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会起源于牲口市儿。旧时,从事农业生产和运输离不了牲口,牲口交易也非常红火,专门从事牲口交易的市场俗称“牲口市儿”。市场上有许多桩子,桩子上拦有一道道绳子,把缰绳拴在绳子上,表明这些牲口要进行交易。
木桩上绑一圈绳子,就成了牲口交易市场的标志,这样的集市称“集绳”,又称“绳会”。
绳会上,有专门替买卖双方搞价儿的中间人,俗称“行户”。行户们不但能够根据牲畜的“牙口”判断牲畜的年龄,还精通用手语搞价儿。他们手握鞭子,神定气闲地在市场里转来转去,很在行的样子,表面上很悠闲,其实是在等待买卖双方的“聘请”。老资格行户手中的鞭子上多不带红缨子,因为他们在市场上早已脸熟;而刚出道的行户则在鞭子上系上缨子,表明:俺也是行户。

对于农家而言,牲口交易是桩大买卖,找个行户帮忙比较安全。行户“受命”之后,如果用嘴搞价儿,买卖双方听得一清二楚,透明度太高,通过差价赚乡里乡亲的钱,有些难为情。用手语搞价儿,多少能够掩饰一下,尽管大家都知道他们是不会白忙活的。
交易时,受买卖双方委托的行户各伸出一只手,藏在袖筒里或衣襟下,你摸摸我的指头,我摸摸你的指头,反复进行讨价还价。其中的玄虚是:五以下的数,伸几个指头就是几;五以上的数简称五撮、六挠、七捏、八叉、九勾、十拳,即:五指并拢代表五,伸拇指和小指代表六,拇指食指中指并拢代表七,伸拇指和食指代表八,弯曲食指代表九,握拳代表十。暗箱操作,外人看不见,“指战”出来的价格只有行户知道,当然,他们给买卖双方说的价格绝不是“指战”出来的价格,否则怎么余利?
行户挣钱也不容易,牲口交易时,现场并不付现金,买方把牲口牵回家喂养三天,确认牲口没问题,才把钱付给行户;如果三天内发现牲口有问题,行户要负责退货,俗称“打道”,遇到不通情达理的卖方,少不了费一番口舌。
后来,各种农副产品、日常用品也拿到绳会上交易,于是,绳会渐渐发展成了商品贸易会。现在,农业已经机械化了,牲口交易已不常见,但是,在农村定期举办的商品交易会仍称“绳会”。
成会这天,小商小贩在集镇大街两旁设摊经营,同类商品多集中在一片儿。
商贩们都有各自的“地盘”,这次在哪里摆摊儿,下次还在哪里,久占为己,互不侵犯。附近三村五里的人们,如果需购买东西或想出去转转,就去赶会。如果不需要,就不去。商贩们摆好摊后,很少叫卖,顾客大部分都是这里瞅瞅、那里看看,未必都是出来购物的,似乎只是为了凑这份热闹,称“闲逛”或“瞎胡转转”。如果摊位前有顾客驻足,一般是商贩主动打招呼,问“要不要”,而不说“买不买”。
绳会上的商品,几乎都不明码标价,交易时,讨价还价必不可少。买卖不一心,卖家想多赚钱,买家想少花钱,比如一件上衣,进价80元,想100元出售,如果标价100元,肯定卖不了100元,因为买家是要搞价儿的,即使你发誓赌咒说进价就是80元,但是没人相信。

从南京到北京,买家没有卖家精,久而久之,商贩们在标价时都远远高出想要卖出的价格,高出的部分叫“虚头”。还是那件上衣,如果标价200元,买家随便搞价儿,哪怕把价钱杀下去一半,也刚好是卖家想出售的价格。这样以来,诚信的原则就行不通了。
没有统计,估计绳会上买家使用率最高的一句话应该是:便宜点儿中不中?而卖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出啥价儿?
买卖双方嘴里都没了实话,商品交易场所也成了玩心眼儿、练嘴皮子的训练基地。稍不留神,买家就会多花钱,俗称“买亏了”或“掉里了”。大家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即使到城里的大商场购物,虽然人家是明码标价,但是还想“搞搞价儿”。
🏮🏮🏮

作者简介:韩晓民,河南省许昌市人,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省民协会员,许昌市民协主席,专栏作家,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供职于许昌市建安区政协文化文史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