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史三重奏1 和珅 纪晓岚 刘墉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距离当代最近的一个王朝,它在历史中留下的印记是最为清晰且深刻的。清王朝发生了许多被历史记载的事件,同样也涌现了许多让人们印象深刻的人物。康乾盛世更是经常被搬上各种影视剧,让人们看到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
而这其中,和珅、刘墉、纪晓岚三人便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组合了。我们都知道这著名三足鼎立中,和珅是著名的贪官。在嘉庆掌权后,立刻被赐死,那么乾隆的重臣纪晓岚和刘墉结局如何?
2 相信很多人对《铁齿铜牙纪晓岚》和《宰相刘罗锅》这两部剧非常的熟悉,在纪晓岚与和珅之间的互怼也是相当的精彩。虽然和珅的贪赃枉法在当时已经到了非常可怕的地步,但是乾隆对和珅的喜爱与器重,依旧是让和珅在官场上游刃有余。 很多人在看和珅与纪晓岚之间的你来我往的时候,对和珅也是非常的痛恨,恨不得他被立即就地正法。随着乾隆薨逝嘉庆掌权,人们也终于盼来了和珅的结局。
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住西直门内的驴肉胡同。 乾隆皇帝姓名爱新觉罗 · 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卒于嘉庆四年(1799)正月,雍正元年(1723年),弘历被立为太子,十一年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与军国要务。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弘历即位,改年号乾隆。乾隆比和珅大39岁啊!
3 王刚饰演的和珅深入人心,是很经典的荧幕形象,他甚至成了和珅专业户。但是,王刚版和珅其实并不符合历史。为什么? 和珅是个满人,他的全名是钮祜禄 · 和珅。和珅是名,所以叫他和大人是不对的。 和珅死时才49岁,他比乾隆皇帝小39岁、比纪晓岚小26岁、比刘墉小31岁,王刚演的和珅年龄与历史不符。
和珅相貌白皙而英俊,举止潇洒,甚至有野史说,乾隆之所以宠爱和珅是因为其长相似雍正一个冤死的妃子。王刚版和珅相貌与历史上的和珅相差甚远。 和珅幼时父母双亡、生活贫苦,却勤奋好学,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也精通四书五经。他文学造诣也颇深,读书很多,是《红楼梦》的读者,诗也写的很好。他很有才能,身兼十几个朝廷要职,绝不是草包。王刚塑造的和珅形象也与此相悖。 影视剧和历史还是有很大距离的,我们可能会被影视剧误导,所以需要人来纠正错误认识。
4 乾隆作为历史上最为长寿,同时也是掌权最长的皇帝,在禅位嘉庆之后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是与宠臣和珅继续把持着朝政。和珅作为乾隆最为得宠的臣子,在当时还被称之为 “ 二皇帝 ” ,其风光程度可见一斑。
虽然当时的嘉庆已经即位,但他对于乾隆这位父亲却是无可奈何。因此嘉庆也只好将气全部撒在和珅的身上。在嘉庆掌权不过15天后,就下令将和珅处死。百姓对此当然是喜闻乐见的。
那么曾经作为和珅死对头的纪晓岚与刘墉的仕途,就让许多人期待。在深受电视剧的影响下,让很多人都认为和珅是阻碍他们为民服务的最大阻力。嘉庆既然赐死和珅,那么另外两位理应得到重用。 而打开历史的门窗,会发现影视剧只是美化的历史。
5 首先三人的关系并没有如影视剧一般水火不容,你来我往,纪晓岚与和珅更是打造了 “ 是狼是狗 ” 的辩论名场面。其次对于三人的性格和出身也是有一定的艺术美化。

纪晓岚与和珅同时在朝为官,纪任侍郎(官名)和珅为尚书(官名)。 一次,两人一起喝酒,和珅指着一条狗问:“ 是狼是狗?” 意思是 “ 侍郎是狗 ” 。 纪晓岚非常机敏,知道和珅在骂自己,就不动声色地回答:“ 垂尾是狼,上竖是狗 ”。意思是 “ 尚书是狗 ” 。 和珅想用 “ 是狼 ” 是 “ 侍郎 ” 的谐音骂纪晓岚,没想到纪晓岚用 “ 上竖 ” 是 “ 尚书 ” 的谐音回击了他。
刘墉人送外号 “ 刘罗锅 ” 可谓是非常的深入人心,但其实刘墉出身于世家名门,家中祖先从顺治时期就已经开始在做官了,世代都有人入朝为官,算是家世显赫。 “ 打铁还的自身硬 ” ,虽然出身世家从小就能够获得非常不错的教育,但是刘墉在进入官场之后,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山西太原出任知府,很遗憾的是当时因为下属的县令贪赃枉法侵吞国库银两的事情爆发,导致刘墉因为失察被革职。后来是通过家族关系才又入朝,刘墉就更加的公正严明,后来出任江宁知府还被称之为大清的 “ 包拯 ” ,是一个十分正派的人物。
6 和珅有一个同党叫国泰,为山东巡抚,在职期间因得到和珅庇护开始贪赃枉法,行事极为猖狂。 朝中大臣都知道和珅是乾隆身边的大红人,所以都不敢招惹他,只有刘墉一人敢与他抗衡。刘墉向乾隆申请调查国泰,和珅也申请一同前往,结果调查时和珅百般阻扰,刘墉不顾他的手段,最终查到了国泰的罪行。 国泰被处以极刑后,和珅对刘墉怀恨在心,所以处处针对排挤他,甚至经常在乾隆面前诬陷他。
有一次和珅玩心大起,与乾隆商量想捉弄一下刘墉,后来在和珅的挑唆下,乾隆下令让刘墉跳河自尽。 乾隆只想看看刘墉会做出什么反应,但毕竟是圣旨,刘墉不敢违抗命令,便领旨谢恩退了下去。 和珅与乾隆好奇刘墉接下来会做什么,便派人偷偷跟着他,二人悠哉下棋等待结果。 刘墉这边直接回了家,妻子看到圣旨后大哭不止,刘墉却非常淡定,命下人准备水,他要泡个热水澡。刘墉将接下来的计划告诉妻子,妻子恍然大悟,随即吩咐下去,带着几名下人跪在院子里大哭。派去监视刘墉的人回来禀告,称在刘墉家中听到哭泣声,乾隆听后一惊,棋子差点掉到地上。
乾隆心想,这本是一个恶作剧,如果刘墉真去投河自尽,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名声就会变坏,国家也损失了一位名臣。 片刻后刘墉湿着身子出现在乾隆面前,乾隆假装严肃的问刘墉:“ 不是命你跳河自尽去吗?” 刘墉称他刚跳进去就遇到了屈原,屈原问他是否碰到了像楚怀王一样的昏君,乾隆问刘墉如何解释的。 刘墉答自己不小心失足落水,当今皇帝乃难得的明君,楚怀王根本没法跟他比,为捍卫皇帝的名誉,所以刘墉又爬了上来。 和珅听后哑口无言,乾隆则龙颜大悦,不仅没有怪罪刘墉,还赏赐了他不少宝贝。 即便如此乾隆也没有像宠信和珅那样对待刘墉,刘墉在官场上犯错乾隆经常责骂他,使得刘墉十分谨慎,以至于在职期间没有出彩的作为。直到嘉庆皇帝继位,刘墉才真正得到重视。
7 纪晓岚出身相比刘墉有所欠缺,但也算是书香世家。不过他口才非常的好,人也很幽默与剧中有一定的相符。乾隆对纪晓岚机敏幽默非常的喜欢,而且纪晓岚从小就在读书方面非常的有天赋,算得上是 “ 才高八斗 ” 的才子。
和珅在成长为历史贪官之前也曾经有过清廉的名声,不过他非常会钻营,也非常会揣摩乾隆的心思。乾隆对他喜爱有加,慢慢的和珅也成为一代权臣,在后期乾隆禅位给嘉庆后,朝政都还是由乾隆和和珅把持,可谓是盛极一时。

8 刘墉、纪晓岚、和珅三位在乾隆时期都可以算作是宠臣,但三个却并不是人们心中那样的水火不容。刘墉出身世家对和珅很多的做法看不惯,也会指出来,但是随着和珅得势,后期刘墉也慢慢失去了曾经的棱角,对和珅的事情基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纪晓岚虽然也是乾隆喜欢的臣子,但是本身的官位比和珅要低一些。而且当时的和珅是属于实权派,纪晓岚主修书,两个人并没有利益上的冲突,更不用说影视剧中的水火不容。更多是互不干涉,互不影响。
9 结论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
乾隆死后,嘉庆掌权仅15天就赐死和珅,让无数人欣喜若狂。刘墉只管自家一亩三分地,与和珅划清界限的做法,让嘉庆在后续对他也是比较信任的。而纪晓岚的才华与风趣同样让嘉庆喜欢。两位最终都是高龄逝世,得以善终。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清史三重奏2 乾隆 嘉庆 道光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谁写的诗歌最好?
答案是很多。魏武帝曹操、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 …… 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都相当高。就连草莽皇帝汉高祖刘邦,也写出 “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这样的千古名句。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谁写的诗歌最多?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乾隆皇帝。据统计,乾隆皇帝保留至今的诗歌作品,共计 43584 首。这是什么概念呢?大家很熟悉的《全唐诗》,里面收录了2873名唐朝诗人、共计49403首诗歌。乾隆皇帝一人就差不多写出了一部《全唐诗》,你说厉害不厉害?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总共活了89年,共计32485天。屈指一算,就算乾隆皇帝从一生下来就开始写诗,到老死的那一天还笔耕不止,平均每天也需要完成1.3首诗歌。这一点,连以高产著称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南宋诗人陆游,都自愧不如啊。毕竟,白居易一生只写了3000多首,陆游也只写了9000多首。
对于自己的诗歌成就,乾隆皇帝是很满意的。1799年,89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回顾自己的诗歌创作生涯时,不无骄傲地说:“ 余以望九之年,所积篇什几与全唐一代诗人篇什相埒,可不谓艺林佳话乎?”
2 乾隆皇帝认为这是一则 “ 艺林佳话 ” 。然而,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乾隆皇帝的 “ 艺林佳话 ” ,早已变成了 “ 艺林笑话 ” 。各种版本的古代文学史,几乎从不论述乾隆皇帝的诗歌作品。乾隆皇帝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几近于无。实在绕不过时,那也一定是持否定态度。以至于 “ 乾隆之诗滥而且烂 ” 已经成了文学批评界的常识。
那么,乾隆皇帝诗歌到底 “ 烂 ” 在哪里?对此,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做过如此评价,“ 清高宗(乾隆皇帝)亦以文为诗,语助拖沓,令人作呕 …… 兼酸与腐,极以文为诗之丑态者,为清高宗之六集。” 、 “ 令人作呕 ” 、“ 兼酸与腐 ” ,这样激烈的抨击语言,在钱钟书的文学批评生涯里都是比较罕见的。
3 在许多评论者看来,乾隆皇帝的诗歌有两大毛病。
一是过于直白,跟白开水一样没有味道。如今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留有乾隆皇帝的一块植树碑,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第一句倒是很清晰,是 “ 清明时节宜种树 ” 。这种类似于打油诗的 “ 诗歌 ” ,让参观者无不掩口失笑。
二是滥用生僻字。或许是为了掩饰文风的直白,乾隆皇帝特别爱用生僻字。在《免除宿迁县等地部分正赋》里,就用了 “ 恫瘝 ” 、 “ 茆簷 ” 之类的生僻字,简直就是要人抱着《康熙字典》来读他老人家的巨著。
中国古代诗歌的精髓是什么?四个字:营造意境。唐代大诗人王维的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让人在千年以后还能感受到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而乾隆皇帝的这些诗歌,毫无意境可言,一味堆砌辞藻、无病呻吟,最后强行给大家讲大道理。这样的诗歌不烂,谁烂?
其实,乾隆皇帝的诗歌,在乾隆时期就已受到南方知识分子的厌恶。乾隆皇帝死后,嘉庆皇帝即位。嘉庆皇帝过生日时,有人从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的诗歌中集句,凑成了一首长诗,让嘉庆皇帝很高兴。他说:“ 南方士子往往不屑读先皇诗,今此人熟读如此,具见其爱君之诚。” 后来,嘉庆皇帝想法让此人考中了状元,算是对他愿意捧读乾隆皇帝诗歌的奖赏。

4 只知道嘉庆的父亲风流天子乾隆写了不少诗,据说有近50000首,相当于全唐诗的总和,可在读史的时候却偶尔发现了嘉庆皇帝《告诸臣》的一首忧愤诗篇:
内外诸臣尽紫袍,何人肯与朕分劳?
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
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
平时漫说君恩重,辜负君恩是尔曹。
作为一名封建帝王,应该说嘉庆的这首诗写的难能可贵。特别是诗的第3至第6这四句,严厉批判了一些官员寻欢作乐,不顾百姓疾苦的丑恶现象,明确指出了 “ 平时漫说君恩重,辜负君恩是尔曹 ” ,并发出了 “ 何人肯与朕分劳 ?” 的呼吁。
在清朝的12个皇帝中,嘉庆是第7个。而且他是唯一一个以禅让的方式登上大位的皇帝。嘉庆当皇帝时已经是36岁了。他的父亲乾隆在位64年(其中当太上皇4年),享年89岁,是中国年龄和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5 乾隆晚期正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产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时候。可那时候的乾隆正还沉侵在 “ 古今第一完人 ” 的陶醉中,忙着大搞什么千叟宴和百岁老人参加科举的 “ 游戏 ” ,中国由此开始和西方拉大了距离。嘉庆接手的是一个腐败横行和社会危机开始蔓延的大清,昔日辉煌的大清王朝已经开始走向了衰落。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 “ 嘉道中衰 ” 。
正是面对这样一个局面,嘉庆才写出了这样一首诗。然而,再次仔细阅读全诗,就会有一个发现:嘉庆将祸国殃民的帐过全记在了满朝的官员身上,把自己的责任倒推得一干二净。然而,嘉庆竟忘记了自己其实就是清朝的 “ 一把手 ” ,是满清最大的 “ 官 ” ,要说责任,嘉庆的责任才应该是最大的。
可遗憾的是,贪污横行,国运衰落,百姓怨声载道,嘉庆不从满清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说官员辜负了他,那又是谁辜负了大清国百姓呢? 嘉庆对国家衰落竟有这样的思想认识,自然就拿不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因此,难怪嘉庆在位25年,唯一做的一件漂亮的事情就是扳倒了和绅,从此就再也鲜见他治国安民的大手笔了。

6 道光皇帝1829年 七言诗,己丑年春,启跸幸南苑作 :
草浅风和猎事宜,习劳务本系深思。
平原昔日欣驰骋,挟失鸾弧怕马迟。
离宫开四树重行,碧柳环池特地长。
即鹿更室施火器,先呈萱殿及时将
道光皇帝己丑秋月御笔题刻《北镇医巫闾山诗》,此诗是道光1830年8月,去盛京祭祖时,路经广宁祭祀北镇庙,恭依皇祖元韵所作 :
作镇开鸿业,皇朝仰肇湮。
衔诚钦列圣,锡福遍齐民。
受命纪辛已,随銮怆戊寅。
巍乎锺王气,宝祚自天申。
7 综观满清267年的历史,在清朝的12个皇帝中,嘉庆虽不昏庸,但却是一个平庸的皇帝。他常常忧国忧民,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一个危机四伏的王朝,他找不到病因,开不出良方,更拿不出治国图强的方略 —— 结果,使大清失去了历史机遇,一步步落在了别人的后面。不久,等到他的儿子道光即位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已经摆在了大清的国门口了……
道光皇帝没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当年 “ 萨尔浒之战 ” 的一种勇气,也没有清太宗皇太极当年 “ 松锦之战 ” 的一种谋略,更没有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的那种胸怀,所以我认为,鸦片战争失败、丧权辱国《南京条约》的签订,历史责任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的名字应当钉在中华民族历史的耻辱柱上,让那些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者鉴。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