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诗歌联合会《修竹留云》第1678期

《西路军征战史概要综述》(散文)(2)
作者:李希勇
主播:荷塘月色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征战河西,是我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史、军史上的重大事件。西路军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与国民党马步芳匪徒浴血奋战,殊死拼搏,历时半年之久,歼敌25000余人,有力策应了河东红军主力,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创建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表现出中国工农红军坚持革命,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精神,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崇高品德,是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宝贵精神财富。
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提出“打通苏联”的目标,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适时制定了向北发展,夺取宁夏为战略目标的《宁夏战役计划》。
10月18日,共产国际电告中共中央,苏联援助约600吨物资,要求派足够数量的部队到外蒙边境来接应,并担负沿途保护任务。
十月下旬,红四方面军30军、九军、五军及总部直属部队21800多人,奉命由甘肃靖远虎豹口、榆中三角城等地渡河,准备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11月11日中革军委电令组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由11人组成,陈昌浩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徐向前任副主席兼总指挥,王树声任副总指挥,曾传六任政治保卫局局长,李特为参谋长,李卓然任政治部主任,30军政委李先念,五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熊国炳,程海松,郑义斋等人为委员。下辖三个军总部直属部队共计21800多人,16000枝枪且都是老旧落后武器。
1936年的河西地区贫瘠艰困,村庄凌落,人烟稀少,冬季气候寒冷,西路军后勤补给困难,多数指战员还穿着单衣、单裤、草鞋,缺乏粮食。他们面对国民党马家军装备精良的123000多人,而且有飞机、大炮、步兵、骑兵协同作战,军力悬殊之大。
西路军先后经历了古浪、武威、临泽、高台、瓜州红柳园等激烈的战役战斗,高台战役尤为惨烈,五军全军覆没,至西路军重创。临泽倪家营战役持续了50天,战斗激烈,残酷、惨烈,耗尽了西路军80%军力。
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中讲:“前沿阵地战士们的步枪都架在一边,手里握着大刀、长矛、木棍,等敌人上来进行拼杀,在这里没有男同志和女同志,轻伤员和重伤员,战斗人员和勤杂人员的区别。屯自为战,人自为战,举刀向敌,争为先登。围墙被炮火轰塌,血肉就是屏障,前面的同志倒下去,后面的同志堵上来,轻伤员不下火线,重伤员倒在地上,仍紧握手榴弹,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在这里生存就是战斗,战斗就生存,指战员的智慧,勇气,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
为了胜利、为了红军、为了人民,战斗到最后一滴血。有些指战员手中武器打坏就赤手空拳与敌人肉搏,扭成一团,咬掉敌人耳朵,扼住敌人喉咙,拔掉敌人胡子。倪家营苦战的日日夜夜,显示了西路军攻如猛虎,守如泰山,以一当百,凛然不屈的顽强战斗意志和作风”。
在倪家营浴血激战的日子里,西路军以寡敌众,同七万多马家军展开了一场历时50天惊心动魄的大血战。徐向前总指挥在房顶上指挥战斗,他从一个房顶跳到另一个房顶,子弹从耳边嗖嗖飞过,他毫不畏惧,用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激励指战员英勇杀敌。
(未完待续)2021.5.22

作者:李希勇,国学文化传承工作委员会委员。作品有:多篇系列红诗;数十集系列散文诗~向西藏进发;多篇父母情怀系列散文诗歌;长篇小说《不朽的丰碑》、报告文学《风景这边独好》等。长篇组诗《2020春天序曲》~中国武汉抗疫纪实,《我曾经是军人》被编入国学委员会《百年伟业》纪实丛书。

主播:荷塘月色,实名王春艳 甘肃省朗诵协会会员,甘肃诗词学会吟诵协会会员。热爱生活,爱朗诵,爱旅游,喜欢唱歌,看书写作。愿用声音和文字记录诠释生活中的点滴。


中华诗歌联合会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