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潭柘寺三重奏6至10 二乔玉兰 紫白双色 朱砂玉兰
1 《潭柘寺紫玉兰花皆并蒂又名二乔玉兰》是当代诗人吴金水创作的一首诗。
东吴割据付江潮,赤壁烟尘一梦遥。
豪俊已然归寂寞,美人依旧斗妖娆。
并肩酒晕生冰颊,比貌罗衣系紫腰。
游客无心问青史,香风成阵尽魂销。
2 潭柘寺位于京西门头沟东南部的潭柘山麓。阳春3月,春暖花开。当北京城区的玉兰都已盛放之时,潭柘寺的玉兰才逐渐展现她曼妙的身姿。寺院里的白玉兰、黄玉兰、紫玉兰、二乔玉兰竞相开放。 潭柘寺内毗卢阁东侧,有两株10余米高,遮荫20多平米的 “ 二乔玉兰 ” ,每年大约在3月底4月初进入花期。二乔玉兰是人们赐予的名字,它的原名为 “ 朱砂玉兰 ” 。
3 二乔就是指我们所熟悉的三国时期东吴乔公的两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大乔和小乔。因为 “ 朱砂玉兰 ” 的花朵呈下紫上白两种颜色 , 如同两位风格不同的美人 , 故而得名 “ 二乔玉兰 ” 。
4 “ 三春一绝京城景,白石阶旁紫玉兰 ” 。紫玉兰两巨株,老干粗已过尺,高三四丈。每年4月10日左右为盛花期,花开时,玉兰如灿烂之云霞般怒放,堪称盛景,并且,这两棵树的树龄已达400多年。 这两株明代的双色玉兰古往今来,人们就用大乔小乔来称呼,白玉兰是我国最名贵的珍惜花木之一,而潭柘寺的 “ 二乔玉兰 ” 更是珍品。

5 从2005年开始,每逢春天来临,潭柘寺在二乔玉兰花开时节都要举办别具特色的 “ 二乔玉兰节 ” ,也预示潭柘寺旅游旺季的来临,以花为媒,迎接天下有缘之人。游客们来到这里,可以赏玉兰之殊胜,悟佛家之禅静。
6 关于双色玉兰,曾有人说,其最早始于140多年前,由法国的苗圃花匠通过嫁接形成。可潭柘寺的二乔玉兰植于明代,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并且还是朝廷御赐的花木,极其珍贵。至于寺中的玉兰如何形成双色,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7 北京地区较为常见的是白玉兰、紫玉兰、黄玉兰,而这种紫中带白、花俱双色的二乔玉兰极其罕见,如此古老的二乔玉兰在整个北京,恐怕只有在潭柘寺才能看到,堪称京城一绝。潭柘寺二乔玉兰、朱砂玉兰花开时节,紫白双色,绽满枝头,花香扑鼻,游人如织,可谓春天潭柘寺最吸引人的美景。

潭柘寺三重奏7
匾额 潭柘寺 楹联
1 下了公交车,马路中间有一个很大的牌坊,上边题:潭柘寺。 沿古道前行大约1里路便是潭柘寺牌楼。这是一座3楼4柱的木牌坊,牌坊正面题:翠嶂丹泉。背面题:香林净土。为清康熙皇帝亲题。牌楼前有古松二株,枝叶繁茂,牌楼前有一对石狮,雄壮威武。 横匾:禅意在身。楹联:
常来福地参禅理;
遍访名山读经书。
位于牌坊后面楹联:
来来往往皆因善缘;
去去留留都结福果。
2 潭柘寺的山门前有一道深沟,进山门要先过怀远桥。山门上镶有一块汉白玉雕龙横匾,是康熙御笔亲题的 “ 敕建岫云禅寺 ” 六个楷体金字。金字的下方,三个拱门并立,象征着佛教的 “ 三解脱门 ” ,照片从左往右看:无作门(西)、空门(中门)、无相门(东)。
山门前有铜制莲花盆。山门东面的红墙上题:佛日增辉。山门西面的红墙上题:法轮常转。正门旁悬挂着刻有 “ 潭柘寺 ” 的木牌。
潭柘寺寺院坐北朝南,规模宏大,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殿堂随山势由低而高修建,错落有致。
3 穿过山门,天王殿呈现在眼前。天王殿供奉弥勒佛像,背面供奉着护法将军韦驮像,两侧塑高约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
天王殿东侧,有一个圆形门,进入后小院左边第一间房屋内,就能看到——大铜锅。这里原来是灶房,安放有三口大铜锅(蒸馒头、熬粥、炒菜),现仅存炒菜锅。三口锅中最大的一口锅是熬粥锅,直径12尺,深6尺有余,壁厚6寸。僧人们刷锅时,都要用梯子下到锅里去刷。这口大锅熬一锅粥要煮一石二斗小米,由七八个和尚烧火,要用数担干柴,用文火熬上十几个小时,可以供全寺的僧人吃一天。在京西地区有一句民间谚语,“ 潭柘寺的粥锅,加水不加米 ” 。
大铜锅的灶坑有一丈多深,在灶眼的上方,镶嵌着一块汉白玉石匾额,上刻 “ 潭柘寺 ” 三个大字。当年寺内老方丈害怕寺院遭受火灾,因而刻了这块石匾,镶嵌在灶口的上方,每日里被火焚烧,据说这样就可以使寺院免于火灾;同时也是时时刻刻提醒烧火的僧人,小心用火,防止火灾。与此相对,在北京城内地安门桥下,有一块刻有 “ 北京城 ” 三个字的小石碑,整天泡在水里,据说这样可以使北京城免于水灾。因而在北京地区老百姓中间流传有这样一句俗语,叫作 “ 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 ” 。
4 天王殿后门上悬横匾:三洲感应。以佛法的地理来说,须弥山四围有四大部洲,须弥山之外呢,有七重山,七重海。四大部洲,东方东胜神洲、西方西牛贺洲、南方南赡部洲、北方北俱卢洲。南瞻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此三洲人民具有善根(梵语kusala-mula),亦能信受佛法而修梵行,是故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发愿护持此三洲,所以佛门称之为 “ 三洲感应 ” 是也。北俱卢洲之人民寿命千岁,从中不夭寿,生活富裕,享受福乐,不信受佛法,是故韦驮尊天菩萨就没有护持此洲。
5 大雄宝殿是寺中最雄伟壮观的建筑,重檐庑殿式,黄瓦绿檐,门额上挂有乾隆皇帝手书 “ 福海珠轮 ” 横匾。大殿顶上大脊的两端,安放着一对巨大的琉璃鸱吻,高2.9米,仅比故宫太和殿上的正吻小0.5米,鸱吻的两侧,各系有一条金光闪闪的锁链,叫 “ 镀金剑光吻带 ” ,是康熙皇帝御赐之物,也是潭柘寺特有的宝藏。
大雄宝殿上面悬挂竖匾题:大雄宝殿。下面横匾题:福海珠轮。福海:比喻极乐世界功德、福报的广大; 珠轮:比喻潭柘寺是大宝轮船。 潭柘寺是度人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宝轮船。

大殿楹联:
鹫岭云开,空界自呈清净色;
龙堂月皎,圆光常现妙明心。
6 大雄宝殿的东配殿——伽蓝殿
伽蓝殿殿柱楹联:
梵刹宫中永作伽蓝之主翁;
宝方界内常为护法之神灵。
大雄宝殿的西配殿——祖师殿。
祖师殿殿柱楹联:
法传东土须知无相即真如;
教至西天妙不在言成正觉。
祖师殿内奉禅宗祖师达摩祖师。
在大雄宝殿东面,位于伽蓝殿北面的殿就是——妙吉祥。殿柱楹联:
真解脱一尘不染;
妙吉祥万法皆空。
在大雄宝殿西面,位于祖师殿北面的殿就是——金如意。殿柱楹联:
寂照真茹方得大自在;
静悟妙法才能真如意。
大雄宝殿背后的大门上悬挂横匾:龙天衡寿。
位于大雄宝殿后面东面的——帝王树殿。殿柱楹联:
古刹千秋弘扬正法;
帝树万代阴佑众生。
8 位于毗卢阁下西面的婆娑树。 清 · 孙雄《咏潭柘寺辽树诗》 :
潭柘寺前帝王树,至今车盖尚童童。
千年王气消沉尽,香火空繁三月中。
毗卢阁是潭柘寺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为硬山顶双层楼阁式建筑。阁内供奉五方佛,泥质漆金,中间为毗卢遮那佛,又称 “ 理智不二法身佛 ” ,密宗称为 “ 大日如来 ” ,简称毗卢佛,另外四身分别为表示觉性的东方阿閦佛,表示福德的南方宝生佛,表示智慧的西方阿弥陀佛,表示事业的北方不空成就佛。
毗卢阁下,西面的禅堂。楹联:
一花一叶一世界;
一香一囊一菩提。
毗卢阁下层门额上挂有乾隆皇帝手书 “ 圆灵宗镜 ” 匾额。殿内楹柱上有清代大书法家励宗万的手书楹联:
寺枕龙潭七祖分支传妙法;
山连鹫岭九峰环翠拥诸天。
毗卢阁下层供奉着五尊佛像:正中是 “ 法身佛 ” ,全名是 “ 摩诃毗卢遮那 ” ;法身佛东侧的第一尊佛为 “ 南生佛 ” ,表示福德;第二尊为 “ 东方阿阇佛 ” ,表示 “ 觉性 ” ;法身佛西侧的第一尊佛为 “ 西方阿弥陀佛 ” ,表示 “ 智慧 ” ;第二尊佛是 “ 北方不空成就佛 ” ,表示 “ 事业 ” 。
毗卢阁二层有楹联三幅,
中间柱上的楹联:清净心源界;圆明性海藏。
西面柱上的楹联:经中悟圣意;性上见如来。
东面柱上的楹联:资般若之光;植菩提之种。
9 圆通宝殿,圆通是对观音的尊称,意为 “ 思维敏捷,无障碍 ” 。
圆通宝殿殿柱楹联:
过去是正法明如来,具足无边功德;
现在为观世音菩萨,常示卅二应身。
圆通宝殿的东面有一座白塔,名曰 “ 金刚延寿塔 ” 。金刚延寿塔为明代越靖王朱瞻庸为母所建,塔刹有十三道环带,喻十三重天。
地藏殿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也是四大菩萨之一。佛经中说他受释迦牟尼的嘱托,在释迦圆寂入灭之后而弥勒佛尚未降生之前,教化六道(天、人、阿修罗、饿鬼、地狱、畜生)轮回中的众生,拯救一切苦难。 殿柱楹联:
地藏王无缘不见众过;
阎罗王铁面不恕恶人。
文殊殿原是明代万历年间潭柘寺住持达观大师的住所,名叫 “ 一音堂 ” , 清康熙四十四年改建为文殊殿。文殊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
10 观音殿是全寺中所处地势最高的一座建筑,门额上高悬着乾隆皇帝所题 “ 莲界慈航 ” 的匾额。殿内正中供奉着观音菩萨像。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即能观察世上一切声音的意思。唐代时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简称为 “ 观音 ” 。 站观音殿前,纵目远眺,寺庙及远山尽收眼底。
普贤殿原为祖师堂,是寺内最早的方丈堂,是明代以前历代住持居住的地方。唐代的华严祖师、五代后唐时期的从实禅师均圆寂于此。现殿内改为供奉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梵音汉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意思是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诸佛刹土。普贤菩萨象征着理德、行德,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此外,毗卢遮那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被尊称为 “ 华严三圣 ” 。 潭柘寺最上面由东向西分别是:地藏殿、文殊殿、观音殿、普贤殿、龙王殿。
龙王殿西面有一小门,出门后,沿着石阶下来,旁边有块石头——双体观音石。拾阶而下,看到峡谷中的圣水池,以及圣水池中的圣水观音。沿着山路上山,不一会,就看到西观音洞了。
进门后看到——山门殿。院内中间是——莲池。莲池后面的建筑是——龙泉茶社。楹联:
晨钟初起茶溢香;
暮鼓已毕味正浓。
11 观音洞位于院内西南角处。洞内供有一尊汉白玉观世音坐像,亭上悬挂横匾:慈灵默佑。有碑两块,一块为:岫云寺莲池记,一块为:莲池圣会进香人名。
观音殿正对面有个台阶,沿着台阶开始下山。沿着这条路往东行走,就到达位于毗卢阁西侧的药师殿。
药师殿楹联:
国土映琉璃,延寿消灾随感应;
法界严净慧,因心果觉契当机。
12 从毗卢阁下来后沿着西边往南行走,右手边有个院子,进入院子后就看到楞严坛。楞严坛大门上悬挂横匾:寂照真如。乾隆帝手书。楹联:
登自在天,金口圆音宣落落;
入三摩地,玉豪光相昱如如。
其它三面的门额上的匾额是当时的两位亲王所题,果亲王弘瞻题两块,一块是:金姿宝像,一块是:慈云普覆;另一块为显亲王衍璜所题:月镜常圆。
13 戒坛殿是明英宗下御旨修建并赐名为 “ 广善戒坛 ” ,为潭柘寺重地。戒坛是潭柘寺僧人受戒之处,佛教徒通过一定的仪式受师傅的佛教戒条叫受戒。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受戒仪式各不相同。
位于戒坛殿东侧的——三财神殿。武财神赵公明、正武财神关公、文财神比干。
三世佛殿位于戒坛殿西侧的——三世佛殿。右座西方教主阿弥陀佛、中位释迦牟尼佛祖、左位东方教主药师佛。
14 旃檀殿,旃(zhān古代一种赤色曲柄的旗)檀殿位于楞严坛的南面,旃檀殿大门正对楞严坛。楹联: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潭柘寺三重奏8
二乔玉兰 百事如意 双凤舞塔
1 潭柘寺大雄宝殿后,帝王树和配王树之前,有巨型娑罗树两棵。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是在两棵娑罗树之间圆寂的,故佛教界视娑罗树为两大圣树之一。庭院内的这两棵娑罗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2 毗卢阁前右侧还有两颗古玉兰,被称为二乔玉兰,每逢4、5月份开花时分外动人,这也是秋天看不到的,不过枝头却有毛茸茸的牙尖,明年春天它们会竞相开放。潭柘寺这株紫玉兰植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紫玉兰,堪称潭柘寺一绝。此种玉兰有两种色彩,紫中带白,白中透出一点点紫红,格外娇艳。因三国时期的大乔、小乔皆有倾国之色。故世人用 “ 二乔 ” 形容此花的娇艳出众。
3 在 “ 二乔玉兰 ” 的西侧,有一棵柏树和一棵柿子树相伴并生,合长在一起的古树,据说树龄已达百年。人们借谐音将其称为 “ 百事(柏柿)如意 ” 。 到了秋天,柿子红得都像要从树上坠下来一样。 古老的屋檐,散发出浓浓的秋意。
4 潭柘寺金刚延寿塔旁有一奇观叫双凤舞塔松 。它位于金刚延寿塔的南侧 , 其姿十分独特,两株形态奇异的古松如两只翠凤在塔前旋舞 ,此景被称为双凤舞塔松。两棵极象凤凰展翅的松树 , 围着白塔旋舞 , 婀娜多姿 , 惟妙惟肖。
双凤舞塔松为两棵形态奇异的古松。西侧的一棵略向东倾斜,在树的尖顶上,有一小树折曲成为三角形,宛如凤头,凤头上高耸着一蓬松针,好像凤凰头上高挑的翎毛;树身上,两根大侧枝横生并微翘,好像凤凰张开的翅膀。东侧的一棵树身略向西倾斜,树身修长,干体扭曲,形态婀娜。这两株古松好像两只翠凤在白塔前旋舞,因而人称之为 “ 双凤舞塔松 ” 。

5 回到家中,慢慢欣赏拍摄的二乔玉兰、柏柿如意、双凤舞塔照片,认真阅读殿柱上面那一幅幅楹联,去感悟、去学习、去了解你所不知道的一些知识、历史细节,这种快乐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乐此不疲、乐在其中。另外,说是行记,其实相当于旅游攻略,使读到此文的朋友能够对潭柘寺古树名木景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方便在游览的时候少走弯路,仅此而已。

潭柘寺三重奏10
南龙头 曲水流觞 北虎头
1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夏历的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fúxì)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这种传统历史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 ' 羽觞随流波 ' 。
2 潭柘寺行宫院的中间就是著名的流杯亭,房子里有乾隆塑像,左右为康熙时栽种的竹子。 这座流杯亭名叫 “ 猗玕亭 ” ,“ 猗 ” 指带水的美妙玉石,而这也正是流杯亭的美妙之处。流杯亭建筑在原无逸殿的遗址上,为方形四角攒尖顶的木结构建筑,上覆绿色琉璃瓦。亭高2丈,长、宽各丈余,油漆彩绘,流杯亭内用汉白玉石铺地,石面上刻有一条弯曲盘旋的蟠龙形水道石槽,宽、深各10厘米,其所构成的图案十分奇特。 据说皇帝会站在北边面对南边,而大臣则相反。这个图案从北看是虎脸,而从南看北形状是龙脸。
3 水从亭外东北侧的一个汉白玉雕的龙头口中流出,沿引水石槽从东侧入亭,几经旋转之后,从西侧流出。乾隆皇帝在游寺期间,经常与王公大臣们围坐在亭边,将一只带有双耳的竹制酒杯盛上酒,放在流水的入口处,让酒杯任其随水漂流,漂浮旋转。如果酒杯在谁的面前倾倒或者停住,就要对谁罚酒一杯或赋诗一首。这就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曲水流觞习俗。
乾隆皇帝曾特意为流杯亭题诗一首,名为《猗玕亭》:
扫径猗猗有绿筠,频伽鸟语说经频。
引流何必浮觞效,岂是兰亭修契人。
4 不过这种美景在百年以前,一般的游人是享受不到的,因为这里是皇帝的行宫,无人敢越雷池。辛亥革命以后,流杯亭才准许游人赏玩,得到曲水流觞的乐趣。民国时期的著名旅行家田树藩有诗赞曰:
猗玕亭畔景殊出,修竹风清送晚秋。
隔院钟声传耳底,石间泉水入亭留。
猗玕亭被称为潭柘寺十景之六," 御亭流杯 " 。如今的流杯亭是最吸引游人的地方之一。
5 流杯亭是中国的特有建筑,是根据我国古代三月三 “ 曲水流觞 ” 的习俗而建造的。西周初年,周公建洛邑,建成之后,在洛水上泛起带羽翼不下沉的酒杯,以示庆祝,这是流杯习俗的起源。三国时期北魏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睿在洛阳的天渊池南侧,在石头上雕凿出盘曲的水道,引水流觞酒杯,欢宴作乐,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流杯亭。在北宋时期官家匠作监李诚所著的《营造法式》一书中记载了流杯亭的图样,证明当时这种建筑样式已经相当普遍了,并且在当时已经传入了朝鲜,后又传到了日本。
6 “ 曲水流觞 ” 有两大作用,一是欢庆和娱乐,二是祈福免灾。流杯亭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亭外布置流觞曲水,讲求自然天成之美;另一类是在亭内的石座上凿成水渠,这是明清时期流杯亭的基本形式。中国最有名的流杯亭是浙江绍兴的兰亭,东晋时期王羲之与友四十余人在兰亭 “ 曲水流觞 ” ,各作诗文,并结成集,由王羲之作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也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得力之作,成为后人摹临的名帖。到水边嬉游,以消不祥称为 “ 修契 ” ,此后兰亭和修契就成为了流杯亭的代名词。

7 北京的流杯亭共有六处七座,即故宫乾隆花园的契赏亭、中南海的流水音亭、圆明圆的坐石临流亭和寄情咸畅亭、恭王府花园的沁秋亭、北安河七王坟退潜别墅的流杯亭,再有就是潭柘寺的这座猗玕亭。这七座流杯亭中有四座建在皇家园林和皇家内院之中,两座建在亲王府邸,而这两位亲王也非普通亲王可比,恭亲王奕訢,他是光绪帝的亲父,宣统皇帝的祖父。即使用权是潭柘寺的流杯亭也是建在皇帝的行宫院之中的,以此看来,流杯亭这种独特的建筑在当时皇家所独有的,此外任何人都是不准建造的。在北京众多的寺庙中,潭柘寺独享此荣,可见其他地位之高。
8 北京的流杯亭现仅存四座,即中南海的流水音亭、故宫的契赏亭、恭王府的沁秋亭和潭柘寺的猗玕亭。行宫院是皇帝住的地方,普通人是不准进入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之后,这里才成为寺中一处供游人参观的地方,今日人们依然可以在这里享受到 “ 曲水流觞 ” 的乐趣,也可以以此来祈福免灾,去不祥,求好运。故宫和恭王府的流杯亭现今只供参观,中南海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所地,因而潭柘寺的流杯亭是北京地区唯一的一处开办了 “ 曲水流觞 ” 娱乐项目的地方,也只有在潭柘寺,游人才能享受到 “ 南龙头 ” 、“ 北虎头 ” 、 “ 曲水流觞 ” 的乐趣。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