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86、87铁缸 烧古青铜缸 鎏金缸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故宫里的铁缸、烧古青铜缸、鎏金缸,匠心于形、精工于艺。
自中国有历史记述以来,占卜与风水一直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不论是以前的封建王朝还是现如今新社会的人都爱风水之说,不管什么东西都要和风水扯上关系,所谓 “ 藏风聚气,得水为上 ” ,这便是几千年以来文化的沉淀。所以在很多中国人家中,当普通的自然条件无法满足依山傍水的需求时,就会摆放一些水缸、鱼缸之类的充数,以此来达到风水之说。今天我们不谈别的,就来说说这水缸吧!说到摆放水缸最多的地方,那就非 “ 天下第一家 ” 的紫禁城莫属了。
2 去过故宫的朋友应该都听人说过,故宫三大殿前的几口鎏金铜缸在一百多年前被八国联军那帮见钱眼开的西方列强们用刺刀将上面的金子都刮得一干二净。拒史料记载在清朝灭亡的时候,宫中尚有308口缸,可到现在为止就所剩不多了!渐渐地淡出了众人的视线。
要说铸缸花费最大的就当属清朝了,铸造的18口铜缸造价折合高达1100万人民币,为什么他们要不计成本地做这么多 “ 摆设 ” 呢?在向来讲究等级庄严的皇宫大内,从前朝到后宫布置很多的水缸,宫里难道也是为了调理风水才这么做的吗?

3 说起来在这些高高在上的皇帝们眼中,是他们的吉祥物,所谓的统治集团需要这样的吉祥以祈愿平安!这些大缸被称作做吉祥缸,也被称作太平缸,一般来说都是用铁和铜铸造的,如果按照它们的材质又可以被划分为铁缸、烧古青铜缸和鎏金缸,而这三种缸还有一个共用的名字,那就是 “ 门海 ” ,就好比缸中的水似海水般多,取门前之大海的寓意,又有 “ 救火招财 ” 的神奇技能。 清高宗乾隆特赐名 “ 金海 ” 。
4 明成祖朱棣为了避免紫禁城遭受大火的侵袭,特设计门海一族。 当然他们最主要的作用当然不是装饰,而是当时的 “ 消防水池 ” ,可谓是思维超前先进多了!众所周知我国古建筑的主要构件都是木质,一旦着火,便一发不可收拾,所以防火就极为重要。有人会问,放一个缸能起到多大作用呢!其实不尽然,没有大作用也总能起点作用吧!当时没有先进的消防设施,便只好铸造了大批的大水缸以防火救灾。
5 工匠们在这些缸的下面还有一个汉白玉石基座,这基座里面有比较大的空间,通过一个方形的孔洞与外面连接。到了小雪的季节,太监们就会把缸的周围套上一件特制的棉被,然后盖上重重的缸盖,太监们也是在汉白玉石基座里面放入炭火,并且还要随时注意添加,保证炭火在整个冬天不会灭,并且还要把炭火的量必须把握好,只能保证里面有温度,又不要把里面的水烧开。
在这样的情况下,故宫这些缸里的水,在整个冬天是不会结冰,并且这些缸都是有专门的太监区打理,经常会来看看这些缸的情况,保证不会结冰。这样的工作要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春天的惊蛰,到了惊蛰这一天,太监们就要撤掉棉被和炭火,这时北方也已经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已经暖和。
6 历史上这皇宫还真就发生过几次大火,公元1420年故宫建成,紧接着第二年,故宫就发生了一次重大的火灾,将耗资巨大,富丽堂皇的三大殿,也就是我们经常会听到的金銮宝殿烧成一堆瓦砾,这对于当时的朝廷甚至明成祖朱棣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打击,因为这座举世无双的宫殿,是他征集了10万工匠和数十万人次的劳役,并耗费了无数国家财力才建立起来的,也是皇帝权力的象征,这一场大火不但将物质的宫殿烧毁了,也将皇帝的威严和面子烧的一干二净。在此后的时间里,被焚毁的金銮殿就躺在一片废墟中,直到19年后明朝的皇帝积攒了足够的财富,才重建了三大殿。

7 故宫中现存最为古老的一口是明朝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铸造的,距今已经530多年。万历皇帝在位时就已经铸造了鎏金铜缸,有四口摆放在清朝皇帝寝宫——乾清宫门前。有避祸免灾之意,引申为镇宅之器。
清朝时故宫中共有18口金海,也就是平常人口中所谓的大缸,这都是富家子弟乾隆铸造的,每个都能装三吨水,想一想这得有多大!据相关记载,每一口缸都重达1696公斤,造价约五百两白银,加上外层包裹的一百两黄金,铸造费用折合人民币60万元,计18口共计1080万元!清朝铸造的18口铜缸造价折合1100万人民币,为什么他们要不计成本地做这么多 “ 摆设 ” 呢?
8 综合看来古人在院子和房屋中间摆放水缸,并不全是为了今人那些聚气纳财之类的虚幻目标,更多的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在火灾来临之际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家人和财产,更多的是实用功能。当然我们说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虽然看起来像是玄之又玄的无稽之谈,但能够在历史中流传下来的,自然也有着最朴素的道理,所以在面对那些历史遗产的时候,我们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9 故宫中的铁缸、烧古青铜缸、鎏金缸 ,再按五行相生相克之说,金生水,水生财,寓意财源如水,又称为 “ 吉祥聚宝盆 ” ,聚财纳吉于一身,取意 “ 门开见四海,海中纳百财 ” 。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故宫87 温情 知识 敬意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国人对本国历史既要有 “ 温情与敬意 ” 也要有知识。
紫禁城,这座中国最后的皇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皇权文化在建筑形态上的集中呈现,是中国帝制文化的立体化、符号化、图像化,也是中国帝制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高度统一,甚至是最完美的统一。
我现在到了故宫神武门城墙上,北面看到的是景山,御花园是对称的,景山上的亭子好象也是对称的。中间这个亭子叫万春亭,东西又各有两个亭子,这个形状和色彩都是对应的。
中轴线从这儿一直穿过去, 往北可以穿过小汤山,再往北到燕山的山脉,有人还到那儿去调查过,中轴线是顺着山梁走的。需要说明的是,紫禁城暨北京城中轴线与正南正北的天文子午线存在微差 —— 逆时针微旋两度有余,避开了正子午朝向,这是古人有意为之的, 为了表示对天的敬意。
2 一个是顺山因势以定朝向,以此得到稳定的地质条件,中轴线取义于此。另外,北极被古人视为天帝常居之所,要敬天,所以要让一让,因此古人做建筑时,中轴线都要避让正北极。
我特别想说一句话,为什么600多年的紫禁城能够见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因为紫禁城用的这套制度和古人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有关,这是特别古老的知识与思想体系,是中华文明创建的知识基础。

3 站在故宫城墙上,这个视角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高的点,不仅能看到院子里的文化,还能看到院子外的情况,比拟到我们今天看自己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圈是一个道理,我们希望能站得更高一点,在理解自己的同时也能理解别人。
4 钱穆(1)先生说要带着 “ 温情与敬意 ” 去看本国的历史,从故宫博物院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这句话是钱穆先生写在《国史大纲》中的,跟梁思成先生做《中国建筑史》背景相似,都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危亡之际,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守护。 钱穆先生说如果了解本国历史不带着温情与敬意, 只算是知道了一些外国史 ;同时,如果 “ 懵无所知,而犹空乎爱国。此其为爱,仅当于一种商业之爱,如农人之爱其牛 ” 。 所以我理解,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既要有 “ 温情与敬意 ” ,也要有足够的知识,才能爱其所是。

5 故宫正是了解中国历史的恰当所在,希望人人宣传故宫博物院文化,深入开展文物保护与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工作,奉献更多精彩温情、知识、敬意,也能为国人了解中国历史贡献一份力量。
(1)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江苏无锡人,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 “ 一代宗师 ” ,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 “ 史学四大家 ” 。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