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特刊】
编者按:春节到了,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每年的春节大迁途都是为了回家,春节的万家团圆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民族记忆,有关春节的民俗代代流传,从大年初一到十五,风俗礼节都是什么?河南省许昌市民俗学家韩晓民的《民间记忆》一书,春节的拜年有一章节特别讲述,春节期间特别刊出,以飨读者。
《中国年》
🏮🏮🏮
大年初二,应该叫“女婿节”,因为这一天的主角是那些串大亲戚的女婿们。出了门的闺女,大年初二这天,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俗称“串大亲戚”。当年结婚的女婿称“新女婿”,此后便叫“老女婿”。

农村有一习俗——劫女婿。女婿一进村,便围上一群人,要烟、要钱,“抢劫”一番。那些串过多年大亲戚的老女婿,早就学精了,见人就散烟,还准备有零钱,态度老实,表现积极,便不会有人过分难为他。有些女婿抠门儿,身上一毛钱也不带,是自讨苦吃。
来“劫女婿”的人,多为村中晚辈,有的叫女婿姐夫,有的叫姑父,甚至叫姑爷爷、姑太爷的都有。这天可不讲究“尊老”,他们把抠门儿女婿围在中间,推来搡去,称“筛箩”。有的把抠门儿女婿放倒在地,四肢张开,抬起来,把他的裆部往树干上撞,称“筑蛮劲疙瘩”,当然,用力是有分寸的。如果地上有积雪,就往抠门儿女婿的脖领里填雪球,如果没下雪,炉渣、土块也可以。
受到作弄,女婿们是不许恼火的,得始终笑脸相迎、说好话讨饶。如果发了火,下一年就没人“劫”他了,那些没人“劫”的女婿,要么是因为岳父家人缘不好,要么是因为女婿“不识玩儿”,都会被人小看。

新女婿本应是重点修理对象,但新女婿头一年串大亲戚,雇人赶辆大车,大车上扎席棚,席棚上盖红毡,很是庄重。进村后,暂不理他。
大车一到家门,有专人搬椅子接新女婿下车,然后让进堂屋,奉茶敬烟,闲聊片刻,有一孩童端脸盆过来,让新女婿洗手洗脸。新女婿洗过手脸,给孩童发“洗脸水钱”,然后准备给岳父家的祖先牌位行大礼。
堂屋正中放一席子,席上铺红毡,没有红毡的人家,铺条被子。外面鞭炮一响,新女婿整整衣冠,上前行礼。礼数没有严格规定,主要看新女婿的修为,有的粗通礼数,行“懒四叩”或“懒九叩”。有的在家里提前演练过,礼数比较复杂。门口挤满了人,看新女婿如何行礼,并嘻嘻哈哈、指指点点。新女婿难免紧张,一紧张就容易出错,过去懂礼数的人多,新女婿的行礼动作稍不规范,便会招致讥笑。
新姑爷头一年来,岳父家要隆重招待,称“待新客”,请厨子,办宴席,并找善于应酬的族人来陪客。宴席上,新女婿坐首席,不能谦让,过了这年,就是老女婿,便不能坐首席了。新女婿是宴席的核心,众人敬酒不能不喝,但第一年来岳父家就喝多出丑,也十分不妥,所以要把握好分寸。另外,如何敬菜,什么时候封“下厨礼”,怎么接“鞭把儿礼”,宴席上的一整套礼节,都要熟烂于心,否则会留下笑柄。
有些地方,还专门在条几上放一酒具,让新女婿“偷”。据说,“偷”了酒具,来年便会生个大胖小子。有的新女婿喝多了,没有把酒具“偷走”,便会有人说:等着抱外孙女吧。

午宴结束,外面的那群晚辈早已迫不及待,一拥而进,把新女婿揪出来,要钱要烟,此时称“讹新女婿”。“讹”过之后,进入正戏,掀帽子、解围巾、剥衣服,填雪、过“筛箩”、“筑蛮劲疙瘩”,“狠狠”修理一通。一则给他个下马威,二则告诫他,一旦新娘在婆家受气,娘家还是有人出气的。
旧时子女多,同门女婿互称连襟,俗称“一条檩”。修理新女婿时,“一条檩”也会受到诛连,有经验的老女婿,可不会留下来赔罪,往往趁人不备,溜之大吉,有的甚至没等宴席结束,便翻墙而逃。
村中年轻妇女,则远远地站着观望,看看新女婿是丑是俊、是高是矮、是胖是瘦,穿戴如何,举止如何,然后窃窃私语一番,俗称“偷看新女婿”。
众人嬉闹一阵,岳父家的长辈便过来劝阻,衣冠楚楚的新女婿,此时已帽带歪斜、狼狈不堪,但仍要笑脸作陪,几度作揖,方乘车而去。
如果岳父、岳母有去世的,出门闺女初二则不串大亲戚,改在初三。这天的闺女、女婿称“烧纸客”,回娘家时,除礼品外还要带些祭品,到娘家后,放下礼品,就得上坟祭奠亡者。作为烧纸客,一般不会有人“劫”他或“讹”他。

初四是老闺女走娘家的日子。都当上了婆婆,自然是“老闺女”,老闺女也有娘家,春节期间,也得回娘家看看。
转眼到了初五,春节期间的种种禁忌,到此日便可破除,故称“破五”。
大年初一,“接神”回家过年,到了初五,年过完了,家中男主人还得在祖先牌位前祭拜,先送祖先归位,然后到附近庙里,焚香烧纸,送神归位。有始有终,年到此结束,所以正月初五又称“圆年”日。送完神,回到家里打扫院子,放鞭炮,吃饺子,打扫卫生,也可以动针线了。过了破五,年就过完了,因此破五又叫“圆年”。还有一种说法,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旧时的店铺,初一关闭,初五开张,趁着财神的生日开张,一年里必将生意兴隆。许多生意人,初五早起燃放鞭炮,迎接财神。过了初五,人们带着希望开始了新的生活和工作。
树的年轮是完整的圈,人的年轮是一段段记忆;树把年轮刻在体内,人把年轮印在心里。过大年,是人们心中最清晰、欢快的记忆。
🏮🏮🏮

作者简介:韩晓民,河南省许昌市人,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省民协会员,许昌市民协主席,专栏作家,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供职于许昌市建安局政协文化文史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