副书记。他是为数不多的文化官员之一,对文学情有独钟。平时除关注文学事业外,从政之余,还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苏三轶事》《飞虹塔下护经记》《洪洞三胜》等作品,至今为人称道。在刘郁瑞书记的倡导和努力下,《古槐》在洪洞创刊。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在《古槐》创办期间,洪洞县邀请刘心武、邓友梅、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五位作家来洪洞进行文学讲座和指导,可谓轰动一时。使洪洞文学事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文学之花开遍槐乡大地。文学之花也开到了洪洞的西北角——刘家垣镇。 这就需要提到与本案有关的第一个关键人物了。谁呢?时任刘家垣镇党委书记的樊端生。
樊书记是洪洞河西双昌村人。双昌是方圆有名的文墨村。当地有歌谣,“上了刘泉坡,秀才比驴多”,足见文风之盛。
有这样的沃土浸染,樊书记自是不凡。他自幼爱好文学,从政之余,笔耕不辍。挖掘整理的《主仆斗智》,将当地民间流传的喜狗王仕达故事搬进了文学殿堂,让洪洞的“阿凡提”栩栩如生地站在了人们的面前。《赵匡胤的传说》让历史活了,也让沉睡千年的历史名村罗云成为旅游胜地。还有关于万圣寺、山头法师、食姑姑等等的搜集整理,举不胜举。书法乃成一绝。创作的歌曲,不但获奖,还上了中央电视台。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樊书记是文化人,平时相处和接触的也多是些文化人。他的搭档党委秘书陈果元就是个文魔子。无独有偶,陈秘书也出自有名的文化村——刘家垣陈村。有人开玩笑说,陈村的娃娃生下来,那哭声是“笔墨砚凹”“笔墨砚凹”,天生就是个文身子。又调侃邻村孩子生下来的哭声是“剜呀拉呀”“剜呀拉呀”,唉唉,是个下煤窑受恓惶的命。陈秘书喜好舞文弄墨,和樊书记合作写了长篇《赵匡胤的传说》,还写了不少文章,佳作连连。 还有邰春光、刘荣昌、任养心、贾民安等等,这些当地的文化人也大多是樊书记的文友。

4 一天,樊书记到陈村中学检查工作,在校长办公室随意翻开几本学生作文,翻着翻着,就爱不释手放不下了。对一篇《笑声,来自心窝》的学生作文啧啧称赞。才十几岁,就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来,了不得。这娃将来有出息!
从陈村中学回来,樊书记激情难已,那兴奋劲怎么也按捺不下来。他想到刘家垣地区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人才济济,总该怎样宣传宣传才好。
怎样才能宣传出去呢?樊书记一下子就想到了《大槐树》(《古槐》改名)杂志。这本杂志是洪洞的窗口,发行量大,影响大。何不借船出海,借鸡生蛋,依托《大槐树》来宣传一下刘家垣呢?
想到这里,樊书记立马和他的文友、时任《大槐树》主编的刘柏生打电话,谈了自己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出刊一期《大槐树》刘家垣镇专辑。
樊书记认为,这期《大槐树》不仅仅是文学专辑,更是刘家垣镇改革成果的全面展示。当时提倡“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丰收。
当时物质文明方面的典型基本上是现成的。陈村有个陈孟大,下海办企业早,是改革先锋,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当典型,上专辑,当之无愧,非他莫属。
这精神文明方面的典型选谁好呢?那些好媳妇、好妯娌,好人好事很多,比比皆是。可是有高原,无高峰,事迹不够突出。推出去,总觉压不住台。 这时,有一个人映入了樊书记的眼帘。谁呢?本案的第二个关键人物——离休干部贾乃庆老师。
5 贾乃庆何许人也?他是刘家垣镇罗云村人,建国前参加革命,随贺龙中学转战西北。后来,转业回乡,在刘家垣中学代课担任语文教师。他曾自豪地对他的学生说,我在大西北当过兵,还写过诗呢,“朝辞西宁贾小庄,千里家乡一日还。铁路两旁不见草,火车已过万重山”。1983年,由于身体原因,离职返乡,回到罗云村。他看到村里的那些娃娃们放学后舞枪弄棒,无所事事,荒废学业,心有不甘。就自费在村里办了个红色图书室,让这些孩子看书学习。这个做法在县里省里受到了表彰。县委老干部局发了奖,还出席了省里的首届老干部先进分子代表大会。
写贾乃庆老师也算是《大槐树》专辑里的重头戏。这个文章让谁去写呢?樊书记想到了他的小老乡。谁呢?本案的第三个关键人物——刘家垣中学的樊德昌老师。
樊德昌也是双昌人。父亲是文化人,出自书香门第。小伙子二十出头,风流倜傥,一表人才。学了一身本事,正憋得难受呢。樊书记交待写作任务后,他二话没说,愉快地接受了。
熟悉材料,村里走访,采访当事人。这些必要的过程走完之后,樊德昌既没苦思冥想,也没熬夜加班。行云流水,倚马可待,伏案疾书一番,数千字的报告文学交差了。文章刊发后,满堂喝采,一片叫好。 谁也没想到,乐极生悲,不和谐音符出现了!
6 樊德昌文章里的主人公也就是贾乃庆老师找上门来讨要“说法”。一是对文章题目《怪人怪事》有意见。我怎么就怪了?离休回乡,贴苦贴钱,何“怪”之有?二是对文章里“神经病”一说不能接受。我多年的老革命,为党工作几十年,有苦功更有功劳,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讲条件,不提价钱,任劳任怨,多次获奖,怎么成了神经病? 樊书记赶忙解释,这是村里人的说法。写文章都是这样写法。先说一下不好,然后使劲夸呢。 不行!我就要个说法。我离休返乡,是县里省里的模范,凭什么说我是怪人和神经病?
樊书记再三解释,贾老师不依不饶。贾乃庆老师提出三个条件,让作者登门道歉;在报纸上发表错误声明;再出一期《大槐树》正名。
我的天!樊书记一听头大了。为了夸他才写文章,凭什么道歉?报纸是国家的,登报道歉那能由自己说了算?再说了,那个《大槐树》杂志下期还不知多会儿出呢,怎么正名?
贾老师和樊书记为此事纠缠不休。无奈之下,樊书记找了贾乃庆老师的不少亲朋好友,甚至找了贾乃庆老师在省城大医院的一位兄长,让他们进行开导,希望了断此事。贾乃庆老师一概不予理会。他说,我要的是理,绝不讲情。找谁也不行!樊书记也找过他的小老乡樊德昌。对德昌说,要不咱低个架子,认个错?凭什么?!我写文章不图回报,夸人倒夸出不是来了?
小樊老师也不是省油的灯。听了樊书记的话,虽没有一蹦三尺高,却也表达了自己决不认错决不妥协的意思。这下樊书记更加为难了。一个倔,一个拗,这可如何是好?
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两年,这时樊书记已经调任洪洞县交通局局长了。贾乃庆还是今天到局里,明天到部里,天天讨要“说法”。
樊局长万般无奈,对贾乃庆老师说,好我的老贾哩,你说这事有个了受么。这样吧,你找个你最信服的人。让他评个公道行不行?行!贾乃庆老师倒也干脆。你说找谁吧!魏钢焰。谁?魏钢焰是谁?他是陕西省作协主席。我相信他!好吧。让他评评理!魏钢焰何许人也?这也得说道说道。

7 资料显示,魏钢焰,1922年生,曾用名魏开城,祖籍山西繁峙,生于太原。当代诗人、散文家。1933年夏入太原成成中学读书,并参加救亡活动。1937年参加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宣传队 ,当音乐教员,创作歌曲,战斗在太行西线。1940年秋至1941年冬在太行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42年后一直在部队做宣传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期间,主要在野战军政治部做宣传工作。1949年冬随部队到新疆,1950年创作的话剧《模范党员吴保林》是其处女作。1952年随军到西安。1953年参加大军区临时组织的西北解放战争的电影剧本创作组后,开始了文学创作。斯大林逝世后,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第一首诗《宣誓》。1956年转业,到西安作家协会任《延河》副主编。1958年离职从事专业创作,到陕南深入生活,创作了许多优秀散文和诗歌。《船夫曲》和《红桃是怎么开的》等作品感情真挚,笔调热烈奔放,强烈地跃动着时代脉搏。1964年至1973年,曾三次去大庆油田深入生活,创作了反映石油工人生活的作品。1979年以后先后去广西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新疆建设兵团、安徽淮北矿区及大庆等地采访、写作。后为作协陕西分会专业作家,继续写作散文、诗歌、评论、回忆录等。(这里需要说明两点:第一,魏钢焰不是陕西省作协主席,只是专业作家;第二,魏钢焰曾是军旅作家,有可能与贾乃庆老师有过交集。)
实话说,樊书记就没听说过魏钢焰这个人!可贾乃庆老师既然信服,他二话没说,就给陕西省作协去了一封信。没想到,魏钢焰很快回了信。信是这样写的:
樊端生局长同志:您好!
去年贾乃庆同志到西安时,来访未晤,后又来信,讲他的在部队的经历以及在洪洞的情况,我与他虽未相会过,但也为一位离休同志部队战友向山区文化献力而高兴,也对你和当地上下支持鼓励他而欣慰。
今年五月,他来信谈到对一文有疑义,我谈了他寄来的原文和材料后,认为《怪人怪事》这篇文章并无恶意,决非攻击,是热情赞颂他及其事迹的。
文章的题目与写法,是从某些人对他不解、怪异入手,在剖析展开中叙述作者观点的。这种手法有其特殊效果,但因正话反说,或读者不习惯这种写法,对文中正误两种观点有时分辨不清的情况也可能发生。我认真客观阅读了此文,认定这篇文章是热情赞扬他及其事迹的。
贾给我来信中,明确首肯党委、大队、县上对他的支持与鼓励。提到首先是你树起了他。我给他复信中明确肯定他对山区贡献,肯定此文,肯定上下对他鼓励。并望他虚怀若谷,正确对待荣誉,与上下团结,继续前进。你们相识多年,对他自有了解,希望你一本初衷帮助他、谅解他、鼓励他继续做出贡献。
我们都是同志,目标只有一个,你当初那样举荐人才,爱护新生事物,就是为了这个目标。
最后,我要申明,我不是作协主席,只是一名专业作家,我的认识水平不高,对乃庆同志及此事均不细致。只能就文论文,提点希望,不妥之处,望指出。
我已向贾复信,希望起些好作用。
敬礼 魏纲燄 1986年6月6日
贾乃庆老师不愧是军人出身,看了魏钢焰的信,偃旗息鼓,打道回府,不再讨要“说法”。
这一桩纷纷扬扬的文坛官司,也在作家魏钢焰的这一封信里落下了帷幕。
8 多年后,樊老爷子在提及此事的时候这样说:还是大作家有水平,咱纠缠了一两年的事,人家魏钢焰用四个字就解决了。 那四个字呢?
“正话反说”。
注1 : 贺龙中学,1945年9月在贺龙元帅领导下于文水县成立,称“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驻晋随营学校”,贺龙元帅亲任校长。1945年10月迁驻方山县大武村。1945年7月1日改称“贺龙中学”。直至1948年夏扩建为“西北军政大学”后,校址随即南迁临汾。
注2:作家魏钢焰回信时樊端生局长处,(注:此时,该文坛纠纷已纠缠一年有余,樊已调任县交通局局长)

作者简介: 贾小建,笔名晓剑。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临汾市作协主席团委员、创联部主任,洪洞县作协主席。《槐花》杂志主编。《风》诗刊编委。洪洞诗词学会副会长。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杂志,入选各类丛书。已出版诗集《梧桐雨》,长篇小说《魔子努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