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今天农历二十三,中国人的小年,俗话是“二十三,祭灶官”,小年是中国人年前的一个小节日,“小年到,过大年,一年又一年”,河南省许昌市民俗学家韩晓民的《民间记忆》一书,对小年的来历有一篇特别讲述,今日特别刊出,以飨读者。祝福小年快乐!
🏮🏮🏮
纯音乐:《中国年》
🏮🏮🏮
“二十三,祭灶官”。灶官即灶神,俗称灶王爷或老灶爷。腊月二十三,称“小年”,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祭拜灶王爷,称“祭灶”。

在道教神系中,灶君的官位并不显赫,职务全称是“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按字面意思理解,他是玉帝的炊事班长,但是,民间传言,灶王是玉帝派到人间管理灶火的神君,他的职责是暗中探察人们的言行,每年腊月二十三返回天庭,向玉帝汇报,然后带着玉帝的批示,于除夕之夜再回到人间,把新的一年里上天降临的吉凶祸福带给各家。
对于寻常百姓而言,灶王爷的报告太重要了,日常生活中,谁不犯一点错误?灶王爷既然被尊为神灵,自然有一定的神通,平时人们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他的法眼,犯了错误、做了坏事,就要受到上天的惩罚,这些事儿老天爷如何得知?灶王爷汇报的。当然,做了积善行德的事,也得靠灶王爷代为美言。所以,灶王爷不可不敬、不可不祭。
为表达对灶王爷的敬意,许多人家奉灶王爷为一家之主,常年供奉。旧时,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张贴有灶王爷的神像或设有灶王爷的神龛,两边还配有一副阿谀奉承的对联,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传说,灶王的前身是位姓张的泥水匠,擅垒锅台,好吃火烧、甜食,因锅台垒得好,人送外号“张灶王”,大家经常用火烧和甜食招待他。张灶王去世后,其弟掌管家庭事务,但是,这位弟弟是个画匠,精通绘画却不善理家,所以,不到一年,家中已乱成了一团麻。腊月二十三这天,是哥哥的忌日,而后辈子侄、媳妇正在为分家的事闹得不可开交,早把张灶王的忌日忘在了脑后。
老画匠愁了一整天,傍晚时心生一计,他匆忙地画了一幅哥哥的画像贴在厨房里,并召集家人说:我梦见大哥被玉帝封为神君,管理天下所有人家的家庭事务,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大哥今天就要把你们的所作所为禀告玉帝,降罪于你们,还不赶快磕头求饶!
众晚辈往厨房里一看,只见幽暗的烛光里,张灶王正威严地盯着他们,一个个吓得魂飞魄散,急忙跪地磕头,祈求宽恕。画匠也趁机跪下求情:哥呀,你饶恕他们吧,咱们毕竟是一家人,不要怪罪他们,以后他们学好就是了,你还是一家之主,今后我们都听你的!
从此,一家人勤勉做事、和睦相处、平安度日。

这事让街坊邻居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纷纷效仿,大家都在厨房的墙壁上张贴张灶王的画像,于腊月二十三晚上用火烧、甜食祭拜,以求家庭幸福美满。
久而久之,腊月二十三便成了祭灶日,而且,祭灶仪式越来越有趣。按照人神对话的基本方式,要摆放祭品、燃放鞭炮、焚香祷告、磕头烧纸。祭品当然是灶王爷爱吃的火烧和甜食,但是,甜食都用灶糖。灶糖很甜,粘性也很大,如果一口咬得太多,就会粘住牙。人们是这样考虑的:灶王爷吃了灶糖,嘴就会甜,在向玉皇大帝汇报时,出口自然甜言蜜语;说到了坏事,牙却被粘住,无法开口,那些坏事也就掩盖过去了。这样,上天就只会降福。
另外,祭灶爷上天时,没有坐骑怎么可以?得找个会飞的。鸟都会飞,但没有现成的,现成的有鸡,鸡也会飞,最好是红公鸡,颜色喜庆。于是红公鸡便成了灶王爷的坐骑,祭灶时必不可少。

旧时,一进入腊月,乡村的大街小巷便有许多小商贩,肩扛一个卷着的竹帘,竹帘里裹着一沓灶王爷画像,扯开喉咙喊道:请灶王爷回家啦!千万不能喊:卖灶王爷像啦!因为灶王爷毕竟是神,得“请”回家去。精明的商贩,挨家挨户兜售,进门就喊:送福啦!你说要不要?人家把“福”送家里了,怎能拒之门外?赶紧拿钱“接福”吧。
到了腊月二十三晚上,家里的男主人招呼家中男丁来到厨房,开始祭灶。在灶王爷神像前点燃两只蜡烛,插上香,摆上灶糖、火烧等供品,这些是给灶王爷安置的。另外,地上放一碗清水,把烙馍用的鏊子翻过来,里面盛上麦麸和谷草,这是给灶王爷的坐骑准备的。各种供品摆好后,男主人手提一只大红公鸡,率众跪在灶王爷神像前,口中祷告:
小年下,二十三,恭送灶爷升上天
骑红马,备金鞍,打马扬鞭一溜烟
到天宫,见老天,不说坏话填好言。
初一早,您回还,多捎福气少灾难。
来年家里添新丁,
多领跑马射箭的,少领穿针引线的。

当然,这是比较讲究人家的祝祷词,而一般百姓,没有这么斯文的,直接用大白话:
老灶爷,您是一家之主哩,今儿个您要上天见老天爷了,到天上好话多说,别提坏事,保佑咱家里的老少平平安安。来年添丁,小子多领点,妮子少带点。这有灶糖、火烧,您吃吧,还给您准备了一匹大红马,送您老上天吧……
唠叨完这一排子,燃放鞭炮,烧纸磕头,把酒或凉水往公鸡头上一泼,公鸡受到刺激,一扑棱头,或者叫一声,就意味着灶王爷骑马走了。然后把灶王爷的神像从墙上揭下来,烧掉,祭灶仪式便告结束。有些人家找不到或买不起红公鸡,就用高粱秆篾儿扎一只,和灶王爷的神像一起烧掉。旧的神像烧掉后,不能马上贴新的,那张“请”回来的新神像,要等大年三十晚上贴。

传说灶王爷上天之前,要清点一下家里的人数,然后登记注册,带上天庭,如果点名时有人缺席,便被视为已经去了阴曹地府,来年可就活不成了,所以,祭灶这天,家里的所有成员都得回家,干闺女、干儿也不例外,于是腊月二十三这天,便成了干儿、干闺女探望干爹的固定日子。万一有人出门在外,务必在大年三十晚上之前赶回来,张贴新灶王爷画像时,“补祭”一次,灶王爷就会把“漏祭”人员的名单添上。果真如此,灶王爷也太治家有方了。
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据传说,灶王爷长得眉清目秀,为预防家里的女人见了灶王爷后产生非分之想,就不让她们祭灶。看起来人们对后院安全这档子事是相当谨慎的,即使是对神仙,也得时时提防。这个问题好解决,人们在灶王爷神像身边又添了个女的,称“灶王奶奶”,有灶王奶奶监督,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
但是,还有一传说。有位良家妇女祭灶,灶王爷定睛一看,见这妇女着实迷人,便动了凡心,趁灶王奶奶不注意,偷偷摸那良家妇女一把,良家妇女岂可乱调戏?她可不管你是人是神,操起饭勺,就在灶王爷脸上来了一下,从此不再祭灶,并告知左邻右舍,也不让妯娌姐妹们祭灶。好事不出名,坏事传千里,所有的女子都不再祭灶了。
不过,最具说服力的解释是,妇女们天天进厨房,烹炒煎炸,刷锅倒灶,免不了将油星子、刷锅水溅到灶王爷夫妇身上,这是对神灵的不敬,所以祭灶的时候,女的不许参与,否则,让灶王爷看见,就会回忆起平时的不愉快,他老人家带着一肚子气上天汇报,能说好话吗?

有些人家,岁岁祭灶,年年受穷,便对灶王爷失去了信任。到了年关,却是凉锅冷灶,就把怨气往灶王爷头上撒,不但不祭灶,反而故意往灶王爷身上泼脏水、吐吐沫。更有甚者,干脆撕下灶王爷神像,从此不认这尊神灵,对此,民间还流行有一首打油诗:
没有火烧没灶糖,
玉帝跟前随便谤。
今天撤掉你排位,
初一下界别处藏。
🏮🏮🏮

🏮🏮🏮
作者简介:韩晓民,河南省许昌市人,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省民协会员,许昌市民协主席,专栏作家,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供职于许昌市建安局政协文化文史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