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特刊】

编者按:今年的腊八恰逢大寒,节气的寒冷将至,春天也将至,腊八是中国人的节日。河南省许昌市民俗学家韩晓民的《民间记忆》一书,在我们的节日这一章节,对腊八有一专篇讲述:《腊八吃米饭——小节》。今日特别刊出,以飨读者。
《腊八吃米饭——小节》
农历腊月初八,古称“腊日”,现在称“腊八节”,俗称“腊八儿”。
远古时期,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称“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许慎在《说文》中记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意思是说,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戍日,要用腊肉祭祀诸神。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未必刚好是腊月初八,那么,拉月初八是如何演变成了固定的节日呢?喝腊八粥的风俗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还得从释迦摩尼说起。

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他见众生深受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折磨,便舍弃王族生活,到深山修行。初无收获,后静坐六年,每日仅食一麻一米,饿得骨瘦如柴,遇一牧女,便送他一些用谷类磨成粉末熬制的粥——乳糜,他吃后恢复了元气,继续盘坐于菩提树下修炼,于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腊八便成为佛教的重要节日——佛成道节。

释家为铭记佛祖所经受的苦难,便在每年的腊月初八集会诵经,并效仿牧女。把化缘来的米、麦、豆、谷等杂粮和采集来的枣、栗、核桃等干果汇集在一起,用大锅熬成粥祭祀佛祖,然后众僧共享修道成佛,如遇进香的善男信女,寺院就把粥施舍给他们。
佛教传入中国后,各地寺院在腊八这天熬粥供佛,舍粥济贫,传说这天吃粥可得佛祖保佑,于是,腊八吃粥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所喝之粥称“佛粥”。如此以来,中国传统的腊祭日渐渐演变成了佛家的腊八节。

在中原地区,关于腊八粥,民间还有一种比较牵强的版本。过去,有个年轻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妻子屡劝无效,到了腊月初八家里就断炊啦。年轻人饥饿难熬,搜遍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下的杂粮煮了一锅粥充饥,他边吃边落泪,决定痛改前非,后来终于靠辛勤劳动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人们为教育子女勤俭持家、勤劳致富,每逢腊八,煮杂粮粥,并给子女讲这个故事,久而久之,民间有了这一风俗。
腊八粥应该是苦难经历的见证和回顾,但是对于一个有着美食传统的民族来讲,最终还是把“苦”变成了“甜”。

据史料记载,宋朝时期,腊八粥已经非常盛行,腊八这天,朝廷、官府、寺院、民间都熬粥喝。官家奢侈,熬粥的原料很讲究,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等等;熬粥的工艺也渐渐复杂,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剥皮、去核,半夜煮上,微火炖制腊八清晨,熬出的粥自然非同一般。
官方提倡,民间自然纷纷效仿,什么粳米、糯米、山药、山楂、豆沙、枣泥,凡是美味,尽可入粥。
起先有“七宝五味粥”,后来又熬出“八宝粥”,更有甚者,先将果子雕刻成动物形状和其它花样儿,然后放在锅中熬粥。

民间多在腊八的早上喝腊八粥,熬粥的原料主要是花生、麦仁、大米、小米、红豆、绿豆、枣、核桃仁等,有的还加入葡萄干、玉米等,反正凑够八样就行,多几样儿,少几样儿也无妨,因为民间对腊八节似乎不太重视,而且还有个漠视这一节日的歇后语:腊八吃米饭——小节。
和即将到来的春节相比,腊八的确只是拉开了欢乐的序幕,“吃过腊八饭,该把年货办”,看着大人们开始置办年货,孩子们终于见到了新年的曙光,腊八粥是比较寡淡了些,但憧憬一下即将到来的春节,新鞋新帽新衣服,大鱼大肉压岁钱,每个孩子都会灿烂一笑。
📖📖📖

✨✨✨✨✨✨
作者简介:韩晓民,河南省许昌市人,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省民协会员,许昌市民协主席,专栏作家,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供职于许昌市建安局政协文化文史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