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史三重奏7 、8烟岚 黑龙潭祈雨 三观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道光皇帝在逛圆明园的时候,对狮子林十六景中第十二景《烟岚》有着特别的兴趣,对这个美景非常着迷,多次游逛在这个景色里,也陶醉在这个景色里。于是就在戊子季夏,他就写了一首诗:
烟霞无尽妙,雨霁添岚翠。
漠漠复朦朦,崎岖多秀异。
地僻问樵苏,是否秦人避。
宫里就命石匠在一块石头上把道光皇帝的这首诗刻了下来,放到了圆明园的这个叫《 烟岚 》的景区里。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放火烧掉了,他们抢走了圆明园里的无数宝贝,而这块石头没有被看上眼,它才得以在乱石和泥土里幸存了下来。

一九八一年在收拾圆明园的遗址时,这块石头被发现了。现在它就放在圆明园的博物馆里面,一个透明罩子把它保护得好好的。人们可以欣赏到道光皇帝的御笔风采,但要得到一张这个石刻的拓片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2 黑龙潭祈雨诗是道光皇帝旻宁所书。旻宁三十九岁即皇帝位,在位时间三十年(1821-1850),享年六十九岁(1782-1850),后称宣宗成皇帝。道光年间是清朝衰落之初,鸦片战争爆发,不平等条约签订,内外交困。道光帝虽勤勉节俭,励精图治,终未能挽回大局,本幅御笔正是道光帝为天下百姓虔心祈祷之佐证。黑龙潭祈雨诗 :
雩祭已逾旬,朝朝望泽频。
龙潭吁昭格,神宇敬躬亲。
连亩禾生侯,盈畴麦秀辰。
恐成风旱象,亟叩上天仁。
敬诣:黑龙潭龙神祠祈雨。道光甲申孟夏之月下澣,御笔。下钤二印,上曰道光宸翰,下曰虚心实行。
道光甲申,即道光四年(1824),旻宁43岁。孟夏之月下澣(浣)是六月,这时农田需雨水,而天不降雨。道光皇帝写此诗陈放在黑龙潭的神祠中,乞求龙神降雨以救百姓,雩祭即为求雨而祭祀。黑龙潭和龙神祠位于海淀区西山北部的寿安山,又名聚宝山北麓。相传这里的山产石黑色,浮质而腻理,入金宫为眉石,所以山亦称画眉山。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黑龙潭在金山口北,依岗有龙王庙,碧殿丹垣。廊前为潭,土人云有黑龙潜其中,故名黑龙潭。龙王庙兴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建。乾隆三年(1738)封龙神为昭灵沛泽龙王之神。龙王庙坐西朝东,山门檐下正中镶嵌有 “ 敕建黑龙王庙 ” 的横匾。山门北侧是黑龙潭,潭上半圆形游廊环绕,灰瓦白墙,共三十三间,壁上有二十多个形状各异的什锦窗。自山门至大殿,共五层,九十九级台阶,两侧共有黄琉璃瓦歇山顶碑亭四座。龙王殿在朱墙之内,为勾连搭结构,面阔三间,黄琉璃瓦覆顶。
相传天旱之年,附近水源干枯,唯独这里潭水不尽不涸,缘此修庙供奉龙神。据载,明万历及清康熙、乾隆、道光等帝王,都曾来此祈雨、观潭。为此,在庙外还修建了供帝王休息的行宫。1949年后在这里修建了疗养院,因长期未对外开放,对大多数北京人而言,只知道密云县的黑龙潭,而不知海淀区温泉乡太舟坞的黑龙潭了。其实,自颐和园北宫门向北,经黑山扈,沿黑龙潭路,行至保利地产旗下名盘 : 西山林语,再向西数百米的那一片黄瓦红墙的古建筑就是黑龙潭龙神祠,距颐和园不过数公里而已。
道光皇帝的这首,黑龙潭祈雨诗见于《道光御制诗集》中。旻宁的书法似馆阁体,黑重而浓茂,严正而规矩,有很深的功力,本幅以御制上好松烟墨书于手绘云龙宫廷特制蜡笺,纸张金碧辉煌,字迹乌黑发亮,甚为壮观。《历代皇帝皇后亲王书画目录》第一百八十页清朝部分,有道光御书一栏,其中记有御制黑龙潭祈雨诗,又记横幅黄色,蜡笺纸本,长五尺,阔一尺十一寸五,道光四年六月,皆与此幅相符。

3 清宣宗道光帝 · 爱新觉罗 · 旻宁《三关》诗 :
豹踞雕盘天设险,峰峦层叠据雄关。
兴京门户兴王业,亲统貔貅数往还。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写清兵入主中原前太祖努尔哈赤与明朝军队的一场关键性战役 · 萨尔浒大战。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4月,明军十万余人号称四十七万大军,由东南西北四路云集,企图一举围歼后金六万旗兵。努尔哈赤明察善断,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辽事述 · 辽左兵端》,于是亲自统率八旗大军先行阻击明军西线主力。
开头一句首先描述三关雄姿: 豹踞雕盘天设险。豹、雕,乃三关中关名。清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注三关云:第一关名雅尔哈,即汉语豹也 ; 第二关名代岷,即汉浯雕也 ; 第三关名札喀,即汉语边也。天设险,等于说天然的屏障,也就是所谓的天时地利吧。不过,豹与雕既是作者信手拈来的关隘名号,同时也象征了后金旗兵的勇猛和善战。而踞与盘两个动词则更形象地描画出后金守军凛然不可侵犯的威势。
第二句展示三关的险要:峰峦层叠据雄关。三关地当崇山峻岭之中,易守难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面对这层峦叠峰,作者眼前不由浮现起二百年前发生在此地的那场殊死战斗。当时,明西路军两万驻守萨尔浒,一万东出攻打界凡城。努尔哈赤派代善、皇太极带领两旗过三关中之札喀关集兵截击来犯之敌,自率六旗猛打萨尔浒驻军,结果萨尔浒守兵一举被歼。而来犯界凡之敌则被三关一带后金守军截断退路,陷入重重包围之中,明军主帅杜松亦在此毙命,全军覆没。死者漫山遍野,血流成渠,军器与尸冲入浑河者,如解冰旋转而下《满洲实录》卷5。三关,豹踞雕盘,大战中创立奇功 ! 据雄关亦即雄关踞,作者以拟人手法,形象地展现了三关险隘的雄风。
萨尔浒一战成了后金进主天下的一个有利契机,对这一富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壮举,诗的第三句热情称颂: 兴京门户兴王业。兴京,在今辽宁新宾县西,明置建州卫,爱新觉罗先世于此曾受明朝册封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遂自赫图阿拉迁都于此,天聪八年(1634)改称兴京。其地在三关以东,而三关险要的攻守形势恰好成就为兴京之西的天然门户。因而萨尔浒之战中,三关亦卓建殊勋,使后金顿开大清帝王鸿业。如今,诗人置身三关古迹,心潮激荡,对先祖奠基创业的无限崇敬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兴京门户兴王业一句,不仅表现了诗人的敬重之情,也显露出了作者遣词造句手法的高妙。一般来讲,格律诗尤其是短小的绝句往往忌讳词重字复而讲求言简意丰。然而 《三关》一诗不避重复,一句中连用两个 “ 兴 ” 字,不但没有冲淡了诗意,反使诗中单个的物象呈现出了多重的意蕴。兴京中之兴,不过是普通名词中的一个附加成分,本身并无多少实在意义,但作者却出人意表地用转类修辞,出之以兴王业之 “ 兴 ” ,使其转化而为动词,由一个简单的指称符号变成了一个惊天动地的 壮举,表现了王业之兴,乃水到渠成、势在必然的历史潮流。这一 “ 兴 ” 字给庄严浑重的怀古诗顿时注入了机巧灵奇。诗写活了,兴王业的那一历史英雄形象也跟着栩栩如生了。于是下文转而对人物的重点描写也就显得必要而又自然。
第四句亲统貌貅数往还,所刻划的正是清太祖努尔哈赤麾军作战的雄风英姿。当初,太祖努尔哈赤过三关时也曾横赋诗:过关躬战萨尔浒,一举歼明廿万兵。胜利的凯歌中唱出了创业者的自豪与威武。貔貅(pi xiu),原指传说中的一种猛兽,这里作者借用来比喻后金的旗兵,极力形容努尔哈赤将士的勇猛。这一神来之笔,既巧妙地呼应了篇首豹踞、 雕盘的三关雄姿。 也有力地刻划出努尔哈赤毕生征战,一举奠定帝王功业的浮雕似的形象。
《三关》一诗,只是一首七言绝句,但作者既安排得结构紧凑,又包容了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内容。作者对景抒怀,写人记事,诗情豪迈,大气磅礴。 因而, 这是一篇能够鲜明地代表着一代帝王个性与风格的怀古佳作。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清史三重奏8
太监 阉党 宦官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太监,原指古代宦官中的高级官员,现指被阉割生殖器后入宫服务的男性,即宦官。在古代,他们是专供皇室成员役使的奴仆,通常是被阉割的普通百姓或奴隶,他们是皇家的仆人,又称阉人、寺人、妇寺、宦者、中官、中监、宠臣、幸臣、常侍、中人、内臣、内侍、内监,明清时又叫年纪大的太监为伴伴。
2 阉党一般指明朝依附于宦官权势的官僚所结成的政治派别。宦官干政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曾出现,例如东汉末年的 “ 党锢之祸 ” 、 “ 十常侍之乱 ” ,是东汉由盛转衰直至逐渐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唐代后期,宦官势力参与皇室的内部纠纷。唐朝宦官和皇帝的关系只是家奴和主子的关系。中晚唐的宦官的行为,实际是家奴在参与皇室的内部纠纷,如同旧社会豪门大族里各房的奴婢分别帮助其主子争产业,而并非奴婢的权力真大到可以夺取整个大家族的家产。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权力极大,在中国宦官史上显现出独有的特色和景象。
3 宦官,又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宦官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宦官则全由阉人担任。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明清时对于老年的宦官也称伴伴。
4 在很多时候,人们都把 “ 太监 ” 和 “ 宦官 ” 当成了一回事,这是一个典型的误解。“ 宦官 ” 一词至少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 “ 太监 ” 一词,直到辽代才出现。
宦官制度起源较早,《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当时的宦官一般由身分卑贱的人充当。其来源或由处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又作 “ 宦者 ” 、“ 宦人 ” ,从 “ 宦 ” 的字义分析,本应包括臣隶及仕官在内,通常人们所言宦海、宦途、宦游,其实仍旧是由 “ 官 ” 而言的。早期的宦官可以不是阉人,宦官 “ 悉用阉人 ” 是东汉以后的事情。

5 而太监和宦官发生联系只是明朝的事情,以 “ 太监 ” 作为宫中阉人的通称,是明清时代的事情。太监本是古代职官的名称,晚至唐宋时期,朝廷中仍有太监官职的设置,所任者并非都是阉人。明代在宫廷中设置了由宦官所领的: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显然,太监是宫廷中的上层宦官。在明朝,太监是高级宦官,他们直接管理普通宦官。
所以,在明朝,太监和宦官的关系可以这样界定:太监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都是太监。到了清朝,太监和宦官才成为同义语,才成为可以互用的两个词。 到了明代,太监才和宦官发生较固定的关系。充当太监者必是宦官,但宦官却不尽是太监。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
6 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是从清代开始的。因为清代的皇帝及皇族的宦官都冠以太监之称,所以宦官与太监也就混为一谈了。
宦官和太监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最开始指的是皇宫里为皇帝和皇族服务的官员,而后者则是元朝时期政府机构的的官员。明代太监和官员有了固定的关系,即太监是宦官,但是宦官不一定是太监。

7 我们在看很多古代电视剧的时候,会听到很多正直的大臣将宦官称为 “ 阉党 ” ,因此就会给人一种宦官就是太监的感觉,但是实际上,这两者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并不是一个概念。
宦官一词由来已久,是所有在皇宫里面为皇帝和皇族服务的官员总称,而这些充当宦官的并不是都是阉人,只不过到了东汉之后,才全部由阉人来代替的。
8 而太监,最开始出现应该是与北宋同处于一个时期的辽国,这个时候的太监,还不是阉人,而是政府机构的官员,到了元朝的时候,太监更是指国家的二级官吏,这个时候绝大部分的太监都不是阉人。
明代的时候,基本上太监和官员有了固定的关系,也就是太监必定就是宦官,而宦官却不一定是太监。直到清代,由满族一统天下,对于汉文化并不清楚的他们才将太监和宦官混为一谈。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