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90 、91 票拟 文书 批红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从宦官干政导致异化着手,漫谈明代文书房,票拟与批红制度的发展。
票拟与批红名词解释 :是明代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程序。明宣德年间,内阁开始有了票拟权,即内阁先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然后进呈皇帝裁决。皇帝用红笔在奏章和票拟上批答,称为批红,批红权后多交由司礼监秉笔太监。
2 文书对于中国封建社会有重要地意义,自文字发展以来对于王朝的信息传递承担了重要的任务。文书御天下是一种中国上最为特殊的政治传统,特别是在明代时期对国家的治理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明代的票拟披红制度就是文书御天下的重要体现,体现了各方权力的制衡,对于大明帝国的发展与兴盛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3 文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不断地发展而且随着朝政的繁忙文书的作用尤为重要,记录了国家很多重要的信息。明代刚刚建立,朱元璋就开始着手处理朝中政务对于宰相制度十分不满,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并且撤销了宰相制度要求后代不允许设立丞相制度。裁撤了中书省和尚书省,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也是大大的增强。

4 宰相制度的废除在一定程度上也结局了威胁皇权的因素,加强了皇权。皇权的加强自然也给皇帝带来了很重的负担。明太祖废除宰相之后开始批阅大量的公文很难获得休息的时间。虽然自身能够勤政但是依旧没有空余的时间做完工作,于是乎明太祖也明白了个人能力具有局限性。在开始的时候召集了大批大臣开始处理奏章,形成了内阁的雏形。
《明史》记载: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明仁宗、宣宗二帝时期的时候内阁制度才逐渐的完善地位也随之提高,内阁形成了皇帝与臣子需要共同处理政务的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所以出现了票拟批红制度,也就是阁臣代替皇帝回复臣子,皇帝阅览之后批红准奏。票拟批红是一个处理国家大事的重要决策程序,在明宣宗的时候正式形成,这种新的处理制度大大提高了皇帝治理国家、处理行政工作的效率。
5 票拟批红制度为皇帝治理国家、处理行政工作提高了皇帝的工作效率。在整个票拟过程中内阁负责票拟,司礼监拿出意见皇帝进行裁决。但是在正统之后的皇帝对于宦官是十分宠信的,甚至将批红的权力也交给了宦官,这就导致了宦官的势力不断的膨胀,对于内阁更是一个强大的制约。由此形成了内阁与司礼监共同辅佐皇帝的局面,但是两者相互制约都是为了皇权服务。
6 票拟批红的工作流程大概为臣子开始写奏章经过通政使司的守卫给司礼监的文书房,文书房对此进行登记再有司礼监给皇上审阅。皇上阅后交给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批红发给六科如果六部认为不合适则会驳回重发。票拟的意见必须是经过了皇帝的批红才可以,这意味着皇帝同意了,也是能够体现皇帝对于政务的最终决策权,体现了皇帝对于内阁和司礼监势力的绝对控制,也能够体现皇权的威严。
7 票拟制度在明代是十分重要的制度,同时票拟批红制度作为宰相制度的替代制度拥有很强的自我运转能力,可以不用通过皇帝就可以进行高效的处理奏章。阁臣和司礼监两个机构减轻了皇帝的负担。明代不少皇帝懒政怠政几乎是不作为,但是却拥有着庞大的文官集团,在这种强大的文官集团下对于政务也是可以得到基本的有效处理,所以离开了皇帝整个大明帝国依旧是可以正常的运转。
8 制度自然有两面性,在明初的时候宦官就在干涉内阁上的政务,所以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政。但是到了后来宦官的权力不断地上升这就给票拟批红制度带来消极影响。宦官的权力过度的膨胀利用批红的权利残害百姓、排除异己左右朝局加剧了明代吏治的腐败。
9 从整体上来看宦官的权力膨胀给政局带来的更多的是危险,搅乱朝政威胁国家的安全并且还加剧了社会危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但是在以文书驾驭群臣的明代宦官个人素养的高低尤为重要。在这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中皇帝必须管理好,内阁阁臣和司礼监太监才能使得票拟、批红制度得到良好的发挥。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故宫91
鹿 慈禧 禄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清朝因为统治者大规模的狩猎,以及皇室对鹿茸、鹿肉、鹿血的青睐,梅花鹿开始骤减,慈禧太后批准人工养鹿,随即在今西丰一带建造 “ 皇家鹿苑 ” 。 20世纪20年代,又在御花园养鹿和鹤,鹿苑与御花园东北角的鹤圈合称 “ 六合同春 ” 。
鹿角是鹿身上最坚硬的一部分,鹿仅凭其角就能将敌人逼退,占得上风,这是其他动物都没有的特性。 在石器时代,甚至青铜时代之后的一段时间,鹿角一直被当作作战的武器,战争开始前,各部落会争相 “ 逐鹿 ” 抢夺武器,“ 鹿死谁手 ” ,说的即是权力落在谁的手里。 古人们把狩猎比喻政治交战,只是一个礼貌又不失风度的习惯而已。
鹿角椅起源于清太宗皇太极的突发奇想,他命人捕获一头大麋鹿做一把鹿角椅,作为马背上的民族,清朝皇室要求子孙把骑射当成家法。统治者纷纷效仿皇太极把所获的鹿角制成椅。 这既是炫耀了自己擅长骑射,谨遵祖训,又很好的给后辈树立了榜样,貌似跟虎皮凳是一个道理。
2 《述异记》提到:“ 鹿一千年为苍鹿,又五百年化为白鹿,又五百年化为玄鹿。” 可见鹿寿命之长,皇室因此好吃鹿肉。鹿作为长寿的象征,被用在各种祝寿的场合。
麻姑是东晋葛洪《神仙传》中的女仙,曾在王母娘娘生日那天用灵芝酿酒前去祝寿,人们因此将麻姑与祝寿联系起来,盘上图案里鹿拉着车,装着灵芝酿过的酒,表达的美好祝愿各位自然心领神会。

3 慈禧太后作为晚清最有权势的女人,人们记住了她祸国殃民,更记住了她死后陵墓惨遭盗掘尸体被扔在地宫一角。 这位中国历史上仅次于武则天的一个传奇女人,她背后的故事,也是各种扑朔迷离。
从最初的兰贵人到后来的懿贵妃,再到后来的皇太后,她看尽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由于她身份的转变,她曾换过很多宫殿。 然而,不管她居住在哪一座宫殿,她的宫苑中始终摆着一对铜鹿。
年轻时的慈禧貌美如花,和所有少女一样,十分爱美,憧憬着纯洁美好的爱情,一次偶然的邂逅,让她有幸结识咸丰帝,这是她的幸事,亦是她的不幸。

4 《诗经 · 召南 · 野有死麇》中记载:“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说的是古代一男子爱上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子,于是猎了一只鹿,并用同样代表纯洁爱情的白茅捆好,送给了自己心爱的女子的故事。
有史以来,男女定亲,一定要以鹿皮为赀。于是,鹿成为了青年男女的爱情象征。 少年的慈禧太后一直渴望着美好爱情,储秀宫门口的那对铜鹿成为了她在少女时代中的爱情寄托。
在储秀宫度过了作为兰贵人、懿嫔、懿妃、懿贵妃的近十年最美好的岁月,直到咸丰十年八月,随从皇帝前往热河。 第二年七月,咸丰驾崩。九月,懿贵妃与清廷成员从热河还京时,她的身份已经是皇太后了。 中年时代的慈禧早已看破那缥缈的爱情梦,后宫血雨腥风,慈禧是聪明的,她工于书法,精通满汉两种语言,为皇帝代笔批阅奏章,她的欲望也藏在这对铜鹿之下。
5 春秋战国时代,众多诸侯争夺天下,被称为 “ 逐鹿中原 ” ;太监赵高想要夺取秦二世胡亥的皇权,也曾 “ 指鹿为马 ” ;三国曹操射鹿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 鹿死谁手 ” 中的鹿,也不再只是一只自然的鹿,而是政治权力的代名词了。一对铜鹿立于慈禧太后寝宫,是她对权力的向往。
经历了少女爱情梦碎,体会了至高皇权的威严,老年的慈禧太后早已利益熏心,她不甘心放弃自己享受过的权力和泼天富贵。 然而,生老病死,世间轮回,慈禧太后再要强,也无法强过天命。
6 自古以来,鹿一直都是仙兽,是长寿和富贵的象征。寿星老出行,必骑白鹿。 鹿因其谐音而有着广泛的吉祥寓意。鹿音谐 “ 禄 ” ,寓意高官厚禄,指有福气或者多俸禄的意思,是民间 “ 五福 ” 福、禄、寿、喜、财里的一种。 天禄永昌,出自《论语》 “ 天禄永终 ” ,是祈求上天保佑国家繁荣昌盛之意。
除了上面提到的象征意义外,鹿还被当作是麒麟的化身,又名 " 斑龙 " ,单从名字就能看出人们对它的喜爱。
因为喜欢,才会对鹿有如此细致的观察。它们常常群居,于是把这种习性推及人,用 “ 鹿鸣 ” 表示宴会宾客的乐趣。《诗经 · 小雅 · 鹿鸣》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说的就是朋友们在一起和谐融洽的场景。
7 美丽的 “ 丽 ” 繁体写起来就是 “ 麗 ” ,上头一个简写的美丽的丽,下头一个鹿字,丽字是和鹿有关的象形字,像两张鹿皮,说明到从古到今大家都觉得鹿是美丽的。古人嫁娶,男方要送女方两张鹿皮作为聘礼,寓意迎娶美丽的新娘。
除开自身特性,鹿也因为跟 ” 禄、路 ” 音相近,被人们赋予了吉祥的寓意。一百头鹿的图案叫 “ 百禄 ” ,鹿和蝙蝠的图案叫 “ 福禄双全 ” 或 “ 福禄长久 ” ,鹿和福寿搭配叫 “ 福禄寿 ” 。一只鹿称为 “ 一路顺风 ” ,两只鹿 “ 路路顺利 ” 。
鹿如此深受喜爱,肩负重任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中国人注重精神的满足,生活有时不尽如人意,也可以找到精神寄托,古人处事深远,总能保持对生活的持续热爱。

8 慈禧相信,有铜鹿的守护镇压,就能守住自己的富贵和权势。所以在她死后,除了大量的金银财宝陪葬外,还在陵寝中立了一对铜鹿。 铜鹿究竟是否有这些魔力,我们无法下定论。然而,慈禧太后一生的富贵显赫确是事实。
铜鹿成双成对,能够留存至今非常难得。许多来故宫储秀宫参观的游客都会驻足与铜鹿合影,人们相信这对历经岁月洗礼的铜鹿会带来吉祥。
9 中国古代有句民谣 :皇帝喝鹿血,皇后吃鹿胎 。由此可以见得鹿的滋补源远流长。在满清的时候,朝廷中的御医均采用鹿和张仲景的秘方,用民间进贡的野生鹿胎配上各种宝贵的药材制作成鹿胎膏,其间满族八旗也有熬制。
1952年,考古专家在清朝东皇陵慈禧的陵墓发现陪葬品中有一个漆制的小盒子,根据考古专家的研究推测,这个漆制的盒子内盛放的物品是慈禧生前最喜欢的物品之一。 专家对漆制盒内的黑色的块状物品进行检测,发现这些物品中含有大量的鹿胎成分,鹿胎中的活性成分竟然能够保留到几百年的时间。根据清朝宫廷记录,慈禧平时非常注重个人的保养,常年离不开她们满族的鹿胎膏。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