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观音寺坐落于红螺寺山后坡海拔高度300米的松柏树林中,兴建于金代,红螺寺一代的方丈——元朝溪山高僧曾在这里归隐修练。 原观音寺早前被毁,一九九七年在旧址上重建进行。观音寺坐南朝北,有庙门殿,送子观音殿和会乘殿三重殿,分上下两院,正中间有108级阶梯上坡路相接。

2 从红螺寺三圣殿后门出来有个茶亭,可以休息。通往观音寺的登山路有两条,一条是观音路,一条是红螺路。红螺路上有 “ 红螺山景区 ” 石碑和 “ 红螺山观音寺 ” 牌坊。红螺山上有多个 “ 红螺山观音寺 ” 牌坊,旁边有红螺仙女雕像。观音路上有 “ 观音路 ” 牌坊,下方有红螺塔、和尚塔。
观音路全长900米,在辽代古道遗址上修复建成,沿路供奉33尊汉白玉观音像,是观音菩萨的33种化身,从下到上依次为:普慈观音、般若修真观音、六时观音、云游观音、数珠观音、净水观音、莲池观音、水月观音、泷见观音、合掌观音、如意观音、德王观音、白衣观音、叶衣观音、延命观音、普陀岩上观音、竹林观音、普陀修持观音、童子拜观音、岩户观音、骑鲤观音、鱼篮观音、送子观音、观音菩萨、佛法无边观音、莲叶观音、持静观音、洒水观音、慈航观音、甘露安养观音、大慈大悲观音、龙海观音、步步踏莲观音。其中送子观音最受膜拜,有许多还愿锦旗致谢。这里的三十三化身观音只是以姿态,场景以及所持法器来区分的。而这里的每个观音名字都有着不同的故事来源。直到见到 “ 红螺山观音寺 ” 牌坊和 “ 福缘 ” 影壁,就距观音寺不远了。
3 观音寺下院有山门殿和观音殿,上院有会乘殿。
山门殿内左右有哼、哈二将守护,闭口的是哈,张口的是哼。 观音殿供奉送子观音,从观音路的送子观音到送子观音殿,可以知道民间 “ 男初一,女十五;男雍和,女红螺;南普陀,北红螺。” 的含义了。 观音寺的送子观音赫赫有名,年年身边都有人去红螺寺礼佛祈祷,这里的送子观音很有名气。求姻缘、求子嗣、求幸福 …… 在生活中奔忙追求,在高山流水花木掩映佛寺中静心祈求。初夏的阳光映照,万物生长,生命熠熠生光。

4 到达观音寺,通过了观音寺的山门殿后,便会看到送子观音殿前众多烧香祈福的善男信女,不过在这里烧香祈福的还是女子居多。通过观音殿之后,还要走过一百零八级台阶才能到达会乘殿,每登一级台阶就可消除一种烦恼。
在佛教中一百零八暗含一年的意思,因为一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侯,加起来是一百零八。或表示单纯的一百零八种烦恼,或是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亦或是一百零八种无量三昧,在这里设置一百零八级台阶,我想可能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让前来烧香祈福的善男信女们斩断一百零八种烦恼。
那么什么是一百零八种烦恼呢?六根各有苦、乐、舍三种,合为十八种;而六根又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种;合计三十六种,再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登上这具有特殊含义的一百零八级台阶之后,我们便可以进入观音寺的主殿会乘殿,殿内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以及普贤菩萨。

红螺寺三重奏4
福田制 红螺寺 三善事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红螺寺始建于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原名 “ 大明寺 ” ,明正统年间易名 “ 护国资福禅寺 ” ,因红螺仙女的美妙的传说,俗称 “ 红螺寺 ” 。
红螺寺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它背倚红螺山,南照红螺湖,山环水绕,林木丰茂,古树参天。红螺寺处于红螺山山前的千亩苍翠的古松林之中,形成一幅 “ 碧波藏古刹 ” 的优美的画卷。寺周围各种树木有600多种,植物种类60多个,林内生活繁衍着多种鸟类和野生小动物。据林业部门测算,红螺寺辖区内有各种树木百万余株,林木覆盖率90%以上。寺东的松林浴园生长着1000多亩茂盛的古松林树,百年以上的古树就逾万株,是北京市重要的古树群之一。
2 红螺寺的开山鼻祖佛图澄,是以 “ 神异 ” 著称的第一个僧人。据《高僧传》记载,他是一位精通咒术、了悟禅机,能洞察过去预知未来神通广大的高僧。西晋末年,佛图澄由于感梦来寻找中国北方佛教发祥地,二十余年无果。东晋咸康四年他跟随后赵石勒、石虎北征段辽来到渔阳城、现怀柔地区,发现红螺山山形上部如舞动双翅的大鹏金翅鸟,下有佛祖成道时 “ 触地印 ” 瑞像,此山暗契圣教,瑞显佛仪,恰合他感梦之境,于当年创建此寺,起名 “ 大明寺 ” ,即现在的红螺寺。
3 “ 红螺寺 ” 乃是明正统年间 “ 护国资福禅寺 ” 的俗称,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流传到现在,故事有几个版本,不过是说玉皇大帝的两个女儿来到这里,化成两个巨大的红螺栖身红螺湖。不同版本在于两个仙女下界原因的区别:贪恋人间风景、爱慕人间感情或者肩负拯救黎民于水火的重任。红螺寺的原名被人们遗忘了,反倒是这个带着风情故事的俗名被佛界与人界共同接受,或许这也暗示着红螺寺一度会成为一片绚烂红尘,陷进无尽的人间烟火中去。

4 大唐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根据《中庸 · 哀公问政》中 “ 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 ” 的寓意,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上实行 “ 怀柔政策 ” ,使其归附自己,这是自汉代以来首次将 “ 以战为主 ” 改为 “ 以和为主 ” 的政策。在李世民的恩允下,北方少数民族靺鞨族
《靺鞨 [mò hé] 中国古代居住在东北地区长白山、松花江、黑龙江一带的民族。即后来女真族的祖先。》 8000多人,内迁到怀柔桃谷山定居。唐皇朝拨款,将红螺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希望红螺寺能为皇室社稷降祥赐福,以求国泰民安,民族和谐,天下统一。
5 金世宗完颜雍在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将当时皇室最权威的大圣安寺住持高僧佛觉禅师派往红螺寺做主持,以示金朝皇恩浩荡,金皇统治如佛之慈悲。佛觉禅师在红螺寺讲学多年,法席盛大。
6 在元代成吉思汗时期,为保护红螺寺,以法典《大扎撒》为依据,发布镌刻 “ 榜示碑 ” 并安放于寺庙山门墙上。“ 榜示碑 ” 概述了红螺寺本系皇家寺院,是为皇室祈寿祈福的地方,各色人等不得对本寺非理搔扰,并确定了寺庙的界限和土地树木等,不得侵占、砍伐。
元代的云山禅师是主持皇室祠庙大圣安寺的高僧,经常受到皇帝的召见和请教,云山禅师当时还领有荣禄大夫大司空的官衔,是皇上的政治顾问,常解答皇帝对有关时政的咨询。在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皇上恩准云山大师归老红螺寺。云山大师到红螺寺后用累朝所赐金银珍宝,又向社会募集部分银两,再次修缮了红螺寺。
7 因为红螺寺是北方佛教的发祥地,是十方常住寺,同时还是云游僧人学习进修佛学知识的寺院,使得来这里学习的僧人非常多,所以在红螺寺西侧的甘涧峪沟内建有寺庙群,号称 “ 二十四庙七十二庵 ” ,都是红螺寺所管辖的下院。
8 明英宗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英宗的大姐顺德长公主大婚,皇室为成婚大礼大修佛事,出资重修了红螺寺。明正统年间,皇帝英宗朱祁镇来寺降香,在看到佛顶放光后,认为是护国赐福的祥瑞之像,龙颜大悦,特亲笔赐 “ 护国资福禅寺 ” 的寺名,现此名仍刻于红螺寺山门上。明熹宗皇帝朱由校于天启五年(公元1626年)赐红螺寺一口 “ 天启大铜钟 ” ,至今已有着370多年的历史,现存放于红螺寺大雄宝殿内。大铜钟上镌刻皇帝敕赐的钟铭为:
堂堂神器,精练质钢。巍乎法像,赫赫声扬。
音间天地,律合阴阳。四方维则,和鸣锵锵。
晨昏是赖,朝礼未央。镇护神京,永奠安康。
清摄政王多尔衮为保大清江山永固,朝拜红螺寺后亲笔题匾《大光明藏》并挂于大雄宝殿。后匾额随大殿拆毁而遗失。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4年),康熙帝圣驾红螺寺降香,在寺前竹林西侧的山亭中设御座赏竹。后怀柔知县吴景果写诗《竹下作》,反映了康熙皇帝赏竹时的情景。 清嘉庆年间为了保护红螺寺庙产,在大雄宝殿前设立了 “ 四至石碑 ” ,碑文中明确红螺寺八个方向的范围界限。此碑现仍立于红螺寺大雄宝殿前。
9 清嘉庆年间,际醒大师在红螺寺创建净土道场,弘扬佛法,救世度人。大师苦心经营勤俭持寺,募置大量土地为永久之计,创造并实行了 “ 福田制 ” 这一善举。当时红螺寺共拥有约360顷的田地,把这些田地以低廉的租金交给农民耕种,红螺寺用收取的廉价租金除部份供自用外,其余的均用于为百姓做善事。在实行 “ 福田制 ” 之外,还在寺内设 “ 舍粥场 ” 赈济孤贫;每年腊月二十五为附近穷苦百姓送包饺子的白面;开设药房炮制观音普济丹,舍药救人。“ 舍粥、年关面、施药 ” 三件善事也形成制度,并长期坚持下来。红螺寺 “ 福田制 ” 和 “ 三善事 ” 等善举的实施,维护了一方平安,造福了一方百姓。

红螺寺三重奏5
际醒祖师 佛图澄 印光大师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红螺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荟萃,以古刹为主体,以幽美的自然景观为衬托,构成了一幅巧夺天工的壮美画卷。早在明万历年间,就被誉为 “ 怀柔八景 ” 之一,并冠以 “ 红螺呈秀 ” 之称。
2 红螺寺的开山鼻祖佛图澄,是以 “ 神异 ” 著称的第一个僧人。据《高僧传》记载,他是一位精通咒术、了悟禅机,能洞察过去预知未来神通广大的高僧。西晋末年,佛图澄由于感梦来寻找中国北方佛教发祥地,二十余年无果。东晋咸康四年他跟随后赵石勒、石虎北征段辽来到渔阳城、现怀柔地区。发现红螺山山形上部如舞动双翅的大鹏金翅鸟,下有佛祖成道时 “ 触地印 ” 瑞像,此山暗契圣教,瑞显佛仪,恰合他感梦之境,于当年创建此寺,起名 “ 大明寺 ” ,即红螺寺。
3 红螺寺为十方常住寺,为我国北方佛教发祥地和佛教丛林,高僧频出佛法超凡,千余年来在佛教界享有极高地位。中国净土宗的第十二代际醒祖师和第十三代印光大师均与红螺寺有缘。在大雄宝殿西侧还有祖师殿,在殿内供奉的是际醒祖师以及印光祖师,他们是净土宗的最后两位祖师,净土宗是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其中净土思想的主要依据是 “ 三经一论 ” ,三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是《往生论》。

4 际醒祖师(1741—1810),河北丰润人,俗姓马,字彻悟、纳堂;号际醒,又号梦东,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
际醒祖师精通经史,二十三岁出家,遍习圆觉、法华、楞严、金刚诸经。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到红螺寺创建净土道场,时称法门第一人。祖师专以净土为悦,恒常讲演,劝人念佛。四方学者云集,声名远扬。朝鲜等东南亚地区的僧人也不远万里,前来求经学道,至使红螺寺声名远播,香火日盛。世人称之为:“ 海内净土首推红螺焉 ” 。际醒亦被奉为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其弟子整理出的《梦东禅师遗集》流传至今。
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十二月十七日,“ 际醒祖师面西而坐,手结弥陀印,安然圆寂。供奉七日,面目如生,慈和丰满,白发变黑,光润异常。二七入龛,三七荼毗,获舍利百余粒。弟子尊师遗命请灵骨于普同塔内。” 一九九三年四月,怀柔县文物管理所清理普同堂地下室时,发现了际醒祖师舍利塔。经进一步清理,找到了十三颗舍利和三颗牙齿。从此,红螺寺珍宝——际醒祖师舍利子重现于世人面前,供人们瞻仰。
5 印光大师(1861—1940),俗姓赵,陕西合阳人,法号圣量,别号常惭愧僧。大师 “ 初读程朱书,受其辟佛之影响,病目几丧明,得闻佛经,始悟前非。” 后于21岁时出家,勤习功课,功读《发愿文》和《龙舒净土文》,从中悟出念佛及了生脱死之道,即专修净土,心不离佛。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87年),印光闻听红螺寺为专修净土道场,于是不辞劳苦从湖北竹溪莲花寺来红螺寺参学悟道。他如饥似渴地攻读际醒传授的遗经,立大志一心念佛。六年后净业大进,后往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再后又至报恩寺,开始对众开示,并设净土道场,为此,世上留下了:“ 南有普陀,北有红螺 ” 之说。印光大师被誉为 “ 民国第一尊宿 ” ,列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6 红螺寺整座古刹背靠红螺山,前临红螺湖,山环水绕,古树参天,形成一幅 “ 深山藏古刹 ” 的优美的画卷,难怪这里被众多信徒们誉为一片 “ 净土佛国 ” 。 说起红螺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佛教初兴的东晋时代。根据《高僧传》的记载,红螺寺的开山鼻祖——西域高僧佛图澄,曾经在中国弘法30年,兴建寺庙893座,红螺寺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中国北方佛教的发祥地,红螺寺在佛教界享有极高的地位。鼎盛时期的红螺寺僧众千人,香火旺盛,拥有300多倾耕地,号称 “ 一天吃一顷地 ” 。 从东晋到清朝的1600多年间,红螺寺一直是备受重视的皇家寺院,红螺寺为十方常住寺,为我国北方佛教发祥地和最大的佛教园林,高僧频出佛法超凡,千余年来在佛教界享有极高地位。红螺寺开山鼻祖佛图澄,中国静土宗十二代祖师际醒祖师,静土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三位佛教大师均于红螺寺有缘。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