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史三重奏3 、4小三元 六元状元 大三元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自隋朝建立科举制度起,直到清朝灭亡。这大概1300年的时间里,参加科举仿佛成了读书人,尤其是一些寒门学子唯一的出路。多少人寒窗苦读数十载,就只为了一朝金榜题名时!但是高中,谈何容易?一般正式的科举分为,小三元和大三元,各三级。小三元三级是县试,府试,院试。大三元三级是乡试,会试,殿试。六元及第、六元状元包括小三元和大三元。
2 先说小三元
县试 : 这是所有参加科举之人的第一步,县试在各自县城举行,多在二月份举行,由县官主持,儒学署教官监试。考前一个月公布时间,然后考生报名。
府试 : 通过县试的考生皆可参考府试,府试一般在四月举行,由各个知府亲自主持,通过者可被称为童生或者生员!
院试 : 通过府试的生员即可报名参加。一般由各省学政亲自主持。通过者被称为秀才。

3 后说大三元
乡试 : 每三年为一科,逢子,卯,午年为正科,当然国家遇到一些大喜事的时候,也会加科。乡试也被称为大比,在各自的省城举行。一般多在秋天举行,所以也被称为秋闱。中榜者被称为举人,而第一名则为解元。我们所熟知的唐伯虎就曾经乡试第一,被称为唐解元。
会试 : 凡是中举的考生,可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参加会试。因在春天举行,也被称为春闱。而会试是在京城礼部进行。所以所有的考生都必须进京赴考!我们常说的高中,指的就是会试中榜了。凡中榜者被称为贡士,第一名则为会元。
殿试 : 殿试是在皇宫中举行的,而主考人是皇帝本人。殿试一般只会考一道题,考策问!所有应届的贡士都能参加。根据表现分为三甲。第一甲只取三名,赐进士及第,这就是我所熟知的探花,榜眼以及状元!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4 假如能在乡试,会试,以及殿试皆中头名,则被称为三元及第。但我们都能可想而知其中的难度有多大!据考证,这1300年之间,连中三元的人一共就16人,文状元14人,武状元2人。
凡县试,府试,院试得第一名者,均可称之为案首!如若能在小三元均为案首,又在大三元之中独中解元,会元以及状元,则可被称为六元及第!据史料记载,六元状元、六首状元、六元及第者,只出现过两个人! 具体是哪两个人,下期本人为你讲解!

清史三重奏4 钱棨 六首状元 黄观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何为,六首状元、六元及第呢 ? 六元包括大三元以及小三元。大三元就是乡试,会试,殿试。而小三元指的就是县试,府试,院试。
凡县试,府试,院试得第一名者,均可称之为案首!如若能在小三元均为案首,又在大三元之中独中解元,会元以及状元,则可被称为六元及第!据史料记载,连中六元,六首状元。一共六次登顶,在整个科举史上是仅有钱棨和黄观。

2 先说清朝六首状元钱棨。
人上了年纪,总会喜欢一些喜庆团圆的事,比如乾隆皇帝,在70岁的时候就做了一件事,让一个考生成了幸运儿。
那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殿试结束后,主考官把前十名的卷子呈上去,乾隆这时候已经70岁高龄了,精力已经大不如前,勉强看完几份卷子,就去一边儿休息去了。过了一会儿,主考官来请示,乾隆叹了口气,说:“ 我大清朝立国一百多年了,还没出来一个三元,可惜啊,可能我这辈子都看不到了。”
主考官一听,也是这么回事,前朝都出了好几位 “ 三元 ” 了,我大清还一个没有,总是一件憾事。突然,主考官脑子里一闪,本科不是有个考生连中了解元和会元吗 ? 叫什么来着 ? 对,钱棨 ! 就赶紧跟乾隆说:“ 皇上别担心,三元就出在这一科 ! ”
乾隆一听,忽的爬起来,连忙问是哪一个。主考官说 : “ 这个考生叫钱棨,江苏苏州人,去年考中了江苏省的解元,今年又刚考了个会元,这次殿试考得也不错,排在第十名。”
乾隆连忙把第十名的卷子抽出来,看了几行就大加赞赏,连声说:“ 这就是状元之才 ! 我大清终于出来一位三元了 ! ”
于是,原本第十名的钱棨同学,幸运地成了状元,也是清朝第一位连中三元者,不只给自己争了光,也给乾隆争了光,给大清朝争了光。

乾隆皇帝也很高兴,专门写了一首《三元诗》以示庆祝:“
龙虎传胪唱,太和晓日墩。
国朝经百载,春榜得三元。
文运风云壮,清时礼乐著。
载咨申四义,敷奏近千言。
讵止求端楷,所期进谠论。
王曾如何继,违弼我心存。
俗话说,领导高兴了,就是我们的福气,大臣们一看皇上都亲自出手了,咱也别愣着了,于是纷纷跟着题诗,在朝廷上下掀起了一股诗歌热。大名人翁方纲更有眼力,把这些诗都搜集起来,题名为《三元诗集》,刻印出版,首印145万册,寓意大清建国145年,全国发行。
钱棨(qǐ)(1734~1799),原名起,后因避唐代诗人钱起同名,遂改为现名 “ 棨 ”,字振威,号湘舲或作湘灵,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人。 进入官场的时候,正是和珅嚣张的时候,钱棨敬酒不吃吃罚酒,就被和珅赶回了老家,直到嘉庆上台后,钱棨才重新出来工作,一路做到了礼部侍郎。 在云南主持教育工作时,钱棨因水土不服,病死在工作岗位上。

3 根据史料,明朝六首状元黄观的一生,不仅治学严谨,而且为官正直。是位有才华、有水平、有能力、有正义感的人。
黄观(1364—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清江金墩人。莆田黄石清浦下墩校书郎黄远玄孙,儒士黄棣曾孙,贡生黄璋长孙,黄古子。因行贷至池州家贫不能归,其父黄古赘居贵池上清溪许家,遂从许姓。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举人,次年应会试,中会元。是年,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 “ 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 ” 。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明朝历史上第一位 “ 连中六元 ” 者。 他之所以取得如此傲人成绩,是与他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分不开的。他从秀才到状元,经过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故时人赞誉他 “ 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给予了极高评价。

洪武二十九年(1396),黄观升任礼部右侍郎正二品。经朝廷恩准遂复原姓。 建文元年1399,建文帝朱允炆大胆改革旧制,黄观提拔为右侍中,开始参与重要国事奏议。这期间,燕王朱棣自恃是皇叔身份,态度甚为傲慢,凡是入朝都不肯拜见惠帝。列位朝廷大臣惧怕朱棣的权势,人人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见状,当面指出朱棣做法欠妥:“ 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 ” ,意思很显然就是指责朱棣不懂规矩,上朝只能按君臣关系处理,若在朝下再叙叔侄之情不迟,因此让朱棣怀恨在心。
所以,到了建文四年,朱棣为推翻建文帝统治,发动靖难之役,从北平府今北京起兵,直逼南京时,在公布的文职奸臣名单里,就把黄观排在第六名。适逢此时,黄观正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支持建文帝情况,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收到惠宗建文帝已死、燕王已夺权成功做了皇帝的消息,知道大势己去,就投江自尽了。 可怜的黄观即便死了,朱棣仍余怒未消,下令诛杀黄氏九族,就连亲朋好友也监禁起来,总共连达百余人。
明朝连中六首状元者,黄观就因为一句话,而不仅被除名,还被迫害致死。朱棣生性残暴的一面,此事可见一斑。
4 回顾历史,品味经典。 清朝钱棨和明朝黄观,各六次在中国封建王朝,整个1300年科举史上登顶,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风景。感恩,忠诚,简单。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