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寿宫花园3 、4乾隆 宁寿宫 花园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故宫最神秘的宁寿宫花园,也叫乾隆花园,这里有乾隆皇帝的 —— 颐养,神游,江南情结。 其中符望阁仿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倦勤斋仿敬胜斋、竹香馆仿碧琳馆、玉粹轩仿凝晖堂、云光楼仿玉壶冰、耸秀亭仿积翠亭等。
2 “ 亿万人增亿万寿,泰平岁值泰平春 ” ,乾隆花园是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位后修建的颐养之所,是他一生襟怀的最后寄托之地。乾隆花园又称宁寿宫花园,它位于故宫宁寿宫区的西北角,建于乾隆36年到41年,历时6年修建而成。乾隆晚年降旨不许对宁寿宫进行改建,这是乾隆花园得以完整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乾隆花园已于2020年对外开放,大众可一览这座乾隆挖空心思又极尽奢侈所建的颐养之所。
3 乾隆花园相比于其他几个花园更加神秘,首先是因为其非常豪华精致,其次是乾隆更多地将这里当作一个游戏之所,竹香馆、倦勤斋,处处都是意趣与迷思,下面我们就来一观究竟。
乾隆花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占地面积5920平方米。花园分为四进院落,共有建筑20余座。主要建筑物有古华轩、遂初堂、萃赏楼、延趣楼、三友轩、符望阁、玉粹轩、倦勤斋等。
4 穿过衍琪门,走入乾隆花园的第一进院落,迎面就是假山,沿着曲折的小径,来到古木参天、山石环抱的古华轩前。曹雪芹从 “ 开门见山 ” 写到 “ 曲径通幽 ” 是大观园的开篇妙笔,《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两者相互印证,可见这是当年颇为流行的造园手法。
院内的主体建筑是古华轩,四周有旭辉庭、禊赏亭等点景建筑。古华轩卷棚歇山式顶,最大的特点是轩内天花并不是传统的彩画式样而是楠木贴雕,这种样式在故宫以及其他皇家园林中极少见。在第一进院子内还有一座禊赏亭,这是乾隆按照王羲之曲水流觞的典故而建造的。亭内的地面上还刻有流杯渠,这也是目前北京现存流杯亭中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

5 第二进院落则显得朴素规整,主体建筑是遂初堂。 “ 遂初 ” 表达的是乾隆退位归政、得遂初愿之意。第三进院落山石嶙峋,几乎堆满了建筑前的整个空地,模仿的正是苏州名园狮子林中的假山造型。乾隆是特别钟爱狮子林的,在圆明园的含经堂和承德避暑山庄内都有相似的仿建。园内有萃赏楼、三友轩、延趣楼等多组建筑。
其中,萃赏楼二楼东次间内的隔扇,材质是紫檀的,边框是用湘妃竹拼接而成,窗户都是玻璃的,这在当时可说是极其的奢华。延趣楼内的紫檀木框玻璃画三清图插屏,右上角为一圆形镜子既在画中代表明月,同时也是一面镜子。
6 第四进院落主要建筑有符望阁、碧螺亭、云光楼、玉粹轩、倦勤斋,建筑从布局到形制均来自乾隆自己早年设计营造的建福宫花园,可谓有始有终。
符望阁是仿照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建造的,而后来延春阁被大火烧毁,头些年建福宫花园重建时反过来又参考了符望阁。符望阁是宁寿宫花园中最高大的建筑,登临其上可一览紫禁城内外的秀色。
7 第四进院子的正房是倦勤斋,这也是整座乾隆花园中最精彩的部分,室内由明殿、仙楼、佛堂、戏楼等组成。倦勤斋西四间内著名的通景画是由郎世宁借鉴教堂中的天顶画和全景画的形式移植于此。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宁寿宫花园4 符望阁 倦勤斋 禊赏亭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符望阁、倦勤斋和禊赏亭是宁寿宫花园花园最重要的建筑。
2 符望阁在形制上模仿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平面呈方形,外观两层,内实三层,四角攒尖顶。蓝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黄色琉璃瓦。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嘉庆七年(1802年)修,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符望阁是乾隆花园最高大的建筑,站在上面可以看到紫禁城全貌。
符望阁的内檐装修工艺是乾隆时期江南工艺的代表,集中反映了木雕、双面绣、竹丝镶嵌、錾铜、珐琅、雕漆、软硬螺钿、玉雕等清代工艺的顶尖水平,并且打破器物的界限,把工艺铺陈扩张到整个室内空间。例如紫檀嵌玉阁罩、双面绣槛窗、点螺雕漆迎风板、沉香嵌玉花窗等等。相比只有200多平方米的倦勤斋,符望阁的修复工程更为艰巨。可以说是 “ 七年倦勤斋,十年符望阁 ” 。符望阁的室内装修颇具特色,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装修巧妙地分隔空间,穿门越槛之际,往往迷失方向,故俗有 “ 迷楼 ” 之称。
3 符望阁内檐木装修普遍采用包镶工艺,设计者为彰显室内雍容华贵之气,所用木材均为紫檀、楠木等名贵木材。符望阁中还大规模地把珍贵的白木香(沉香木)用于室内装修,这在紫禁城中尚属孤例。
同样属于孤例的,还有在符望阁南侧的须弥座上的三槽漆纱彩绘夹纱隔扇。漆纱是一种满饰中国传统金箔的织物,在故宫建筑内檐装修,漆纱彩绘夹纱工艺仅此一处,漆纱外观呈均匀而稀疏的方孔状。漆纱彩绘夹纱正是利用了漆纱舒朗而周正的纱孔,达到隔扇通透而分隔的使用要求。漆纱是一种经纬纠绞交织并满饰中国传统金箔的织物,为了增加织物的挺括和平整,匠师于纱面上涂刷大漆满饰金层,更显它的挺固和娇艳。
4 倦勤斋是第四重院落里最为奢华的建筑,在花园的最北端。这是乾隆当太上皇以后的住所。乾隆曾在符望阁内题诗中写 “ 耆期致倦勤,颐养谢喧尘 ” ,倦勤斋的名字也得于此诗。不过乾隆做了太上皇后并没有真正地交出手中的权利,所以也并未在这里居住,更多时间这里成为乾隆听戏消遣的场所。
乾隆曾六下江南,他喜欢江南风物,他曾对负责修建花园的官员提出要求:他的倦勤斋里必须要有一片竹林。但在北京干燥的环境下竹子难以长期保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工匠用楠木做出竹林的模样,然后在楠木上着色绘画,甚至细到把竹节都画上了。
倦勤斋的天顶画和通景画具有欧洲绘画的风格,有明显的3D效果。通景画画满了一座藤萝架,架上爬满了盛开的蓝紫色藤萝花,从空隙中能见到蔚蓝的天空,经过透视效果,就像身处在紫藤花架之下。北墙画有斑竹搭建而成的隔断墙,中间一处月亮门,在门外庭院中有两只丹顶鹤,庭院外是一座宫殿,宫墙之外还可见远山和蓝天。在平面上注重于立体感和深远感的表现,力图在二维空间内表达出三维空间。

5 倦勤斋极尽奢华,在工艺上使用了百宝镶嵌、掐丝珐琅、沉香嵌木花窗、螺钿镶嵌、雕漆、錾铜鎏金和竹丝镶嵌、竹簧雕刻等等。其中,竹丝镶嵌是用数以万计的半毫米粗的双色竹丝镶嵌成万字形的吉祥图案,每条万字边由十三根深浅相间的竹丝拼成。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竹簧雕刻。竹簧工艺复杂且造价昂贵,要把竹子加工成如发丝的竹丝,再根据不同的光泽,组成不同的图案;将毛竹去节去青,留下一层竹簧,多道工艺后镶嵌在木胎、竹片上,再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纹样,这些是古代南方手艺人最为繁难精细的手工艺。
倦勤斋是紫禁城中竹簧装饰最多的地方,共30幅。这幅百鹿图便运用了四种竹簧雕刻的技法:其一是普通的薄片竹簧雕刻,施用于远山、树木之类;其二是黄杨木雕刻,施于近景树木,以补足薄竹簧在厚度和立体感上的补足。 其三是竹丝技法,用于各种线型装饰;最后是厚竹簧雕刻,用竹子横切面为装饰表面,表现鹿丰满的身体和致密的皮毛。
6 乾隆是cosplay发烧友,扮过菩萨、文人、采药师等虚拟角色,他在生活中也扮演着诗人、画家、收藏家、鉴赏家、园林设计主导者、博物馆馆长等多重角色。
乾隆是王羲之的 “ 真爱粉 ” ,乾隆不仅在乾隆花园里修了禊赏亭向其致敬,他还收集临摹王羲之的书法,还建造了兰亭八柱帖。禊赏亭用典 “ 禊赏 ” 的精巧,还在于以它来彰示 “ 遂初 ”,即彰明乾隆践行《老子》 “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的退隐 “ 素志 ” 高尚。
7 除了建筑的 “ 致敬 ” ,连画中的王羲之,乾隆也要模仿一番。《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图》中,乾隆御题:“ 是一是二,不即不离。儒可墨可,何虑何思。长春书屋偶笔。” 图绘乾隆皇帝身着汉人服饰,正在坐榻上观赏皇家收藏的各种器物。其身后点缀室内环境的山水画屏风上,悬挂一幅与榻上所坐乾隆皇帝容颜一样的画像。此幅构图是仿清宫旧藏的一开宋人册页,宋人画作画中人原是王羲之,乾隆皇帝得到后要求画家以他为模特,重新绘制了这幅画,画中人变成了乾隆本人。
乾隆精于士文化,深受文人士大夫隐逸观念影响,在乾隆看来,像历代文人高士那样旷达,逸情于园林之乐,则是颐养心性而求得长生的现实途径之一,这也正是由 “ 禊赏 ” 而 “ 宁寿 ” 的喻意所在。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