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泥人传递着慈爱 》
-----观张洁女士制作仕女泥人有感文
作者:尚琼
古琴曲:《莲心不染》·巫娜
十一假期中到李兵兄的工作室玩,刚进门就被右侧橱柜中成排的人偶吸引了眼神。人偶俱为古装,尺寸不大,多数高约十几公分,可自行站立,五颜六色,服饰各异,充满意趣,甚是好看。还有一些人偶作于竹签之上,插在糖葫芦架子上,满满一架,很是好玩。这些人偶中有持卷书生,有仗剑侠客,有贵胄少年,但绝大多数还是仕女形象。近观这些仕女人偶,有穿汉服,有着唐装,有的穿宋、明服饰,有的穿元代、清代宫廷服饰以及民国旗袍,还有一些是传统舞台戏曲中的女性装扮。这些汉族,蒙古族,满族的古典民族服饰制作表现到位,色彩鲜艳美观。就连仕女发髻上的簪,笄,钗,步摇,头花等头饰都各不相同,细节把握精准。这些仕女姿态有坐有站,更有因情节设计出提笔作画的、抚琴的、观书的、手持翠笛的、手拿团扇的、指拈丝帕的。手中无物的便做出古代女子落落大方的行礼之态,有万福礼、请安礼、迎接礼···

正看得入神,一旁的李兵兄说道:“这都是你嫂子做的,还行吧?一会儿你嫂子也来,还有做的更细的”。我赞叹道:“嫂子手真巧”!并问:“这是用什么做的?”李兵兄答:“彩泥”。看来这些色彩鲜艳的人偶应该是泥人了。
不多时,李兵兄的妻子张洁嫂子带着两个活泼可爱的女儿也来到了工作室,并随身带了一硬纸盒。打开纸盒里面摆放的全是仕女泥人,这些泥人做工更细,也更容易辨识。白素贞、小青、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经典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一一映入眼帘。这些泥人的发髻、头饰、项饰、襦裙等都做得更为精细,真是“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细节处理精微可见。人物神情绘制也好,可谓“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了。

我问起张洁嫂做这些泥人的缘由。她说:“主要是两个女儿暑期放假在家,总爱看电视玩手机,为转移她们的注意力,就买来彩泥让她们玩,也为培养她们的动手能力。本来是陪女儿们一块玩,但玩着玩着自己上瘾了,痴迷其中。刚开始做平面人物,之后做立体的。也未从师,只是观察古装影视剧中人物、服饰照着做,慢慢地就做了这么多。做的时候两个女儿也在一旁帮忙,她们最喜欢仕女泥人!一直嚷着要继续做。其实我做泥人时间不长,才几个月。

”如果不说真不敢相信制作这些样式各异泥人的作者开始做泥人才几个月,并且没有老师教授与指导,仅凭自己的热爱与直觉。
张洁嫂说:“能痴迷的做泥人,除了女儿们喜欢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从小也爱做手工”。她回忆起小的时候看《还珠格格》,撕了家中父亲珍藏的图书封面来做剧中人物的衣裳,换来父亲责怪时的神情如同回到了当年一般···
张洁嫂边说边拿出制作泥人的工具和一些做一半的泥人介绍起制作过程来:“做泥人的彩泥是买来的,制作时要根据不同的部位选择不同颜色的彩泥。
做泥人要先做头部。把彩泥揉成椭圆状,再用黑色的彩泥做出发髻,再用金色、红色等颜色的彩泥做各不相同的头饰。头部要先做轮廓,再做局部细节,做头部要有针一般精细的工具。由于泥人脸部太小,目前还是待泥人晾干之后,用细彩笔画出眉眼嘴唇。
接着做躯干。泥人身子先用竹签做支撑,选取彩泥把人的姿态捏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想法选取不同颜色的彩泥,一点点加工把泥人的衣裙做出来。有时为增加视觉效果,会用几种混合的彩泥或是用彩笔在衣裙边饰处加彩绘。

最后就是做泥人的手。手部比较难做,要用到剪子,摸索了好一阵子才掌握要领。如果泥人手中持有物品,要在手部未干之时,就需与所持物品连在一起。这时也可在泥人的手脖处加上镯子等配饰,在手上加上团扇丝帕等物。
其他如做项链、项圈、头饰等装饰物都要一点点的做出来,由于体积很小,有的还需镶粘上去。如这个小团扇,就是先用硬小塑料片压出小泥片,把泥片做圆,再在上边画出图案才做出来的。加上晾干泥人的时间,做好一件泥人至少需要两天的时间。”

我听着制作泥人的过程,看着这么多色彩丰富、风格细致的仕女泥人,感叹着无论人物造型还是服饰、配饰没有一件是重复的用心。同时也强烈感知出每一件泥人都凝结着张洁嫂对一双女儿的爱,以及她对工艺美术的痴迷。
当然张洁嫂才开始做泥人不久,就泥人形体姿态而言还有些单一,人物情态上还需改进,有的地方还略显朴拙。但她的这些泥塑作品由于没有师承而展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个人风格与个性,这一点也是可贵的。看她的泥人有时会想到林风眠笔下的仕女。

谈话观赏这些泥人时,李兵兄六岁和八岁的两个女儿绕在膝间,“我喜欢这个”“我喜欢那个”的说个不停,满脸的兴奋就能感知她们对这些仕女泥人的喜爱。从她们的小脸上,我也仿佛看到了自己童年时观看外祖父制作戏曲人偶时的神情。这些童年的喜悦一定会深深的印在她们脑海中,成为童年难忘的美好记忆,值的一生回味。

张洁嫂说以后她会着重做一些成系列的泥塑人物,还会尝试一些卡通人物泥塑和现代人物泥塑的创作。李兵兄还说有时间会带张洁嫂去天津“泥人张”学习···
看来张洁嫂的泥人技艺和创作一定会未来可期!

本文原刊发于《襄城书画》2020第3期,作者尚琼,襄城县地方文史志编纂室办公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