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山民歌悠悠情
文/冯贵华
巴山民歌是大巴山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财富,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这里,约在公元前六七千年就有了人类活动,伴随人类的生产劳动也产生了号子。
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之间,大巴山的农民唱山歌巳蔚然成风,到了明清时代,歌风更盛。五四运动后,巴山民歌更推向了高潮。
每当春耕秋收季节,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对面山上或者田坎那头,一位歌手引吭高歌,这边的歌手们仿佛受到感染,马上随声附合,于是山上山下歌声四起,此唱彼合,竞日不休。

巴山民歌的曲调和歌词一般都不固定,曲调虽然有高腔、平调、低调之分,但是,其行腔走韵不是用工尺谱出来的,歌调也并非出自骚人墨客之手,而是唱歌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按传统的五声谱系和巴山民歌的独特风格,随口唱合,即兴成歌。
所以,它半说半唱,流畅自由,生动形象,诙谐风趣,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芬芳。
巴山民歌以其丰富的歌词和浓烈的爱恋之情,溶于开山号子、撬石号子、打夯号子、榨油号子、抬工报路、薅秧对歌、挖荒、砍柴、背运等山歌之中,抒发了大巴山人勤劳善良及男女青年的爱慕之情,表现了他们对崇高的劳动精神和美满的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许多有经验的歌手,都能根据不同的时刻,不同的环境,用不同的腔调,不同的风格,触景生情,唱出不同的歌来。
比如背运爬山的时候,他们唱的歌是:我是巴山背二哥,打一杵来唱支歌,太阳接我上巴山,月亮送我下巴河。
薅秧的时候,他们唱的歌是:下田就把歌来唱,不唱山歌心头痒,莫说都是口水话,撤在田里变米粮。
薅苞谷草的时候,他们唱的歌是:苞谷叶儿像把刀,三月点来四月薅,花花开在尖尖上,娃娃背在半中腰。

砍柴的时候,他们便唱:
太阳出来照山岩,我跟太阳去砍桨,左手砍根黄荆棍,右手砍根马桑苔,太阳在前面打露水,我在后面砍干柴。
如果砍香菇耳山,或上山采茶,他们又会分别唱出相关的山歌:
青杠树,青杠林,青杠叶儿挂衣裙,男女老少砍山忙,,扯烂衣裳是小事情。“三月里来三月三,手提竹篮上茶山,十指尖尖采茶忙,顾不得与郎补衣衫。”
在劳动中,他们还经常用风趣优美的歌,描绘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讽刺封建礼俗,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如:
“贤妹妹来妹妹贤,你我相好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要等三年。”
“隔山望见心上郎,两眼望穿那道梁,唱支情歌试郎意,不见回音心发慌。”
“微风轻吹欢鸟叫,阿妹心里不要恼,两颗心儿同绳串,陪你直到日月老。”

这类歌词,以丰富的语言和饱满的激情,反映了大巴山人忠贞不渝的爱情。又如:
清早起来去上梁,扯匹树叶儿吹响响,贤妹儿听见树叶响,假装出来晒衣裳。
这类歌词,以轻松愉快的表达形式,质朴明快,余味浓烈的情调,唱出了大巴山人追求自主恋爱的心理,抒发了青年男女对自由婚恋的向往和追求。
还有一类歌词,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体现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敢于冲出封建世俗束缚的勇气。如:
郎十九来妹十七,背到爹妈耍安逸,不怕爹妈嘴巴歪,哪管二天肇活皮。
人在巴山,置身在林间抑或田边地角,你随时会被水灵灵的山歌和纷扬的果香包围。听,那边又传来了山歌声声,无不萦绕在你的耳畔:
“山歌来自山和林,山歌出自巴山人,若把歌儿唱起来,懒蛋汉子也精神。”
“说唱歌来就唱歌,你歌莫得我歌多,河里装了几大船,山上装了几岩壳。”
哦,原来大巴山是一个以歌会友,以歌求爱,以歌交际,以歌驱愁的民歌之乡。
如今的大巴山,改革开放带来惊人巨变。到处都有农家乐,家家都有电视音响,现代文明替代了昔日的唱山歌这种乡间娱乐,那悠扬的山歌似乎被人遗忘,然而,每当忆起昔日高山峡谷,乡间小路,以及田边地头飘来的山歌声声,,总是令人怀想眷恋。

是的,巴山民歌那优美的旋律,像一只欢乐的百灵鸟腾空而出,在密林中飞翔,在山谷间回旋,在溪流里激荡。
而那一声声高亢激越、妙趣横生、余味无穷的巴山民歌,带着浓浓的情、您悠的韵,飘进我永生难忘的记忆深处。
2020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