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子监孔子庙1至5 身高 学历高 寿高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全国有150家学校,研究儒家思想。无数家长每逢重大考试,都要来孔庙祈愿,期望孩子可以考个好成绩。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作为古代帝王,更是如此。每逢祭孔大典,必三拜九叩之礼。全世界唯有孔子一人享有这样的礼遇。换句话说,祭孔相当于祭天。
2 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孔庙,无论去哪个,都会有不同之处,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 行礼的手势 ”。形成一个汉字 “ 人 ” ,人字虽好写,一撇一捺,但是做人难。寓意无论做任何事,一定要先把人做好,老师就再教我们做任何事之前,首先要做的便是:先把人做好, “ 做到孝善慈宽仁 ” 。
男生左手贴前,女生右手贴前(男左女右),两个大拇指持平,靠紧各自的食指,不能露出。两手相互紧贴,到与胸同高位置,掌面向前,掌心向自己。一般日子里,弯腰行礼,祭祀大典时,三拜九叩。
孔庙行礼是四次,拜寺庙是三拜,天地间只有孔子一人享受四拜高一礼。前三拜为敬,后一拜为谢。称为:感恩谢师。
3 北京孔庙等级最高,大成门为皇帝敕建的,与午门相同,门钉横竖都是9个,九九八十一,在古代,九为大、九为尊。这道门平常是不能打开的,只有九月二十八日的祭孔大典,才能开。
大成门前后各有3条路:文官走东边,武官走西边,中间皇帝。老百姓一般都从文官道走,毕竟从古至今,“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文官的地位几乎都是大于武官的!
4 来到孔庙自然是拜师,它和我们去拜佛不同,无需双手合十,也不需点香。因孔子老师主张的是:人人平等。
孔庙内没有明火, 每座寺庙里都会有香,但是这座文庙,从700多年起,一直到现在就没有明火,因为皇帝认为,再粗、再长的香,只要点燃就会熄灭,但是香代表子孙延绵,皇帝是希望子孙兴旺的,他认为,明火香断掉不好,故没有明火。同时,你可以抬头看到九块牌匾,这些都是清代皇帝,从康熙到宣统,每位皇帝拜老师,都要在此许愿,总结为四个大字,并盖上自己的玉玺大印。这就留名祈愿,给老师上的是永久不会熄灭的无烟香。

5 孔子是 “ 三高 ” 人士
第一高:身高。孔子原山东曲阜人,我们常说:“ 山东大汉、山东大汉 ” ,孔子身高历史记载:九尺六寸,折合成今天就是:1米92,可谓是标准的山东大汉了!
第二高:学历高。不用多说,不仅在中国,全世界都是 “ 孔子迷 ” ,没有孔子就没有几千年传承来的文化。没有老师,就没有如今桃李满天的学子和栋梁。
第三高:寿高。民间有句古话:“ 73,84一个坎 ” ,两位圣人,孟子是84岁,孔子是73岁,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年龄不是很大,但是在2000多年前,那个春秋战乱年代,人能活到那个岁数很不容易,相当于现在的120-130岁,因为当时一般人也就40岁左右,你说算不算高寿?老百姓有句俗话:人生七十古来稀,过了古来稀之年的孔子来说,寿命很高。

国子监孔子庙2
万世师表 生民未有 与天地参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古代第一孔庙,不在山东曲阜,而在首都北京,现为著名旅游胜地。
现存的古代地位最崇高的孔庙在哪里?很多人可能也会说在山东曲阜,其实也是北京孔子庙。
2 北京孔庙位于国子监街,和国子监在同一个景区内,相比起天坛公园、故宫、雍和宫等景区,到这里游玩的游客并不是很多,幽静的环境保留了孔庙 “ 身在尘世中,独立浮云外 ” 的特点。
北京孔庙也叫先师庙,是元、明、清三朝祭祀儒家先师孔子的场所,建筑群大气典雅,形制上和全国各地的孔庙相似,但风格上多了几分皇族贵气。
北京孔庙始建于元大都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建筑为坐北朝南格局,面积大约2.2万平方米,由一条中轴线串起先师门、大成殿、崇圣祠等经典建筑,主体部分都是黄色琉璃瓦屋顶。
孔庙内遍植四季常青的松柏,中轴线上有一条长长的步道,过去是皇帝走的。
3 北京孔庙建成于1306年,是元朝汉蒙文化大融合的实体见证,当时有 “ 左庙右学 ” 的传统礼制,孔庙建筑群建成后不久就在西侧建造了国子监,也称作 “ 太学 ” 。后来,朝廷开科取士,在孔庙内立进士题名碑,如今还可以看到不同朝代的石碑,这在国内其他孔庙是看不到的,可见北京孔庙地位之崇高。
北京孔庙院内的《进士题名碑》始于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开科取士后,进士题名于碑上,借以显宗耀祖。而明代又将碑上元代的刻名磨去,刻上明代进士的姓名。故现存元代进士碑仅有三块,是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吴苑(1)掘地时发现的。明代自永乐十四面(1416年)丙申科始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止77块,77次殿试取士达到22440位之多。(明永乐十年以前的进士题名碑在南京国学)。
清代顺治丙戌科至光绪甲辰科止118块,元明清三朝共198块题名碑。记载着五万一千六百二十四名进士的姓名、籍贯以及他们的名次。
明清两代举行科考201科,其中不乏历史上的有名之士。如于谦之名在西侧后一排,东数第五座;袁崇焕之名在东侧东数第三碑;林则徐之名在西侧后二排西数第三碑。碑上题名之人,新中国成立后还健在的,只沈钧儒一人而已。其名在西侧前一排东数第一碑。
4 殿试是唐代到清代的科举考试之一,名单由内阁先行拟定,之后由皇帝选定,在会试中中选的人才有机会参加殿试,获得第一名的就是众所周知的状元郎。由于古代科举考试只允许男性参加,故所有中选者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孟丽君这类女性角色都只是传说而已。
孔庙和国子监虽然是不同的建筑群,不过却形成一个整体,直到明代永乐年间才统一名称为 " 国子监孔子庙 ” ,其中孔庙部分主要用来祭祀孔子,国子监部分相当于国家最高学府,以培育英才为主,有时候皇帝也会亲临讲学。
5 北京孔庙的院落共有三进,皇帝祭孔前的筹备事宜通常是在第一进进行的,第二进是主体建筑部分,第三进是崇圣殿、东西配殿等建筑。
北京孔庙殿宇内的题字和其他孔庙大同小异,都是 “ 道洽大同 (2) ” 之类的词语,里面的乐器大部分为清代遗物,一些牌匾是皇帝御笔亲题的,比如嘉庆题写过 “ 圣集大成 ” ,乾隆题过 “ 与天地参 ” ,雍正题写了 “ 生民未有 ” ,康熙题写了 “ 万世师表 ” 。

6 据统计,北京孔庙是中国最多皇帝亲笔题字的孔庙。曾经这里是北京城内最有文化气息的场所之一,明清两代的多位皇帝都亲自来到这里祭拜先师孔子,为中国尊师重教做出了典范。如今,相对于其他热门景区变得比较冷清的孔庙依然欢迎着全国各地的游客,这里从来都不会用哗众取宠的姿态去迎合游人,历经七百多年沧桑历史的它更像是一位智慧的老者,于无声处向来到这里的人传达着孔子 “ 斯文在兹 ” 的文化内涵。
注释(1) 吴苑,安徽歙县人。生于明思宗崇祯十一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年六十三岁。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超擢国子祭酒,振饬士风,成绩卓著,大学士王熙称为近今第一祭酒。
注释(2) 道洽大同——依《易经》解,“ 道 ” 为 “ 立天之道 ” ,“ 立地之道 ” ,“ 立人之道 ” ,泛指沧桑变迁的万物规律。“ 大同 ” 语出《礼记 · 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脩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与,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大同 ” 即秦汉时代儒家学者向往的太平盛世。“ 道洽大同 ” 意指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人间正道之学,遵崇儒家学说可成就大同世界,四个字体现孔子思想的精髓。

国子监孔子庙3
释奠礼 释菜礼 释褐礼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北京孔庙祭孔的文化蕴涵体现在释奠礼、释菜礼和释褐礼。
释奠礼,原为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属于 “ 三礼 ” 中的 “ 君师 ” 之礼。 释奠礼是孔庙祭礼中规格最高的一种。曲阜孔庙举行释奠礼,除有皇帝亲临或御遣钦差外,例由衍圣公主祭孔子、四配,属官分祭十二哲、先贤、先儒、启圣祠、崇圣祠、寝殿、家庙等。
2 北京安定门内有条国子监街,又名成贤街。这条街共有四座原汁原味的清代一间式彩绘木牌楼,是北京保留牌楼最多最完整的一条街。街道两旁槐树成行,浓荫蔽日,槐花飘香,北京孔庙就坐落在这条街的东端。北京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孔的重要场所,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始建,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自此,便开启了元明清三代皇帝及遣官在北京孔庙祭孔的序幕。
主建筑大成殿是祭拜孔子的主要场所,在殿堂,金色的幔帐簇拥着供奉孔子神位的木龛,龛内摆放着书有 “ 至圣先师孔子神位 ” 的木牌位。
3 祭孔有三种形式,一为释奠礼,二为释菜礼,三为释褐礼,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每年仲春仲秋上丁日的释奠礼。 即仲春(农历二月)上旬丁日和仲秋(农历八月)上旬丁日的上丁祭祀,简称 “ 丁祀 ” 或 “ 丁祭 ” 。
元代因少数民族统御,他们认识到孔孟之道对于其统治的辅助作用,非常重视祭孔礼制。有元一代,孔子地位更显尊崇,释奠礼仪规格更高。大德十一年,元武宗即位,颁诏加封孔子为 “ 大成至圣文宣王 ” ,以 “ 太牢 ” 之礼施以大祭,释奠礼相较于唐宋更加完善、繁复,臻于极盛。
明初,战乱甫定,百废待兴。明太祖下令制礼作乐,更定祭祀典仪,下旨除去岳镇海渎等神的前代所封名号,只以山水本名称其神,历代忠臣烈士也只保留当时初封名号,后世溢美之称皆革去;唯独称 “ 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为师天下,以济后世,非有功于一方一时可比,所以封爵宜仍其旧。 ”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先师孔子的敬重以及对儒家文化的推崇。
4 而说起明代的那位以藩王之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的嘉靖皇帝,大家一定很熟悉了,这位少年天子为了确立自己亲生父亲兴献王的名分和地位,一方面为其入祀太庙跟群臣 “ 死磕 ” ,另一方面还在祭孔礼仪上做文章。之前,孔子的父亲一直是作为孔子陪祀在孔庙享祀的,父亲陪祀儿子,这是有违伦常的,而这种状态和兴献王何等相似!嘉靖皇帝为孔子的父亲书梁纥在孔庙后院特别建了启圣祠,专门用来祭祀孔子的父亲,以示父子伦常之别。很明显,嘉靖皇帝大大提升孔子父亲地位的真实意图就是为了尊崇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
明嘉靖年间,龛内曾设有孔子塑像,由于当时全国各地皆设有文庙,达千余座,而工匠所制孔子像一人千面,因此,嘉靖皇帝将孔子像改为木牌位。
5 根据《钦定国子监志》上的记载,清代祭孔无论在释奠等级、释奠规模,还是在释奠次数上,都远远超逾前代。单就释奠次数来说,无论总数还是个人参与次数都位列第一,其中尤以乾隆帝十一次为最多。嘉庆帝以六次位列次席,雍正帝以四次跻身三甲。刘墉还因为祭孔差点栽了跟头。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刘墉奉旨主持祭孔大典,却因为一个的小小的疏漏被负责监督祭孔释奠的太常寺堂官参了一本——说刘墉在上香、献爵、饮福、受胙之后未行一揖之礼。乾隆皇帝倒也没有过于苛责,以典章记载的仪注细节前后不一致,且一揖之礼是小节,刘墉未行此礼尚非大过为由,口头批评了一下就过去了。
每逢祭日,午夜过后参祭人员便齐集东城国子监孔庙门前,凌晨3点钟,祭祀仪式开始。先是钟鼓齐鸣,经奏乐、迎神等一套仪式后,直到天光破晓,方告 “ 礼成 ” 。随后祭祀用过的三牲(猪、牛、羊)分成若干块,分送主祭和陪祭,分享祭孔贡品,算是一种荣誉。
6 很多人都认为,孔庙祭孔似乎随着清王朝覆灭,中华民国建立就开始废止了,实则不然。但祭祀的仪程在民国年间变化很大,北洋政府和日伪政权期间,偏于复古,孔子诞辰按阴历算,行礼是四拜乃至三跪九叩等;国民政府期间则偏于现代革新,孔子诞辰以阳历算,仪程上体现为全体肃立、奏乐、唱党歌、行三鞠躬礼等。
祭孔典礼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华民国,由教育部主办。祭祀日之前几天,要预先演习典礼的过程,以免临时出差错。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曾以祭孔妄图借此表明称帝合法化。在其后的祭孔活动,已经失去了帝王特权象征意义,民国期间最后一次祭孔是在1948年。
7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先生,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健将,曾多次前往孔庙参加祭孔活动。《鲁迅日记》中有详细记录,在1912年至1924年间,鲁迅曾前往孔庙和国子监达三十次之多。这是因为当时身为教育部佥事的鲁迅,是被派为在崇圣祠 “ 正位执事 ” 的十人之一。
星期休息。又云是孔子生日也。昨汪总长令部员往国子监,且须跪拜,众已哗然。晨七时往视之,则至者仅三四十人,或跪或立,或旁立而笑。钱念敂又从旁大声而骂,顷刻间便草率了事,真一笑话。…… 昨国子监送来牛肉一方。
——《鲁迅日记》1913年9月28日
这牛肉就是来自祭礼上所宰杀的牛,按照自古以来的惯例,要分发给参加祭礼者。执行 “ 祭孔 ” 典礼的只有 “ 三四十人 ” ,而且态度极不严肃,“ 众已哗然 ” ,有些人不肯跪拜,领导也拿他们没有办法。鲁迅记录了实况 : “ 顷刻间便草率了事,真一笑话。”
在鲁迅笔下,这次祭孔完全是一出闹剧。在他看来,这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的举动,为众人所抵制,只是迫于行政命令的压力,而不得不服从。北洋政府每年都举行 “ 丁祭 ” ,鲁迅先生也是每年都要参加。为此,他还付出过受伤的代价。他在1923年3月25日的日记中记着:“ 晴。星期日。黎明往孔庙执事,归涂坠车落二齿。”

8 释菜礼又名 “ 舍采礼 ” , 是祭祀先师的一种礼节。状元祭献孔子、四配,榜眼、探花分献东西十哲位,二、三甲第一名分献东西庑神位。礼毕,释褐。释褐毕,诸进士到彝伦堂拜谒国子监祭酒及司业。祭酒与司业受拜后,请一甲三名上堂,每人酌酒一杯,另各插金花一枝,称为 “ 簪花 ” ,以示祝贺。然后以鼓乐送新进士出。
释褐礼是指宋代太学管理制度。为优等上舍生易民服着官服而举行的一种仪式。新科进士举行的一种典礼。褐者,古时贫寒人衣着之谓,释褐即指脱掉平民服装,换上官服。故此,新进士及第授官,亦称释褐。其仪礼,包括祭奠孔子、释褐易服及拜见祭酒、司业等。时间在传胪大典后的五月初一,由鸿胪寺官引领新科进士到国子监先行释菜礼。
9 古代祭孔释奠,其中自然有维持其政治教化与君主统治的一方面,但是,孔子凭藉其个人魅力和道德博学已经成为后代所尊奉的历史楷模,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文化在传统社会得到了最为广泛的推崇,特别是其 “ 和而不同(1) ” 的思想对于维护国家的繁荣稳定与长治久安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而其所主张的 “ 礼乐并行(2) ” 的为政方略亦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修养与道德水平。
注释 1 和而不同,意思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出自《论语 · 子路》。
注释 2 礼乐并行,内外兼修。

国子监孔子庙4
历史 孔庙 文化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孔庙是封建国家推行儒家思想的象征。我国最早的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于春秋时期的公元前478年。孔子死了以后,鲁哀公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重,在孔子的旧宅上建起了孔庙。汉武帝时儒家思想获得了正统思想的地位,此后的历代统治者崇尚儒学,孔庙也开始被广泛修建,从最早只在曲阜建造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各级学校中都开始建造。从汉代开始,历代王朝不断制定专门祭祀孔子的礼仪。汉章帝到曲阜祭祀孔子,作六代之乐;南北朝时期确定用六佾舞、轩县乐;隋朝制定了祭祀孔子的专门乐章。从唐朝开始,每一个王朝都专门制定祭祀孔子的礼仪、音乐、舞蹈。到了明清两代,几乎每一位皇帝都到过孔庙。
明嘉靖皇帝刚一即位,便于嘉靖元年(1522年)春亲赴孔庙祭孔;嘉靖十二年(1533年)春,他又再次前往孔庙,祭祀孔子。
清代的雍正和嘉庆皇帝比明嘉靖皇帝祭孔的次数还多,这两位皇帝都是6次亲临孔庙。不过,在孔庙留下足迹最多的当属在位达60年之久的乾隆皇帝,共11次亲临孔庙。第一次是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孔庙更换黄瓦工程完工。一个月之后的三月,乾隆皇帝又第二次来到孔庙祭孔、视学。此后,除祭孔之外,他还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大修先师庙工程完工时亲临视阅,乾隆五十年(1785年)辟雍落成时亲赴辟雍讲学,乾隆六十年(1795年)十三经刻石完工亲临阅视并祭奠先师。
2 北京最早的孔子庙出现在北齐,作为幽州和燕郡的治所建有孔子庙。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幽州升为南京,修建了南京太学,北京开始有了太学孔子庙。金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南京,改名中都,建立中都国子监。但遗憾的是,辽、金的太学、国子监和孔子庙现在已无踪可考。
3 现存的北京孔庙始建于元代,并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建设,方形成今天的规模。元至元六年(1269年),在金代中都枢密院旧址上营建了国子学和宣圣孔子庙。据《元史 · 哈刺哈孙传》记载 : “ 京师久阙孔子庙,而国学寓他署,乃奏建庙学。” 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六年(1302年),在今址正式兴建孔庙,元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
元末,孔庙荒废。明永乐九年(1411年),又重新整治,并修缮了大成殿。明宣德四年(1429年),修整了大成殿及两庑。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为祭祀孔子五代先祖,增建崇圣祠。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又将孔庙建筑的灰瓦全部换成绿色琉璃瓦,提高了孔庙的建筑级别。
清代,在孔庙内又增建了13座碑亭和1座燎屋,乾隆二年(1737年)将孔庙正殿、正门和碑亭全部改为黄色琉璃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光绪皇帝将祭祀孔子升为大祀,随之将大成殿由七间三进改成九间五进,即所谓 “ 九五之尊 ” —— 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黄瓦庑殿顶的规模与布局。

4 北京孔庙前后三进院落,现有分别建造于元、明、清三代的建筑30多座。由于礼制中对孔庙建筑的规模、屋顶形式、屋瓦颜色、彩绘、图案、色彩等方面的种种规定,因此庙内建筑高低错落,大小有致,色彩斑斓,红墙、绿树、黄瓦交相辉映,非常和谐美观。
刻有五万多名进士名次的题名碑堪称孔庙一绝。 如今,孔庙内还保存着许多重要的古迹。其中,最著名的是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乾隆石鼓以及大成殿内的古代祭器等。
进士题名碑现被安置在先师门和大成门东西两侧,依次排列着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共198通,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
元代进士题名碑是清康熙年间国子监监祭酒(校长)吴苑于孔庙崇圣祠院中掘出。元代建朝四十余年后开始举行科举考试,共九次。现仅存3通,其余的都在明代被改刻成了明代进士题名碑。明代科考除明洪武六年(1373年)至十五年(1382年)停考十年外,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共有77通进士题名碑矗立于院内。张居正、徐光启、潘季训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名字均镌刻在其中。清代科举大体仿明,自清顺治三年(1646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共有118通进士题名碑矗立于院内。刘墉、纪昀、林则徐、翁同龢、康有为以及洋务派领袖曾国藩、李鸿章等历史人物的名字均刻于其中。清道光以后,科举日趋衰落,至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最后一科时,清政府已无力负担立碑银两,进士们只得集资自立碑。在末科进士题名碑上,现在仍可找到新中国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沈钧儒的名字。
5 此外,孔庙的触奸柏、复苏槐等古柏名树,以及乾隆皇帝赐名 “ 砚水湖 ” 的古井等,都有很多传奇故事。2008年6月,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挂牌并正式对外开放。

国子监孔子庙5
触奸柏 砚水湖 复苏槐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触奸柏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孔庙大成殿的月台右前方,据说其为元代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今天的校长)许衡所植,至今已700多年,仍枝繁叶茂,苍劲挺拔。这棵古柏编号为 “ 古树A00922 ”
相传明代奸相严嵩曾代嘉靖皇帝祭孔,因大成殿只有皇帝祭孔时才能进入,严嵩本应在殿外代为祭祀,而嚣张跋扈的严嵩却硬要显示自己的威风,感受一下做皇帝的滋味,当他路经这棵古柏树下,突然狂风骤起,柏树枝叶摇动,一个伸展出来的古柏枝杈刮掉了他的乌纱帽,严嵩吓得仓皇逃走。后来他果然因子获罪,被摘了乌纱帽,最后饿死街头,不得善终。百姓因其平时专横跋扈、作恶多端,都深受其苦,遂认为是此古柏有灵性,能辨忠奸,故称此树为 “ 触奸柏 ” 或 “ 辨奸柏 ” 。
自从这棵古柏摘了严嵩的乌纱帽后,树干上便长出了一个大瘤,横向看去像是奸相丑恶的嘴脸,而那只刮掉乌纱的枝杈现已枯萎,剩下一条光秃的枝子横在那里,似在诉说历史,劝人向善。
这棵柏树老干横枝,婆娑弄碧,高达20米,周长5米多,神气矍铄,仍颇顽健。“ 触奸柏 ” 现为北京孔庙一景,游客至此,导游必于讲解,是为佳话。
2 砚水湖是孔庙中的一眼古井,因座落在德胜门至安定门内一带的水线上,井水常溢到井口,水清浅而甘冽,称为满井。
《砚水湖》典故 : 砚水湖在大院西侧,水质清甜甘冽。相传如臣民喝了此井水,便有安心健神,求知若渴之功效。如果前来祭孔的仕子学人喝了 “ 圣水 ” ,就可精神振奋,文思焕发,落笔生花,取得科举考试之佳绩。由于该井形似一小砚台,故乾隆帝特赐其 ” 砚水湖 “ 之美名。
现在,由于北京地下水位下降,这口古井快要干枯了,但这个美丽的传说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在每到高考时,还有许多学生为寻一口圣水而来到砚水湖边。
3 复苏槐位在北京国子监,传说元代国子监祭酒(校长)许衡手植。清乾隆十六(1751),时逢清乾隆帝母亲六十寿诞,本已枯死的古槐突发新绿,乾隆题诗赞其瑞:
皇宫嘉树荫,遗迹缅觭贤。
初植至元岁,重荣辛未年。
后称为 “ 复苏槐 ” ,也称 “ 吉祥槐 ” 。树高约15米,由两棵主干组成,其双干周长分别为2.6和2.5米。似一对孪生兄弟并肩而立,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风采。

4 国子监位于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又称 “ 太学 ” 、 “ 国学 ”。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 “ 辟雍 ” 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 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子监主体建筑经历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国子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