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故宫76、77 明朗 清晰 鲜艳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纷纷扬扬的大雪终于完全覆盖了整个紫禁城。纷纷扬扬的大雪应当不停地落下,下得再大一些,积得再厚一点。紫禁城承受得起,在这座宏大无比的中国宫城中,再大的雪也不显沉重,再厚的雪也不显冰冷,再狂乱的雪也不显肆虐。上下一体、河山共色、天地莽莽原本就是紫禁城的景象。
可是,在没有任希望停下来的时候,大雪停止了。停得那么突然,那么匆忙,那么猝不及防。突如其来的一阵又一阵强劲的风,迅猛地扫荡了沉重的冬云。
紫禁城上空的天突然变得格外蓝,紫禁城上空的太阳突然变得格外耀眼。格外尖刻的风在紫禁城宽宽窄窄、长长短短的通道间急速地窜来窜去。空气格外的纯净、凛冽。紫禁城中所有人的头脑突然变得格外的清醒、理智、现实,也格外的亢奋、不安、冲动。
剧烈天气变动之后,一切归于平静。紫禁城中的人们突然发现从来没有的明朗,从来没有的清晰,从来没有的鲜艳。
2 太阳更亮、白雪更白、红墙更红、黄瓦更黄。红墙黄瓦点缀着白雪不知不觉地幻化成,白雪点缀着红墙黄瓦。
被厚厚的白雪严严实实地覆盖着的,所有高低错落的屋顶一律闪烁着炫目的白色亮光。在上上下下炫目的白光之间,那些被太阳照亮了的红色廊柱门窗,那些被屋檐遮映着半明半暗的红色廊柱门窗,以及那些无处不有的大块大块的红色墙面,一律闪烁着炫目的红色亮光,从炫目的白光间跳了出来,从四面围拢而来。
不论在东西六宫一座又一座精致的院落中,还是在开阔的太和门前、乾清宫中,此种感受都很强烈。当然,当你一个人静静地站在湛蓝湛蓝的天宇之下的太和殿前,此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了。而当太阳初升的早晨和太阳西下的傍晚,站在同样的地方,你会感受到另一种奇异的景象——上上下下炫目的白光镀了一层金,上上下下的白光之间的炫目的红光镀了一层金。四面八方一派炫目的灿烂辉煌。

3 这个时候,你会惊异于如此纯粹的色彩竟能给你如此惊心动魄的感受。你会感受到从来没有过的博大与雄浑。你会感受到从来没有过的气壮与神旺。你会发现你自己忽然产生了从没有过的,想做一些重要事情的强烈愿望。当然,你也可能感受到从来没有过的寂寞、孤独与渺小。
当你终于冷静下来的时候,当你明白你置身于伟大的建筑之中的时候,当你发现你所有感受来自你周围一切的时候,你终于明白,或者你终于清醒地意识到,紫禁城的建筑家们为什么把所有,宫殿区域四面合围着的所有的廊柱门窗及大面积的宫墙统统交给了红色,交给了被今天人们称之为 “ 中国红 ” 的色彩。
4 厚厚的积雪在辉煌的太阳照耀下,在火焰般明亮温暖热烈的 “ 中国红 ” 的渲染中闪闪烁烁地开始融化了。
一座座屋顶上,一条条笔直的屋脊两端,一个个龙吻昂起张扬的头和张开的嘴巴。高耸的屋脊和墙脊上,积雪大片大片的滑落。大屋顶上的瓦垄渐渐显出凸凹的行列。过不了多久,连绵的屋顶上铺排着的无边无际的琉璃瓦闪现出明明暗暗的金色光泽。广场上一块接一块地,露出来的湿润而新鲜的褐色地砖,更显得饱经沧桑。被无数的鞋底打磨过的石头御道,湿漉漉地又亮又滑。
5 雪融化得更快了,雪水变成冰,又化为水,又变成冰,再化为水。一丝丝地,一点点地渗下去。像太阳的影子一样,像流转的时空一样,一丝丝地,一点点地渗下去,渗入一行又一行金黄色的瓦垄中,渗入一面又一面紫红色的宫墙里,留下一缕又一缕几乎寻觅不到的湿痕来。
大雪终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可以让人生出无数关于大雪回忆的残雪,只有在太阳永远照不到的角落里,在东西六宫狭长的阴暗通道中,在曲折蜿蜒的金水河冰面上,在慈宁宫、慈宁宫花园枯萎的草丛里,在神武门两侧的城墙根,在护城河边的石缝里,静悄悄地存留着。
6 一切又回归了,一切又复原了。大雪飞扬的朦胧诗意被大风吹散,大雪覆盖的柔和温馨被冷漠驱逐。
岂止是复原复归,整个紫禁城像被潮湿冰凉的抹布摖过一样。更红的高墙更加森严,更鲜艳的门窗更加紧闭,更空旷的广场更加冷清。石狮、铜狮、雕龙、绘龙更严厉、更威猛。更清晰了上下高低,更清晰了大小宽窄。一切更加分明,更加有序,更加规矩。
7 雪后的太阳出来了,紫禁城的色彩更加亮丽夺目了。此时此刻我不止一次看见,并羡慕快乐无比的女生男生们,在金水桥边的雪地里,在太和殿广场的雪地里,尽情地打滚撒欢。
他们不再如昔日的臣民向帝王的权威跪伏。他们因陶醉于今日的紫禁城的明朗、清晰、鲜艳之美而情不自禁。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故宫 77
弹琴峡 御制诗 晓发虚谷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在中华历史上,清朝的康熙皇帝是文治武功兼备、雄才大略、爱护百姓的圣明君主。康熙皇帝虽然是满族人,但他通晓满、蒙、汉多个民族的语言,他的书法、诗词俱佳,文学素养极高。在这些诗词中,康熙皇帝熟练地运用汉语的典故和修辞方法,吟诗作赋,出口成章,表露出康熙皇帝运用汉语的水平极高。
2 康熙皇帝的诗,题材广泛。这些诗词可以说是康熙皇帝平生的一个记录。既记录了康熙皇帝为治理黄河南巡的情景;又记录了康熙皇帝为国效力、征战沙场的情景;又记录了康熙皇帝游览寺庙、对神佛的恭敬。
康熙皇帝的诗,大气磅礴,意境高远。让人读来,回味无穷,是不可多得的帝王诗词中的佳作。 以下是康熙皇帝的三首诗,读者可以从中品味这位千古一帝的伟大情怀。

3 弹琴峡
琮琤流水意,仿佛似鸣琴。
曲度泉归壑,声兼峡泛吟。
空山传逸响,终古奏清音。
不御金徽久,泠泠会素心。
这首诗大意说:弹琴峡流水湍急,叮咚作响,仿佛琴声。水流曲折地流向沟壑,流水声在峡谷间回荡。空山传出飘逸的响声,奏出清音。出宫在外巡行,不坐在金銮殿上很久了,清泠的流水正好和素净的心境相合。整首诗描绘出清泠旷远的意境。
弹琴峡位于八达岭南,三堡村北,五贵(鬼)头山间。峡谷中有温榆河由北入峡,经过两个曲折后向南流出,此段即是弹琴峡。为关沟七十二景之一,峡西壁上,仍留有 “ 五贵头弹琴峡 ” 六字。
4 御制诗一首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这首诗大意说:兰花婀娜的花姿,衬着修长的碧叶。清风吹来,难以遮住深谷中的幽香。即使没有人摘取,把它作为佩饰,它依然自在地散发着芳香。作者托物言志,以兰花不求人摘取、静然自放,比喻不求人欣赏、自己保持高洁的情操。
雨过风来紧,山塞花落迟。
亭遥先得月,树密显高枝。
“ 亭遥先得月,树密显高枝 ” 一句,蕴含着深深的哲理。亭子遥遥的远离人间的喧嚣,不是离天空中的月宫更近,更容易得到先靠近月宫的便利吗?位于更高处的高枝不也是需要茂密繁盛的树木来烘托,才显出它的高吗?高枝离不开密树,人也是需要与有很多不如自己的人配合,才能做成事啊。

5 晓发虚谷
帷宫雨后纳新凉,虚谷风来百草香。
万里晴云任舒卷,凭高但见碧天长。
这首诗大意说:雨后的行宫,清新凉爽。空谷里吹来青草的清香。万里晴空任凭云卷云舒。站在高处,只见蓝天广阔。抒发了作者见到天地广阔的喜悦心情。
这首七言绝句写于夏日出行途中。“ 帷宫 ” ,乃张设帷幔而成的临时宫殿,此指远行驻跸之所。《周礼·天官·掌合》有云:“ 为帷宫,设旌门。” 炎夏酷暑,阴晴天气,昨夜一场透雨,下得好不痛快,驱走了窒人气息的燥闷,也赶走了一路远征的疲顿。晓发虚谷,百草浴雨新翠,一阵风来,一阵凉来,又一阵香来。怡人畅快,跻彼山岗,骋目远望,万里晴空,淡云舒卷,百态千姿任遐思。据高方能无蔽,无碍、无隔。
细味此诗,如临其境,如睹其人。这不是一般文士的言志,这是一个有作为的帝王的踌躇满志,放眼大千世界的宏壮胸襟。
乍看此篇,不事藻饰,亦无事典,不过是一首即景小诗、一则抒情小品。但若真作如是观,又未免太表面浅识了。其实,这首小诗虽仅仅四句二十八字,却不仅写景、抒情,还表现了高而不俗的理趣哲思,更表现了康熙这一不凡人主 “ 治国平天下 ” 的睿智和气量。

康熙当政之初, 国势非常不安, 且相当严峻。 南方数省有 “ 三藩 ” 割据,拥兵自重; 西北边陲则有蒙古准噶尔部的骚叛纷扰 ; 孤岛台湾还有郑成功后代在盘踞着。面对如此动荡危局,康熙不辞 “ 晓暮劳予躬 ” (《自宁夏出塞滨河行至白塔乘舟顺流而下至湖滩河朔作》),运筹帷幄,平定 “ 三藩 ” ,决策万里,统一台湾 ; 更三次亲征往讨,穷追猛打,彻底歼灭了准噶尔部狂顽的噶尔丹。康熙曾说: “ 死生常理,朕所不讳,惟是天下大权,当统于一 ” (《清圣祖实录》卷275)。只是统一大业的进展,并不都一帆风顺。“ 三藩 ” 之一的云贵吴三桂居功傲仵,兵多权重,党羽星罗棋布,势压朝廷,这早已把宫府中诸多王公贝勒吓得知无敢言。而康熙则果断决策: “ 吴逆蓄谋久,不早图之,养痈成患,何以善后? 况其势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之。” (昭梿《啸亭杂录·论三逆》)尽管朝臣附议者寥寥,但康熙志决难移,仍令撤藩,充分表现了一个有为帝王的高瞻远瞩与勇敢果决。这种帝王气概渗透在这首诗中。
晴云 “ 舒卷 ” 者中,自有欲为风者,为雷者,为雨者,为雹者,但只要立脚点高了,视野开阔了,也就能不为所蔽。高空长宇,澄泱无际,非不见云峰雾海,非不察岩怪渊诡,只万象会之于心,不以为意,亦即所谓 “ 故不措意耳 ! ” “ 任舒卷 ” ,不是放任、随纵,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无奈屈从,或无能为力,而是大智大勇者的巨大气魄,风云自可为其所随意叱咤尔! 此乃无所惧畏的豪放、洞彻一切的乐观。“ 凭高 ” 与 “ 碧天长 ” ,构成因果联系,形象地说明 “ 寰海乐清晏 ” ( 《自宁夏出塞滨河行至白塔乘舟顺流而下至湖滩河朔作》) 之大治非由垂拱而治,而在于莫惧遥艰,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
6 康熙御制诗、弹琴峡、晓发虚谷,至短至清而情调浓远,而且理趣高响,确实耐人体味!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