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88、89 大明门 大清门 中华门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浩浩六百载恢弘气势;泱泱五千年华春长青。
2 原明代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在北京中轴线上,原址在正阳门北侧,现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边、毛纪念堂一带。中华门与正阳门、天安门不同,不是城楼,而是一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此门曾是明清两朝的国门象征,平常日子不得开启。

3 中华门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建成时,因是皇城的正南门,古人又以南方为尊贵,所以享有 “ 国门 ” 的地位。它的名称随朝代的更替而变迁,明朝时称大明门,大学士解缙题门联 “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 。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改名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名为中华门。
4 原大清时的门匾材质是石头,并用青金石琢制成字,镶嵌在石中。中华民国成立后,选定了在1912年10月9日,也就是辛亥革命周年庆典的前夕,将大清门更名为中华门。原本的构想是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 中华门 ” 即可;但是待将石匾拆下后发现里面竟是 “ 大明门 ” 三字,原来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使用了这个办法。所以只好重新赶制了一块木匾,由京兆尹(1)王冶秋题写 “ 中华门 ” 三字,挂于檐下。原石匾由文化部社会文化事务管理局保存,后移交首都博物馆。

(1)京兆尹,是中国汉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主管今西安及其附近地区,地位相当于如今首都的市长。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故宫89 钉子 门钉 白丁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故宫各大门上的装饰是钉子,意义是象征着皇权至上。
2 这种安在大门上的圆钉子,叫 “ 门钉 ” 。最初,门钉的用处是加固。那时候,一扇大门往往用几块木板拼起来。时间一长,就难免会散开。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人们就在门板里头穿上木带,从外面再加上一排木钉,让大门更加牢固。

3 后来,这排门钉逐渐排列整齐,材质也由木制变成了铁质、铜质,起到了防火的作用。到了明朝和清朝,富贵人家的大门上使用了铜钉,还在铜上馏金,显出金黄色,与红色的大门相映成趣,分外好看。这时候,门钉就具有了装饰意义,具备了美化功能。
4 故宫的 “ 门钉 ” ,里面是有讲究的,很多人都知道故宫里面有房间九千九百九十九间,那个时候的人们认为 “ 九 ” 是一个最高的数字,所以故宫大门上的 “ 门钉 ” 也是横竖各九排,朱红色的大门,整整八十一颗金灿灿的门钉,更彰显出了其尊重的地位。到了后来,古代大门上的 “ 门钉 ” 就演变成了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宫属于最高统治,所以门钉是九横九竖共八十一颗。

5 清朝对门钉的数量和排列,都有明确规定,违规使用门钉,有僭越的嫌疑,搞不好会被治罪的,门钉就有了代表等级的作用。
门钉的等级数,和很多普通的事物一样,门钉在被发明之初其实就是一个装饰品。但是在处处都显森严等级的封建社会,门钉也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使命。为了显示身份等级的不同,封建统治阶级把大门上门钉的数量做了规定,不同的身份门钉的数目是不一样的。
6 具体规定如下:皇宫大门上是九九八十一个;王府大门上是七九六十三个;公爵大门上是七七四十九个;官员是五五二十五个。等级越低的门钉颗数越少, 广大的老百姓作为最底层的存在,门上那是不允许有门钉的,所以百姓又被称为 “ 白丁儿 ” 。

7 再来说说人们是出于什么心理摸故宫 “ 门钉 ” 的吧,其实就是出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一种是想着摸摸最至高无上的 “ 门钉 ” 沾沾好运,报个平安或者加个官位;还有一种心理则是因为 “ 门钉 ” 的 “ 钉 ” 和 “ 男丁 ” 的 “ 丁 ” 同音,有的老年人会为了抱孙子,也会来摸摸门钉。

8 但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亿万人手的揉摸下,曾经尊贵无比的 “ 门钉 ” 早已被 “ 关爱 ” 的不成样子了,所以对于每个游客来说能不摸还是尽量控制不去摸吧,毕竟那些说法都是毫无依据的,而文物的损耗却是有目共睹的。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