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台寺三重奏6
佛塔 经幢 戒坛
1 戒台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戒台寺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戒台寺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是中国北方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最特别的是其保留了佛塔,经幢、戒坛等辽代佛教中十分罕见的珍品。
2 戒台院东北方有佛塔院,内有明正统十三年(1448)当时的戒台寺住持知幻和尚重建的辽代法均和尚(即普贤大师)的墓塔,该塔初建于辽太康元年(1075),但年久失修有所损坏。塔为七层密檐砖塔,塔刹是一朵莲花,塔身下部也采用了莲花的托座,塔上有塔铭:“ 大辽故崇禄大夫守司空传菩萨戒坛主普贤大师之灵塔,大明正统十三年(1448)中秋日筑坛知幻道孚重建。” 在辽佛塔的南面还有一座建于同一时期用于埋藏法均和尚袈裟、食钵等物件的 “ 衣钵塔 ” 。
3 戒坛院的山门外,立有三座石经幢,其中南侧的两座为八面石柱形,下面是须弥座,上有伞状幢顶盖。 此经幢立于辽代太康元年,是为了纪念辽代名僧、戒坛创建者——法均大师而立。上刻尊胜陀尼经咒,是北京地区保存最完好,也是最古老的石经幢。
抱塔松旁有经幢三座,一座建于元,两座建于辽。山门前方也有三座辽元时期的经幢,尤其是那个元代经幢,有一组八人的乐队浮雕,各个袒胸赤足,手中拿着笛、箫、排笙等乐器,造型皆为西域印度或尼泊尔乐师的形象,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 在明王殿侧门附近还有一经幢式墓塔,为《月泉新公禅师墓塔》立于元代至正28年(1369年)。为八面石柱体,上面记述了元代至正年间戒台寺住持月泉新公长老的平生。经幢上檐雕有八幅伎乐图,乐伎手里分别拿着排箫、琵琶、琴、笙、贝、龙首笛等乐器,载歌载舞,形象生动。其中曲颈琵琶是中亚伊斯兰国家的乐器、贝和龙首笛是印度的乐器。一方面表明佛教音乐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古代戒台寺与海外交往甚广,这是难得的石雕艺术珍品。
曲颈琵琶是中亚各国使用的乐器,他们也曾信奉过佛教,如塔吉克,但在200年前就逐渐伊斯兰化。
5 戒台寺北路为戒坛院建筑群,戒坛院是一长方形的院落,前有山门,两厢为三十六间配殿和五百罗汉堂,中心建筑为戒坛(台)大殿。
戒台院中心是戒坛大殿,也称作选佛场,是明正统六年(1441)在辽代戒坛旧址上重建的,保持着明代建筑形式和风格。此殿面积676平方米,高20多米,造型独特,为重檐盝(lu)顶与四角攒尖顶相结合的木构建筑,即四面坡的殿顶正中有一方平台,平台四周和正中各有一金色的小顶,远看如同五座小塔并耸,玲珑剔透,殿顶有5米高的鎏金铜铸宝顶,上下檐有 “ 风铃 ” 环绕,上层是圆风铃,下层是方风铃,暗寓天地之形,且每个风铃上都铸有 “ 阿弥陀佛 ” 四个字。
殿内的屋顶正中的 “ 斗八藻井 ” 十分精彩,是明正统年间(1436—1449)的木构佳作,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一圆形的穹窿式建筑,正中是一条倒挂的木雕团龙,张口鼓须,盘旋向下,周围有八条升龙与之彼此呼应,形成了 “ 九龙护顶 ” 的绝妙构局。下部是一方形的井口,其四周雕有许多的小天阁,天阁上雕有众多的小佛龛,内有精工细雕的饰金木质佛像。

6 戒坛大殿正中有青石砌成的 “ 品 ” 字形高台,此戒坛为明代所建,高3.25米,分三层,每层都有须弥座,三层合为一须弥山。在每层须弥座束腰处都雕刻有小佛龛,其中上层每面七个,共计二十八个;中层三十六个;下层则正面十三个,其余三面各有十二个,共计四十九个。而且佛龛的体量是由上至下逐渐增大,每个佛龛内都有一个披盔戴甲,手持法器,面目狰狞的 “ 戒神 ” ,共计113个。戒坛最上方平台面积32平方米,是授戒的场所。最靠西的一侧有一尊高3.35米的释迦牟尼漆金塑像,像前有十把硬木椅和一个紫檀木的雕龙供桌,体现了授戒仪式的 “ 三师(传戒师)七证(证人僧)” 的座位排列次序。戒坛左前方悬有一口明景泰年间铸造的大钟,右前方立有一面大鼓,左钟右鼓是传戒时的乐器。戒坛建筑面积共有127平方米,为三大戒坛之首。
7 戒台殿后面的大悲殿及左右庑的罗汉堂中原有清乾隆年间所塑的五百罗汉像,可惜均未能保存下来。在戒台院的东南部是清恭亲王奕䜣在清光绪十年(1884)被慈禧罢官后修建的 “ 养疾避难 ” 之所 “ 慧聚堂 ” 。在大悲殿与戒台殿之间,有一些石碑,这里也是古树参天。
戒坛大殿的后院是大悲殿,原供奉千手千眼观音像,千手表示护持众生,千眼表示观照世间。现已开辟为文物展室。 在大悲殿过去供奉千手千眼观音的地方,供奉着一尊天然水晶如意观音,高一米有余,身镶红、绿宝石,手持如意。这是一位女士捐赠的。 壁画所绘人物形态传神,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人物表情生动。 大悲殿墙上的壁画,是1986年收藏于甘肃天水 ,藏于国都南海书画院,2014年3月15日 北京国都南海书画院院长张军强先生捐献给戒台寺。
8 历史悠久的戒台寺,有全国独一无二辽代佛塔、经幢和戒坛,值得一看。
五戒 八戒 十戒

戒台寺三重奏7
千年 古寺 银杏
1 每年随着秋季的到来,空气中充满着清新。仿佛能洗刷掉人们一天的疲惫。而北京各地的景区仿佛是在迎接秋天的到来,自觉的换了一幅模样,一切都充满了美好。然而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里,很多游客都背上了自己的行囊,来了一场浪漫之旅。
2 北京的秋,被格外眷顾!自然所赐的两种景致:一种是红叶,另一种是银杏。在这个短暂的季节,先后上演了数场视觉盛宴 ! 秋天整座城市褪去 “ 红装 ” 换上 “ 金装 ” 。金黄的银杏叶随缓缓秋风,稀稀拉拉往下落,在夕阳的照射下,宛如黄蝶飞舞,落地成金 …… 今天盘点,北京必看的古寺千年银杏树!
3 潭柘寺帝王树。 一句 “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 道出了这座寺院的古老沧桑!寺庙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比北京城建城还早800多年。此外,潭柘寺还是一座古树名木的大宝库,登记在册的国家一、二级保护古树共有186棵。最有名的便是已有1400多岁的千年古银杏,植于唐朝贞观年间,树高40米,相当于8层楼的高度;胸径9.29米,遮阴面积600多平方米,需要五六个成年人合抱,才能完全裹住。一到深秋,漫天黄叶,遍地金色,与斑驳的古寺大红门相映,历史的厚重感立现!地址 : 门头沟潭柘寺镇。
4 西峰寺百果王。 西峰寺与潭柘寺、戒台寺遥遥相望 , 始建于唐,初名会聚寺,元称玉泉寺,英宗朱祁镇赐额名西峰寺。这里有北京唯一开放的王族贝勒地宫。寺内有一株千年古银杏,被人们称为 “ 百果王 ” ,树高近40米,周径7米多,站在三公里外的山巅依然能看到它挺拔的身姿,是京西最高大的银杏树,也是最古老、最粗壮、最茂盛、果实最多的银杏树,比潭柘寺还要早一百多年。地址:门头沟区永定镇岢罗坨村西
5 大觉寺千年银杏王。 大觉寺又称西山大觉寺,始建于辽代咸雍四年,寺庙坐西朝东,殿宇依山而建,自东向西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等四进院落组成。寺内共有古树160株,有1000年的银杏、300年的玉兰,古娑罗树,松柏等。在无量寿殿前的左右各有一株银杏树。一雄一雌,南北对称相望。北面的银杏,相传是辽代所植,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人称 “ 辽代银杏王 ” 。银杏树高25米左右,胸径7.5米。乾隆曾写诗赞誉:
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缘荫肥。
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麓
6 戒台寺古银杏。 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民间通称为戒坛寺,又叫戒台寺。它是中国北方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全寺共有4株银杏,其中两棵树龄千年以上,一棵雌雄同株,直径1.7米,呈现出一树两景的奇特景观,另一雄株也已长到了20多米高,独木成林,着实罕见!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108国道

7 敕赐和平寺古银杏。 由唐代名将尉迟恭监建,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故名敕赐和平寺。寺庙背靠青山,面对京北平原,四季宜人,果香粮丰。和平寺内的大雄宝殿前,两株直径1米多、高10多米的银杏树,高大茂盛,一雄一雌,东西对望,相守千年,数里之外,便可观其雄姿。近看古树,冠若宝塔,遮天蔽日,秋风拂过,银杏叶在枝头摇曳生姿。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花塔村
8 从远处望去,金黄的各大千年古银杏树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万丈金光,璀璨又夺人眼,为古寺院增添了一道金黄色的光彩。而从高空中俯览下去,即便在寺院高高的院墙围绕下,遮挡不住它的璀璨。来古寺旅游的人,大多都静静地欣赏不会去打扰他人的观赏,在这里你不时地会看到一些穿着古装的帅哥美女,他们大多都是拿着中国传统的乐器古筝再此演绎,配合着古树的那种沧桑感,仿佛回到了唐宋时期,而这种感觉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只有你亲自来体会一下,才能感受到古寺千年银杏树带给你的那种震撼之感。
8 每年深秋正是赏枫叶和银杏的好时节,如果在今年没有能够观赏到这一番美景,也只能等到来年了。因此有好多游客都选择在这个时期走出家门,去观赏那满山遍野的枫叶和银杏。各大古寺里也迎接来了一年一度的赏银杏的好时节。千年古寺中那一棵棵千年历史的古老银杏树正在努力地绽放它的美丽。
9 由于众多古寺千年古银杏树的历史悠久和带来的景观,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树木,同时也被评为最美银杏之一。而在这个荣誉的背后,则是千年古银杏树那高大伟岸的形象,与深厚的历史文化所支撑的。 各大古寺千年古银杏树也和各代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增添了一副神奇的色彩。

戒台寺三重奏8
戒坛 石佛造像 辽塔
1 戒台寺以拥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而名闻天下,这座戒坛与福建泉州开元寺戒坛和浙江杭州昭庆寺戒坛,并称为 “ 全国三大戒坛 ” ,而北京戒台寺的戒坛规模又居三坛之首,故而有 “ 天下第一坛 ” 之称。
2 戒坛大殿是戒台寺的标志,也是寺内最主要建筑,始建于辽代咸雍五年(1069年),至今有900多年历史了,辽、金、元时代曾有维修,明正统6年大规模维修,以后明、清两代又多次修缮,1980年按照原貌,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再次举行大规模的整修。
戒坛大殿呈正方形,长宽各26米,殿高20余米,为重檐盝顶与四角攒尖相结合的木结构建筑。大顶四面呈坡形,正中部分是一个小平台,安有铜质镀金宝顶,宝顶呈五塔形,中间高5米,四周塔较小,造型浑厚庄严,具有藏传佛教风格。殿顶上的上下檐之间有风廊环绕,便于殿顶的木质构件通风透气,另外也便于维修。这种风廊也是藏传佛教建筑特点,两层檐的檐角皆有风铃,上为园形,下为方形,象征着 “ 天圆地方 ” 。
3 大殿外侧四周有20根高大的红漆圆柱,支撑着殿檐。大殿四面有四座大门,大门外侧上接檐缘下至地面各自配安着一个大木框,形成了殿外附加的一道外重门,称为 “ 戒坛枋 ” 。由于每个殿角处都有一根柱子,从侧面看都是8根,四面合计却是28根,取二十八宿 护戒坛之意。这种外枋门式的建筑结构,在中国古典建筑中极为罕见。
在戒坛大殿南北两侧各18间房,就是五百罗汉堂,原供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由戒台寺住持度博主持建造泥塑彩绘的五百罗汉坐像。这五百罗汉在清末光绪年间由恭亲王奕䜣出资,进行过一次重修。
4 戒坛大殿正门上方高悬着一块上写 “ 选佛场 ” 三个漆金草书大字的横匾,原匾为民国初年的大总统袁世凯手书。这还是第一次在佛寺中见到袁大总统的 “ 御笔 ” 。 从侧面看的很清楚,选佛场横匾实际上是悬在 “ 戒坛枋 ” 上。
一进戒坛大殿,门内的横枋上挂有清乾隆皇帝手书 “ 树精进幢 ” 的横匾。戒台上原供有明代正统年间铸造的释迦摩尼铜像,与其相背还有一尊三头六臂的佛母像,今均不在了。现在供奉在戒台上的是一尊3.5米高的释迦摩尼的泥质漆金座像。
戒坛大殿内备用大钟、大鼓,是授戒时用的,这是一口铸于明代景泰年间的大铜钟。

5 戒坛大殿里的戒台是一座用青石砌成的高台 ,平面呈正方形,台分三层,下大上小,呈品字形。戒台高3.25米,每层均为须弥座造型,上下枋雕有流云藩草,束腰处雕有佛龛,每个佛龛内都有泥塑或戒神。上层每面7个,共有28个。中层每面9个,共36个。下层正面有13个,其他面12个,共49个,整个戒台有113个佛龛,里面有113个泥塑彩绘的戒神。
戒台上的天花板为金漆彩绘,殿顶中央有一个斗八藻井 ,藻井上的穹顶上,倒挂着一条木雕团龙,龙头居于藻井的正中,张口鼓须,俯视下方。在团龙四周的穹壁上还雕有八条 “ 升龙 ” ,与正中团龙相呼应,形成了 “ 九龙 护顶 ” 的优美造型。
113尊泥塑彩绘的戒神形态各异,有的威武雄壮,有的面目狰狞,有的顶盔贯甲,有的仙风道骨,一个个形态逼真,生动传神。
这些戒神都是在1980年重修戒台寺时,由泥人张第四代传人, 中国著名雕塑大师张铭先生及其弟子们雕塑的。由于原有的戒神已无存,雕塑时没有样品,仅从雍和宫找到一张戒神的图片,张铭大师根据这张图片创造了这一组精美的戒神群像,成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6 佛教源于古印度 ,在自身发展中,受古印度教和婆罗门教的影响很大,因而把古印度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一些神改变为佛教的护法神,戒神大多由此而来。
佛教传入中国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使外来的戒神汉化,并且还吸收了一些中国神圣,逐步形成了现在被中国民间所接受的戒神形象。
在 “ 九龙护顶 ” 之下,戒台上方悬挂康熙皇帝手书 “ 清戒 ” 的横匾。戒台后面有一尊千手千眼菩萨 ,非常精美。
7 戒台寺里供奉有60尊石佛造像,来自一千多年前的北魏至北齐时期,保存完好,是难得的艺术珍品。佛像做工精细,开脸技艺求精,特别是佛像的眼睛熠熠传神。
这60尊石佛造像是北京国都南海书画院院长张军强先生倾尽自身财力、精力收集的,原青山博物馆馆长夏名采先生亲自鉴定,2014年3月15日捐献给戒台寺。 60尊石佛造像造型优雅精美传神,供奉在大悲殿两侧的厢房里。
8 戒坛院下面的石壁处有两座建于辽代太康元年(1075年)的古辽塔,其中北面的是辽代名僧、戒坛的肇建者法均大师的墓塔。
墓塔为密檐式砖仿木结构八角七层砖体实心塔,塔基为须弥座造型,上面由三层花瓣托起第一层塔身,塔有东西南北四个砖雕花棂门,四个侧面为琐文窗,上有砖仿木斗拱,上方为密檐,塔刹为莲花托宝珠的造型,宝珠象征着 “ 舍利子 ” ,表明这是一座僧人的墓塔。
明代正统十三年(1448年),由当时的戒台寺住持,著名的律宗大师知幻和尚对法均的墓进行了重修。
在法均塔前一块巨大的石碑立于赑屃之上,上刻有 “ 故坛主守司空传菩萨戒坛主大师迹引碑铭并序 ” ,由元代乾文阁直学士王鼎撰文,记述了法均大师的生平迹行。可以看的出,碑是后人重新雕刻,但赑屃是原来的。
9 驮负石碑的赑屃是辽代的原物,其形象与现在所见的赑屃很不相同。明代以后,驮石碑的石龟被认为是 “ 龙生九子 ” 中的一种龙子好负重,雕刻的赑屃也具有了许多龙的特征,如口中獠牙、腿上龙鳞、足下火焰。而这头赑屃则没有这些龙的特征,完全是一只石龟的形象。辽代的赑屃在北京地区是不多见的,戒台寺的这头赑屃是北京地区现存石雕中 “ 年龄最大 ” 的,堪称是 “ 北京之最 ” 。
在法均大师墓塔的南侧还有一座八角五层重檐式实心塔,造型与墓塔相同,这是法均大师的衣钵塔,塔中藏有法均大师的袈裟、钵盂和度牒。
由法均大师墓塔、衣钵塔、墓碑和赑屃构成的辽代建筑是研究辽代建筑和石刻艺术难得的实物样品,是戒台寺里的文物精品。

戒台寺三重奏9
赶秋波 京城古迹考 耍戒坛
1 北京市郊西山绵延起伏,中有一峰形凹如鞍,人称马鞍山。在马鞍山麓距京35公里处,有一座久负盛名的大戒台和以其得名的千年古刹戒台寺。
2 《京城古迹考》记载:“ 寺系唐武德中建,旧名慧聚 ” 。唐朝初年,一位以戒行见称的高僧智周禅师,看中了马鞍山麓一处松柏繁茂的山洼,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创建了一所寺院,时称 “ 麓聚寺 ” 。辽代成雍年间有一个名叫法均的高僧,在这里开坛传戒,建立了戒台。
明代正统年间,又进行了重修,改名万寿寺,敕令僧人如幻到这里设坛说戒。此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又对这座寺庙进行修葺与扩建。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所建。 戒台寺坐西面东,依山势而建。其主体建筑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殿、三仙殿、九仙殿、戒台等。
3 历史上戒台寺经常举行盛大的宗教活动,受其影响,京西大型民俗活动逐渐多了起来。《宛署杂记》载:“ 四月赏西湖景。登玉泉山游寺。耍戒台、赶秋坡、观佛蛇。” 明代每年四月初八至十五京西佛诞庆典的大型活动有五项,其中三项在门头沟境内,两项在戒台寺。一是四月初八至十五的赶秋坡;二是四月十二耍戒坛。
4 关于赶秋坡,《宛署杂记》这样记载:“ 戒坛是先年僧人奏建说法之处,自四月初八至十五止,天下游僧毕会,商贾辐辏,其旁有地,名秋坡,倾国妓女竞往逐焉,俗云赶秋坡。” 戒台寺每年四月庙会期间不仅聚集了各地的游僧、商人,连妓女们也来赶庙会,并聚集在戒台寺附近的秋坡。这种妓女大聚会的民俗活动,在历史记载中十分罕见。戒台寺附近今尚有秋坡村。

5 耍戒坛是明代京西四月民俗活动的高潮。《宛署杂记》中这样描述:“ 十二日耍戒坛,冠盖相望,绮丽夺目,以至终行之处,一遇山坳水曲,必有茶棚酒肆,杂以妓乐,绿树红裙,人声笙歌,如装如应,从远望之,宛然如图画云。” 四月十二这一天,天下的游僧,倾国的歌舞女,四海的富商,九洲的宾客纷至沓来。悠扬的歌曲传遍了戒台寺和附近的山野,沿途的茶棚、民间花会、人声喧杂,到处是笑语笙歌,绘成了一幅彩色绚丽的进香大画卷。
6 清朝入关以后,戒台寺香火依然很旺盛,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到过戒台寺,题匾,写诗、立碑。清末,外有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内有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农民武装反抗,清廷内忧外患,国力日衰,戒台寺趋于衰落。民国时期许多要人或捐资修复古刹,或立碑保护戒台寺免遭破坏,来自市内和外地的善会在戒台寺立了几十块碑。卢沟桥事变以后,戒台寺香火日渐稀少。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和还乡团继续对寺庙进行破坏,大肆砍伐戒台寺周围的树木,秋坡村一带遮天蔽日的高大乔木被砍伐殆尽,西峰寺一带松林也遭到严重破坏。
7 解放后,戒台寺停止了佛教活动,开辟为公园。80年代以来,又对戒台寺进行了全面修葺,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的戒台寺终于又焕发了青春,重新向世人开放。
8 《京城古迹考》是清励宗万撰写的考古著作。一卷。 是书为励氏奉乾隆帝之命,对北京古迹亲自考查后撰成。将北京划为东、西、南、 北城四区, 共列古迹四十六处, 对每一古迹, 先引证前人论述,后叙当时亲考之情况,“ 案古证今,循名核实 ” ,古迹或存或毁,景致如何,均有详记。全书史料价值极高,足资考证北京古迹历代沿革兴衰。

赶秋波 阿佛 耍戒坛
1 历史上戒台寺经常举行盛大的宗教活动,因而逐渐形成京西重要的民俗活动。据《宛署杂记》载:“ 四月赏西湖景,登玉泉山游寺,耍戒坛、赶秋坡、观佛蛇。” 明代每年四月初八至十五,京西佛诞庆典的大型民俗活动共有五项,在门头沟境内的三项中有两项在戒台寺,分别是四月初八至十五的 “ 赶秋坡 ” ,四月十二的 “ 耍戒坛 ” 。
2 赶秋坡是指戒台寺每年四月佛诞庆典说法期间全国歌女舞女在戒台寺的大聚会。全国各地的歌女舞女都在这一时期聚集到戒台寺附近的秋坡,载歌载舞,比歌声,赛舞艺,交流切磋,成为戒台寺庙会和京西民俗活动的一大特色。在通往戒台寺的古道上有一座精美的石桥 “ 娼妓桥 ” ,就是当年行经此处的歌女舞女们出资捐修的。
3 耍戒坛是明代京西四月民俗活动的高潮。《宛署杂记》中描述:“ 十二日耍戒坛,冠盖相望,绮丽夺目,以至终行之处,一遇山坳水曲,必有茶棚酒肆,杂以妓乐,绿树红裙,人声笙歌,如装如应,从远望之,宛然如图画云。” 可惜没有象 “ 清明上河图 ” 这样的画卷记录下戒台寺的这幅色彩绚丽的场景。
4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戒台寺的香火才日渐稀少。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和还乡团继续对寺庙进行破坏,大肆砍伐戒台寺周围的林木,秋坡一带遮天蔽日的高乔木被砍伐殆尽,奉福寺周围数百棵古槐被砍光,西峰寺一带的松林也遭到严重破坏。后来宛平县县大队在西峰寺松林内埋了许多地雷,才保住了这片松林。
5 以戒台寺为中心,构成了一个佛教艺术的古迹群,其东南15公里石佛村的摩崖造像群是北京地区现在规模最大的摩崖造像群;东1公里古香道路边有一块巨石刻有 “ 阿佛 ” 两个明代大型摩崖刻字;原慧聚寺的一部分因有泉水胜景而分出一座 “ 玉泉寺 ” 即现 “ 西峰寺 ” ;离寺500米处有一座建于明代的精美汉白玉石牌坊,它也是戒台寺的外大门;寺院西面极乐峰的山洞鳞次栉比,其中部分山洞在明代被改建成了石窟寺,也是当年戒台寺高僧静修之地;东南侧的外塔院松柏苍翠,宝塔高耸,是明清两代戒台寺高僧安息的地方。

戒台寺三重奏10
明佛龛 青铜焚炉 景泰铜钟
1 来到戒坛院的山门殿——明王殿前,立即被殿内的木质精美佛龛所吸引。佛龛高4米、长3.7米、宽1.55米。佛龛下部是木质的须弥座,须弥座的上下沿和束腰处均雕花金饰。须弥座上面的四角,各立有一根缠有两条盘龙的木柱,两侧为花棱窗,其下面的裙板上雕刻的 “ 二龙戏珠 “ 最为精美,两条金龙一升一降,追逐着一颗火焰珠,活灵活现。佛龛的前额正中雕有一条张口鼓须的团龙,金漆彩绘,俯视下方。其两侧还各雕有一条行龙,下方为海水江牙的图案。佛龛的内顶上是三个雕龙藻井,每个藻井的穹顶上都有一条木雕团龙,在其周围环绕着八条小龙。整座佛龛内部的外露部分均雕刻了大大小小各种形态的龙共计146条,其中最长的达3.3米,最小的仅0.4米。
佛龛以下是汉白玉须弥座,佛龛是明代制作的,原放在千佛阁内,是戒台寺文物中的精品。1966年千佛阁拆除后,佛龛就与其他废旧物品堆放在戒坛院山门里,在非常时期逃脱不了被毁的命运。大家是否已感觉到佛龛里的供奉与佛龛有点不搭,原来的真品已丢失,这些是后来添加的。
2 进入戒坛院,首先看见的是一座高大的青铜焚炉,它座落在戒坛院前的甬道上,高3米,重5000斤,坐落在汉白玉雕的须弥座上。该铜焚炉十分精美,炉的上部为铜仿木结构。顶部为重檐歇山式殿顶造型,顶上大脊,瓦垄一应俱全,檐下为斗拱。中部有镂空的花棱门窗,炉身下部为双耳四足长方形鼎式炉身,正面铸有 “ 阿弥陀佛 ” ,两侧铭文 “ 香蒸宝顶供佛天,一切众生成正觉 ” 。整座焚炉 “ 色澄碧如古旃檀 ” ,花纹柔和,古朴凝重。铜焚炉铸造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是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 “ 诚心铸造 ” 并捐给戒台寺的。
铜焚炉如一座城门楼的模样,工艺十分精巧。不知为什么这个铜焚炉能够逃脱了被毁的命运,而同在戒台寺大雄宝殿前的铁焚炉、铜铸缸则在寺中失落。铜焚炉精致,花纹柔和,反映了中国明朝高超的铸造艺术水平,是戒台寺文物中的珍品。 这座焚炉曾在文革中被卖给了废品公司,后被市文物局收存,1982年戒台寺重新对外开放时,才重归戒台寺。
3 戒台寺的钟声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大钟立于戒台寺东北角,南、北、西三面环山,只有东面对着京城,大钟敲响时,声音经马蹄形山势形成共鸣,向东面传播,至三十里外的八里庄。曹雪芹的父亲曹寅曾写下有名诗作 :
《马上望戒坛》
白云满山谁打钟,马首两来路不逢。
即此相看如一梦,因缘还欠戒台松。
这里原是地藏院的一部分,原殿堂已不存在,仅余钟亭。大钟亭居高临下,俯瞰山野,原挂一口3.2米高的幽暝大钟,钟声宏亮,传向远方,可惜今已不存。现在挂的是一口明景泰年间铸造的铜钟,原在戒坛大殿内,为开坛授戒时之用。此钟高1.6米,下口直径0.9米,壁厚8厘米,钟体铸有云纹,钟口为八峰波形口,这口铜钟虽比原配大铁钟要小的多,但铸造精美,工艺考究,线条流畅。
钟亭后面有两棵古槐,也座落在戒台寺的北门内,看来与戒台寺山门殿前的那颗古槐是同一时期的,甚至比那棵古槐还要茂盛。此双槐深秋时节叶子金黄浓郁,极具观赏性。
趺坐岩树间,松下云来往。
不闻人语喧,但听钟声响。
清恭亲王奕䜣的孙子,近代著名国画大师溥儒这样感觉戒台寺的钟声。
秋天时分,一壶清茶,
耳闻钟声,目览红叶。
该是多么豪爽惬意。
4 1949年以后戒台寺停止了佛事活动,由北京市园林局经营管理,并开辟为公园。1966年以后,因修理天坛斋宫需用木料,拆除了千佛阁,寺内佛像大部分也于文革期间被毁。80年代以来,该寺经过大修再次开放,并由北京雕塑工厂重新塑了若干佛像,戒台寺于1957年10月28日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5 戒台寺三件明代精美文物佛龛、青铜焚炉、景泰铜钟能保存下来真是不容易啊!

匾额 戒台寺 楹联
1 据戒台寺内现存碑记及参阅有关文献得知,寺前身为创建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 “ 慧聚寺 ” ,是当时以戒行见称的智周禅师隐迹之地。 辽代道宗清宁年间,一位名震中外被誉为 “ 钟普贤之灵,孕凡夫之体 ” 的高僧法均和尚来隐此山。法均于辽咸雍五年(1069年)冬奉诏佐绿金台松务,他于寺左创建了一座菩萨戒坛,广度四众,日度数千年,当时不仅辽国管辖下的民众来此,南方宋土之人来此受戒的也很多。
混沌初开 ,五朝秉敕无双地;
乾坤始奠 ,四海修禅第一坛。
这是京西门头沟千年古刹戒台寺的山门楹联,本联是一部戒台寺简史,全面介绍了戒台寺寺庙性质、历史地位、宗教传承等多方面信息。
上联意思是自天地形成以来,戒台寺是中国现存碑刻较多的寺庙,碑刻中记载辽、金、元、明、清五朝皇帝与戒台寺的往事,以及民国大总统在此的痕迹。
下联自从封建王朝定鼎中原,奠定了稳固的江山,戒台寺便是中国佛学最高学府。戒坛是为出家人颁发 “ 度牒(受戒证明) ” 的圣地。与俗家人上学一样,分为小学、中学、大学。佛教受戒分为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三级。菩萨戒为最高等级。在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可授菩萨戒的寺庙有北京戒台寺、浙江杭州昭庆寺,福建泉州开元寺,并称为:神州三大戒坛。其中北京戒台寺坐落在京城,戒坛面积、高度又超过其他两寺,当年为高僧授戒要经皇帝发敕諭才能开坛授戒。故人们称戒台寺为 “ 神州第一坛 ” 。
2 今天打开这座千年古刹的大门,为大家展现千年寺院的文化底蕴。
戒台寺是中国目前保存历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之一。这里保留的佛塔、经幢、碑石、戒坛等建筑,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佛教传承、等具有重要意义。寺中众多的石碑石刻更是一座天然的石刻博物馆。到目前所知尚没有哪一座寺庙能够拥有规格如此之高、射猎面如此之广,数量如此之多,又能够保存如此完整的石碑石刻。
辽代以后,北京成为皇城,这里便成为一座皇家寺院,每一个高僧的升迁、任命都要受皇家的敕封,辽兴宗、辽道宗、金熙宗、明英宗,明宪宗、清康熙、乾隆皇帝以及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袁世凯都在此留有遗闻或墨迹。这里所包含的文化涉及到政治、经济、佛教、民俗、村名、地名等多方面,是一座天然的文化宝库。
3 2012年是戒台寺大事之年,妙有法师经国家批准,正式成为住持,又因古代住持所居禅室一丈见方(即1平方丈),又称为:方丈。当年中国宗教协会要在戒台寺为妙有法师举行升座仪式,这是中国宗教界的大事。为此,元旦刚过,妙有法师邀本人到庙里一聚,有事相商。坐定之后才知是为撰写戒台寺楹联一事。本人曾专门研究过戒台寺的碑刻,对其历史文化有些了解,并著有《北京戒台寺碑刻》一书。与妙有法师也多有交流,故此妙有法师将撰写戒台寺楹联托于了我:“戒台寺是您最熟悉,最有感情的地方,今年寺里将迎来几件大事,全国各地会来很多僧俗大众,你一定要把我们的历史文化在各殿堂用对联表现出来。”
听完妙有法师一番语重心长的话,我深思良久,始终未敢做肯定的答复。这个话题我们已经谈了多次,不是我不肯为戒台寺出力,而是责任太大,压力太大 ……
想到戒台寺曾是中国佛教的最高学府,现在又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僧人来礼佛,游人来游览,络绎不绝的人群当中不乏专家学者、名流高士,当他们驻足观看,会从哪个角度欣赏?能挑出怎样的毛病?那时,一幅联哪怕出一点点瑕疵,自己都将成为历史的罪人。那将愧对戒台寺的信任,愧对于父母亲人及一方水土对自己的培养与期望 …… 为此,自己不敢贸然受托。
以后的日子里,几度与妙有法师相商,想到为戒台寺、为家乡应尽绵薄之力,自己大着胆子把诸多人的期许应承下来。
――以上摘自张云涛先生文章《戒台寺楹联》
4 按照张云涛先生原设计思想,戒台寺楹联不但把该寺建设成为一座佛教文化的殿堂,还要建设成为一座 “ 中国书法殿堂 ” 。我国书法起源于 “ 国书、正书 ” ,即曾经作为国家公文用字,包括秦朝篆书、汉朝隶书、魏碑及明清以后的楷书。他们都曾经被中央政府要求作为公文用字,凡国家发布的公文敕令,下级上报的请示文件等,必须用该字体行文。自做法当属秦始皇统一文字为最古,开创了中华 “ 书法 ” 的概念,延续至今。
5 明代以大雄宝殿为主的中轴线上,则以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的书体打造一条楷书书法的 “ 中轴线 ” 。
在戒台寺古中轴线上,戒坛院四副对联,设计由秦篆、汉隶、魏碑、楷书四大国书书写。进了戒坛院,站在院中就等于回到了遥远的秦汉至明清的古代,看到四种 “ 正书 ” 书体,认识中国书法的起源。
最终,经妙有法师和张云涛先生的共同努力在几十位书法家的作品中遴选,完成了部分戒台寺匾额楹联的书法设想。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