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平〔北京〕
1 在国子监彝伦堂前灵台西侧, “ 博士厅 ” 门前,有一株由上覆黄色琉璃瓦的矮墙围绕的双干古槐,史称彝伦堂古槐,是京城最知名的古树之一。相传古槐为曾两任国子监祭酒的许衡(1)亲手所植。清乾隆十六年,时逢乾隆母亲慈宁太后六十寿辰,本已枯死的古槐忽发嫩枝新绿,枯而复荣,又称 “ 复苏槐 ” 。一传十,十传百,众人皆认为是吉祥之兆,又恰遇大学士蒋溥(2)奉命 “ 释奠 ” 孔庙,当即绘图赋诗恭呈圣上。乾隆得知后非常高兴,并提笔咏诗赞其瑞,朝中大臣也纷纷赋诗作画颂扬。时任管理国子监的大臣观保(3)等也不甘落后,上疏请刻 “ 御制古槐诗 ” 碑,立于西讲堂正中以垂永久。而今,这株古槐依然枝繁叶茂,是国子监700多年的活见证。
2 在辟雍殿西北侧,紧靠圆池石栏,还斜立着一株巨大的古槐,人称 “ 罗锅槐 ” 。据史书记载,修建辟雍时,将彝伦堂以南几十株槐、柏树移种二门外和雍和宫内。相传罗锅槐因为树龄已长,树干粗大,被列入砍伐之例,因刘墉爱惜古槐,力排众议,才得以保留。但不久,辟雍竣工 , 乾隆皇帝率文武百官前来视察 , 走到这棵树旁灵机一动,笑问群臣 : “ 诸爱卿 , 此槐象谁?” 大家心领神会 , 笑而不答。因刘墉天生背驼 , 为人机敏耿直,滑稽幽默,背地里人称 “ 刘罗锅 ” 。皇帝心说,你刘墉说出话来,常使我难堪,那 “ 坏点子 ” 都藏在罗锅里,罗锅槐,罗锅坏,音同意亦同。我把你的罗锅砍了,看你 “ 坏招 ” 从那出。于是指着槐树说 : “ 罗锅失雅,砍去修直。” 如今,在古槐粗干的阴面罗锅处,砍削的痕迹还清晰可辨。
3 往昔,孔子庙国子监,蕴含着丰富的儒学文化内涵,文人荟萃,帝王光临,祭孔、视学。如今,古树复苏槐和罗锅槐,还有这两组宏伟圣地,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新纪元。
(1) 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2日)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宋末元初理学家、教育家。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年),任命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并亲自挑选蒙古子弟交于许衡教育。
(2) 蒋溥(1708—1761年),大学士蒋廷锡长子,江苏常熟人,画家,善画花卉,深得家传。雍正八年二甲第一名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性情宽厚而警敏,任职后,精心奉职,勤于政事,是乾隆时期的重臣,亦是蒋派花鸟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乾隆二十六年(1761)四月,病逝于任上。乾隆皇帝亲临祭奠,加赠太子太保,谥曰文恪,入祀贤良祠。
(3)观保(1711年4月13日 -- 1777年1月13日),享年六十岁。以文章受知于帝,生平诗文甚多,仕至国子监祭酒,为清代著名诗人。

(2)北海唐槐 乾隆 国子监吉祥槐
1 在北京众多古槐中,最著名的一棵要数北海画舫斋古柯亭院内的 “ 唐槐 ” 了。它屹立在院西南角的假山上,犹如一个巨大的盆景。其树高15米,干周长达5.3米,为唐代种植,至今已一千三百多年,是北京城区树龄最大的古槐。古柯亭就是清乾隆皇帝下旨为此槐而建,乾隆还写有《御制古槐诗》。诗中云 :
庭宇老槐下,因之名古柯。
若寻嘉树传,当赋角弓歌。
2 有人说:古槐高贵典雅,槐树自古就为公卿大夫之树。
我国自周代起就在皇宫种植槐树,故槐树又有 “ 宫槐 ” 之称,在周礼中就有 “ 三公面三槐 (1) ” 的记载。受这种说法的影响,历代的国子监、贡院都植有槐树。北京国子监里更是古槐成片,其中在彝伦堂西侧,有一棵双干古槐,就是京城内驰名的 “ 吉祥槐 ” 。据说它是元代国子监第一任祭酒许衡所植,距今已七百多年。又相传它在明末已枯,但到清乾隆年间忽又萌发。乾隆曾作《御制太学古槐诗》,诗云:
皇宫嘉荫树,遗迹缅前贤。
初植至元岁,重荣辛未年。
奇同曲阜桧,灵纪易林乾。
徵瑞作人化,荷祥介寿筵。
高柯应芹藻,翠叶润觚编。
右相非夸绘,由来事可传。
此事在《日下旧闻考》中有记载:“ 国学古槐一株,元臣许衡所植,阅岁既久,枯而复荣。当辛未一枝,再茁之出,适慈宁六旬万寿之岁。槐市众生,传为瑞事。 所以此槐又称 “ 复苏槐 ” 。乾隆五十五年出版的《许文正公遗书 · 卷末前》也记载有,此事并收录了《古槐重荣图》
(1) 在古代,槐树被认为代表 “ 禄 ” ,槐乃木中之鬼,古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坐于其下,面对三槐者为三公,《周礼 · 秋官 · 朝士》上说:“ 面三槐,三公位焉 ” 。《古文观止》中有一篇东坡先生所著的《三槐堂铭》,讲的就是这个典故

国子监孔子庙7
吉祥槐 乾隆 罗锅槐
1 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高的学府。北京的国子监是元大德十年(1306年)修建的,其东边与孔庙毗邻,体现着古代 “ 左庙右学 ” 的规制。国子监可以说是北京最古老的学校。国子监里是古槐成片,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人们就把国槐视为 “ 公卿大夫之树 ” 。在国子监里广植槐树,预示着监生们、大学生可以考中高官之意。
在周代,国子监内外就广植槐树,所以在我国历代的国子监内外就沿周礼之制,广植槐树。从隋代起,我国又兴起科举制度,其科考的考场叫 “ 贡院 ” ,即给皇帝和国家贡献人才的地方。在贡院里也是广植槐树。如在明清时,北京的贡院内就有一棵著名的元代古槐,名叫 “ 文昌槐 ” ,相传此槐是文昌射斗的地方。因在我国的民间传说中,文昌帝是专管考试的神仙,在我国古代,考生们都要拜文昌帝。因此,当年贡院的这棵 “ 文昌槐 ” 也成了考生们膜拜之神。
关于国子监的古槐,据史料载,在元明时,北京的国子监内有国槐古柏二百余株,以古槐为多。随着年代的推移,现存古槐古柏仅四十余株。国子监里的古槐大多种植于元代,距今已七百多年。在这些古槐中,最著名的两棵与乾隆皇帝有关,是位于彝伦堂前西侧的 “ 吉祥槐 ” 和辟雍殿西侧的 “ 罗锅槐 ” 。
2 “ 吉祥槐 ” ,也叫复苏槐,高约15米,是由两棵主干组成,其周长分别为2.8米、2.6米。似一对孪生兄弟并肩而立,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风采。此槐种植于元代,据说是元代国子监第一任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许衡所植。
人们为什么叫它为 “ 吉祥槐呢 ” ? 相传在明末此槐已死,但到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初夏,枝干上忽又萌发新芽,枯而复荣。国子监的师生们发现后,纷纷传颂,当时正值乾隆生母慈宁太后六十寿辰,人们认为是吉祥的征兆,所以得名 “ 吉祥槐 ” 。文武百官纷纷题诗作画,以示庆贺。这年正赶上大学士蒋溥(大学士、宫廷画家蒋廷锡长子)奉旨到孔庙祭先师,他得知此事后,竟夜宿国子监,发挥其树画的特长,绘制一幅古槐图,得到乾隆的嘉奖。据《日下旧闻考》载 “ 国学古槐一株,元臣许衡所植,阅岁既久,枯而复荣。当辛末一枝再茁之出,时慈宁六旬万寿之岁,槐市众生,传为瑞事 ” 。乾隆皇帝也作《御制国学古槐诗》,诗云:
黄宫嘉荫树,遗迹缅前贤。
初植至元岁,重荣辛末年。
奇同曲阜桧,灵纪易林乾。
徵瑞作人化,符祥介寿筵。
乔柯应芹藻,翠叶润觚编。
右相非夸绘,由来事可传。
乾隆的古槐诗和蒋溥的古槐图及众大臣的诗文还刻在碑上,立在树旁。朝廷还下旨把古槐用琉璃围墙保护起来。据说古槐诗画碑保存完好,在1956年该碑与《十三经石刻》一起移到孔庙西侧。

3 在上述《日下旧闻考》中有 “ 槐市 ” 一词,这是什么意思呢?在周代的太学旁,有一大片槐树林。当时的士人和太学生为了互通有无,每逢初一、十五,就在槐树林里,各自拿出家乡的土特产或书籍等互通有无。因都是文人进行交易,故出现和气礼让的景象,人们称为 “ 槐市 ” ,以后槐市也就泛指国子监。文句中的 “ 槐市众生 ” 也就是国子监的学生。
4 在国子监的 “ 辟雍 ” 殿西侧的圆水池旁,高矗一棵古槐,它的主干呈罗锅状,上部向南倾斜,而且在干北侧的罗锅部位还有很像被用利器砍过的痕迹,其实是原有一大枝断掉的原故。人们叫此槐为 “ 罗锅槐 ” 。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
罗锅槐形似刘墉之背,而巧合的是,在辟雍殿的西侧,屹立着一棵高大的古槐,而此槐的主干向南倾斜,呈罗锅状。相传刘墉背是罗锅,辟雍是他主持修建的,辟雍殿旁又有一罗锅形的槐树。而且,罗锅形的古槐和辟雍殿搭配得相映成趣,古槐的绿冠浓荫和红窗金瓦的辟雍殿相映相辉,更显得古香古色。
在辟雍殿竣工后,刘墉陪着乾隆和众官员视察。乾隆看见了这棵罗锅形的古槐,立刻计上心来。因刘墉经常给乾隆出难题,这回乾隆也有了机会。乾隆就问:“ 众位爱卿,此古槐像谁?” 因有刘墉在场,众官笑而不答。乾隆又说:“ 此槐罗锅,有失大雅 ” ,于是下旨,砍掉古槐。刘墉忙说:“ 万岁!以后老槐附首聆听万岁讲学,乃是大大忠臣。” 刘墉的回答让乾隆无话可说。乾隆听了,只好说:“ 罗锅失雅,砍去修直 ” 。此后,这棵古槐被称为 “ 罗锅槐 ” 。
5 国子监街的行道树,七百多年来,交替种植,一直是以槐树作为行道树,是有着文化内涵的。绿冠如荫的槐树把古老的国子监街打扮得古香古色,是京城的一道亮丽风景。乾隆与吉祥槐、罗锅槐的故事也增添了国子监的文化色彩。

国子监孔子庙8
外圆内方 辟雍 天圆地方
1 孔庙和国子监紧挨着地坛和雍和宫,进门就能看到孔子的雕像,而后便是孔庙的中心院落,红墙黄瓦的大成殿是最高建筑规制,气势也颇为宏伟。北京孔庙也是全国第二大孔庙,仅次于孔子故乡山东曲阜的那座。
2 国子监,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堪比现在的清华北大!
先说国子监街,漫步于国子监街,既有老城的古朴庄重也有胡同的静宁安逸,还有老北京的生活趣味,甚至也有现代的国际文化交流和青年人的小资文艺范儿。
国子监街有着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并保存了较好的旧北京街巷的风格。是全市唯一,一条以街命名的市级文物保护街道。也是北京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条牌楼街。如果您想逛逛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胡同,那国子监街是必来的!
再说国子监博物馆,国子监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为皇帝讲学而建的 “ 辟雍 ” ,是唯一,一座专供皇帝讲学使用的宫殿。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在辟雍建成后的第二年早春,就到国子监辟雍大殿举行了首次 “ 临雍讲学 ” 典礼,声势浩大,盛况空前。听讲的学生、官员达到5000人。
3 走过太学门,就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位于集贤门内,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建。
琉璃牌坊通体精致、大气、华美,也是北京唯一,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而专门为教育设立的牌坊,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牌坊横额正面由清乾隆御书 “ 圜桥教泽 ” ,背面为 “ 学海节观 ” ,意思因为听讲学者众多,要靠水道将学生分隔开。
琉璃牌坊下有座龙头鱼身的石雕,相传这是古代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头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就站在此处迎榜。成语,独占鳌头由此而来。所以每年6月高考前,很多家长都会带孩子来摸一摸鳌头,讨个好彩头。
独占鳌头古称中状元。据说唐宋时皇宫石阶正中刻有大鳌,只有考中状元的人在朝见皇帝时才可以踏在鳌的头上。后来也比喻占首位或获得第一名。鳌(áo),传说中海里的大鳖。
4 辟雍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是天子的学堂。 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古代 “ 学堂 ” 。辟雍古制曰 “ 天子之学 ” 。 辟雍原本为我国周代时的太学,周天子所设大学,是周天子讲学的地方。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
北京国子监的辟雍修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第二年完工。辟雍是由当时的大学士兼国子监事务刘墉主持修建。当时没有辟雍的图纸,周代时的辟雍是什么样子不清楚。刘墉召集设计人员和工匠们研究分析。
当时辟雍又有 “ 璧雍 ” 的叫法,还有 “ 辟雍泮水 ” 一说。因此,刘墉从 “ 璧 ” 的外圆内方的形状着手考虑,主持设计出正中为正方形的宫殿,四周为圆形环绕的水池。这样形成了 “ 辟雍泮水 ” 的图样。乾隆对这个设计很是满意,因是为他讲学而修建,为朝廷重点工程,所以乾隆下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辟雍殿的木料都是从南方的四川、云贵产的珍贵木材楠木、樟木等,通过大运河水运到京城。其汉白玉石料产自北京房山的大石窝。辟雍殿很快在第二年完工。在清代时,每朝的皇帝继位都要到国子监来讲学一次,称做 “ 临雍 ” 。在辟雍殿末建成之前,是在彝伦堂讲学。

5 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几位皇帝都在彝伦堂讲过学。新建成的辟雍殿为正方形,每边长为5.3丈,每边为面阔七间,均为大红色木质门窗。殿顶为金字塔形,金色琉璃瓦盖顶,顶尖为一大圆金球。可与故宫中和殿媲美,大殿四周为圆形水池,水池外圆内方,形如璧。璧池内外边镶有汉白玉石栏,雕刻精美。池水四壁有喷水龙头。璧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在外院的东西各挖一眼又深又大的水井,井上盖有亭子,称为 “ 井亭 ” 。从水井挖有暗沟,分别通往里院的东、西三堂后引入的。设计十分巧妙。璧池四面有石桥和辟雍殿相通。“ 辟雍泮水 ” 建筑华美,造型别致,可以说是我国古建的奇葩。
6 在太学门里有御碑亭,内立 “ 恭勒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圆水工成碑记 ” 碑。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二月初四日,乾隆亲临辟雍讲学。前来圆桥听讲的除亲王、贝勒、贝子,满汉蒙大臣外,还有来京的进士、举人、生员等。据说当时还有俄罗斯、日本、朝鲜等国的留学生。当时国子监内已有俄罗斯馆、琉球馆、交趾馆等,是外国留学生学习的地方。
国子监辟雍是座四四方方建筑,通高34米,除石基外,全部为传统的木质结构。大殿为重檐,四角攒尖,上覆黄色琉璃瓦。大殿正面屋檐之下,高挂着乾隆皇帝御笔 “ 辟雍 ” 九龙斗匾。辟雍四面开门,圆形水池上东南西北各建一座石桥通达四门,连接内外,构成了辟雍的独特建筑风格。
7 辟雍内,正面是皇帝宝座和屏风等,正北上方悬挂乾隆御笔 “ 雅涵於乐 ” 匾额,南边悬挂道光御笔 “ 涵泳圣涯 ” 匾额,东边为咸丰御笔 “ 万流仰镜 ” 匾额。
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意思是:天子的大学叫辟雍,诸侯的大学叫泮宫。 辟雍和泮宫都是指中国古代官方的大学,叫法不同而已。
8 孔庙西侧国子监的辟雍,——这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颇有气势,建在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石台上,取的是 “ 外圆内方 ” 和 “ 天圆地方 ” 之意,用石桥与外界相连。

国子监孔子庙9
国子监 前世今生 孔子庙
1 与雍和宫一街之隔的,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 国家二级博物馆 ) 始建于元代,合于 “ 左庙右学 ” 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古时候 “ 左庙右学 ” 的排列不是根据现代地图 “ 左西右东 ” 的属性,而是从紫禁城内廷的角度来测定的方位。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坐北朝南、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复杂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2 有意思的是虽然孔庙建于1302年、国子监建于1287年,比故宫还早一百多年。但是自从1271年蒙元政权建立,习惯游牧的蒙古人并没有延续中原汉人的科举传统,等到恢复科举已经是元朝中期的1313年了。显然孔庙与国子监的建造要远早于科举的恢复,个人觉得原因在于,草原帝国因为缺乏自身民族的文化背景,在突然崛起后应该是有点懵逼的。蒙古人几乎接受了所有征服地区的宗教与传统,也就包括了儒学和科举。没有立即恢复,主要是因为元初汉人的地位极低,而且游牧民族应该觉得舞文弄墨缺少应用价值吧。
蒙元之后的明清都很推儒家与科举制度,现在的孔庙与国子监也主要是这两个朝代所扩建留存下来的。
孔庙共有三进院落,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 孔子之谓集大成 ” ,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 其中大成殿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主体建筑都覆以古代最高规格的黄色琉璃瓦。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神位,祭孔时皇帝行礼的地方。大成殿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将大殿由,七间三进扩建为九间五进。金色重檐庑殿顶,通高33米,顶部正脊两端均装饰龙形鸱吻,殿内金砖铺地,整体规制,可与故宫太和殿媲美。大成殿前檐下的匾额为康熙御笔亲题的 “ 万世师表 ” 匾。 孔庙于198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别为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时代为元至清。
在孔庙大门外,东、西两侧二十米处,各设一座清代下马碑,碑身正背两面,分别用满、汉、蒙、回、藏等六种文字镌刻:“ 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 。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就是皇帝亲临,也要下辇步行,以表后人对孔子至圣先贤地位之尊崇。
同样坐北朝南的国子监,也是三进院落,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乾隆御书圆桥教泽、学海节观)、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这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和 “ 国家教委 ” ,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 国子监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别为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时代为清。
3 2021年五一假期期间,到处是人从众,而国子监孔庙反而是一清幽处,观历史、品书香,特别适合带孩子来这里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
现在国子监里有成贤国学馆,专供4-15岁孩童学习国学的课堂,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和古代礼仪规矩。每到节假日,国子监里经常为孩子们组织一些特色文化活动。

4 故宫五一时的门票更是在假期前几个星期就被预约一空。孔庙和国子监,这里的历史可比故宫历史更为悠久。绿树成荫的孔庙和国子监却分外安静,每天限流3000人,尤其是下午4点半停止入馆到傍晚6点闭馆这段时间,更是十分清静,再加上阳光明媚,清风徐徐,整个心也都平和了。
孔庙大成殿前古树众多,松柏葱茏,几乎每棵都有六七百年的历史。紫藤花开美不胜收。正是春末夏初的时节,紫藤花缠绕在古树之上,开满了枝头。紫色的如风铃般的花朵与数百年的古建相映成趣,成为这一时节的盛景。
5 北京是一座文化底蕴厚重的城市,走在北京的胡同里你会突然被一种莫名的情愫感染着,那就是老北京的味道。
京城有阅不尽的古香古韵,每一条胡同、每一座博物馆、每一座民宅,都雕刻着时代的痕迹。
6 孔庙和国子监一墙之隔,全部坐落在安定门内成贤街上,紧邻雍和宫。每次路过这里,两侧的红墙碧瓦和伫立的碑刻、牌楼,无不展示着这里曾经的大气厚重。
悠悠京城,天子脚下,每一处红墙绿瓦都彰显着皇家风范,一身正气豪气万千,即使是这么一处世外桃源的孔庙和国子监,也自顾自沾染了皇家的大气磅礴。除了书卷气息浓厚,更增添了一种独有的皇城魅力。
7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道路两侧绿树成荫,点点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照射进来,斑驳陆离,影影绰绰间又穿越回了学子门生行礼膜拜的朝代。
如果不是车辆的偶尔经过,这里无形中散发出来的诗书墨气会让人浑身一震,不自觉地停住脚步,驻足欣赏一番,可惜不合时宜的喇叭声,已经让这里不再冷清了,如今国子监、孔子庙沾染了更多百姓的市井之气。

国子监孔子庙10
十三经碑 蒋衡 乾隆石经
1 十三经刻石碑馆,位于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中,亦称 “ 乾隆石经 ” 。石经馆展厅是恒温、恒湿的,明亮的展厅内,几乎每一块石碑都对应一盏射灯。
十三经是儒家的13部经典著作,全部共63万字。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经碑刻是历史儒家经典刻碑中最完整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书。
2 经书由蒋衡花费十二年的时间书写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珅为主刘墉为副安排考订蒋衡所书的经书并动工刻石。这部十三经刻石成于乾隆年间,故又被称为 “ 乾隆石经 ” 。
十三经刻石碑共190座,原置放于国子监东西六堂,石碑上所刻的十三经共63万余字。
3 十三经刻石为师生学习研讨之用,后因国子监翻修改陈于国子监与孔庙之间的夹道内。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叫 “ 监生 ” ,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逞逻、交趾、俄罗斯等;三是 “ 捐监 ” ,挂名监生,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 “ 监照 ” ,算是监生。

4 《周易》,十三经之首,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最初为占卜之书,后世对其不断的阐述说明,逐渐演变成一部无所不包的哲理性典籍。
《尚书》是中国历史典籍中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关于夏商周三代。 《诗经》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105篇,多为贵族文人所作的正乐;颂,40篇,是王侯祭祀宗庙时用的午乐。
《周礼》记载的是官制体系。《仪礼》以 “ 士 ” 的日常礼仪为主,反映了古代贵族生活中吉礼、凶礼、宾礼、嘉礼四个方面的各种礼仪规范。《礼记》是对《仪礼》的补充。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编年史的初祖,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3年中,周朝和各诸侯之间的大事。《春秋-公羊传》不讲历史,而是对《春秋》所记史实进行褒贬评论。《春秋-榖梁传》也是一部对《春秋》所述史实进行评价的著作。
《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孟子》主张的核心是 “ 仁政 ” 。 《孝经》儒家伦理思想。 《尔雅》对古代文献中的词语做出解释。
5 石经馆进门北面醒目的位置还存放着四方康熙御题的大学卧碑,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御制。 嵩高峻极是为嵩山中岳庙题写;灵渎安澜是为开封桐柏淮渎庙题写;功存河洛是为开封禹王庙题写;昌明仁义则是为开封孟子游梁祠所题。
6 蒋湘帆(公元1672~1742年),名衡,原名振生,字湘帆。祖皆精书法,他自幼临摹,尤工行楷,成年浪迹江湖,临摹碑帖300多种,刻成《拙存堂临古帖》28卷,在西安观碑林时,发现唐代《开成石经》出于众手,书杂又失校核,下定决心重写《十三经》。
蒋衡于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开始书写,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完成,共花费十二年时间,完成62万余字。在书写完成 “ 十三经 ” 后的第二年,由江南河道总督高斌将 “ 十三经 ” 装裱后进呈朝廷,藏于懋勤殿,为此乾隆皇帝赐蒋衡国子监学正一职。
蒋衡手书的 “ 十三经 ” 在懋勤殿沉睡五十余年后,蒋衡已故去多年,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为勘正经典,统一教材,乾隆帝钦命和珅为总裁,刘墉等为副总裁,“ 刊之石版,列于太学,用垂永久 ” 。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完成,“ 十三经刻石 ” 计189块,加上末一碑 “ 圣谕及进石刻告成表文 ” 共190块。
蒋湘帆一生还著有《读易私记》、《拙存堂诗文集》、《易卦私笺》等。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