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桥镇
作者/徐静(湖南.祁东)
祁东县洪桥镇,西有四明山脉逶迤,中有祁山绵延,自西北向东倾斜,素有“湘桂的咽喉”之称。
六七十年代,洪桥镇的镇子不大,厂矿企业不多,从麻竹梍到观音桥的铜套厂,来往不到3公里的路,就是县城的主要街道,街道两边的梧桐树,延伸到现在的街心公园,形成拱型伞状,幽静好看,形态非常美丽。夏季晚上最热闹的地方是冰室和电影院了,人们手拿蒲扇,结伴而行,花上五分一角钱,买一碗冰豆沙或冰牛奶,坐在冰室可以闲聊到关店门,也可以花上一角五分钱,购一张电影票,一边嗑着用一毛钱买来的瓜子一边看着电影。

而中山街和中心街,在经济匮乏的年代,这两条街的买卖交易非常热火,每到圩集,中山街戏院子一带,农村的鸡、鸭、鹅、鱼、蛋、等瓜果蔬菜,摆满了祁东餐厅沿街店铺的门前。还有外地来耍杂艺的,让猴子逗大家乐的,用麦杆子做起工艺品,卖小物件的,红而酸涩的冰糖葫芦,在镇上圩集中随处可见,大家交易完了,还可以坐下来,喝一碗一角的豆浆,吃八分钱一根的油条,一角二分钱的米粉,一角五分钱的汤圆,还有几分钱一个的馒头和包子。到了中午,路太远赶不回家的,花上两角五分钱,买一碗热气腾腾的饭菜,还可以在餐厅歇息聊天。

中山街,是离城关中学最近的一条小街,这里与戏院子一带,就完全不同了,几位交易烟丝的老大爷,有的躺卧在椅子上,半睡半醒,有的蹲在地上,用木棍和石头,玩着楚汉棋,而对面肖家父子的染布店,圩集就很忙,来染布的人特别多,杨家的铁铺里,为赶制农具,那叮叮铛铛的声音响个不停,还有那流动补锅的吆喝,炸爆米花的声音,融合一起,响彻云霄。只有卖甘蔗山果的老农,静静地依墙而立,眼望着来往的行人,期待买主的到来。我就曾经与同学,在这里凑过钱,买过两分钱一根的甘蔗,五分钱一筒(中竹筒)的板栗,还有三分钱一支的冰棒。 
而城关中学右侧的一条小巷,也是中心街的管辖,这里除了货浪鼓担里有几块滋粑出售,(附带的,主卖针线、扣子、雪花膏之类),整个小巷,不卖食品和农副特产,以布品交易为主,有自制的印花被和棉被出售,也有粮票,布票出售。有几位年迈的老大娘,在小巷里特别耀眼,她们身穿青裤蓝衫,头盘云鬂,裹着小脚,或身靠门槛,或坐在小凳上,手纳针线,制作布鞋,虎头鞋帽及绣花围兜出售。小巷古道里,来往人有工人、农民、学生、解放军、还有摇头晃脑读“老书”的老先生,穿长袍子,手拿油纸伞“有学问”的人,更有那河南安徽一带,受水灾早灾严重来这里乞讨的灾民。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难得一见的自行车,也被如今的小汽车代替了,桥头的洋油洋钉杂货店,早已不存在了,洪桥镇随着不断地建设,高楼大厦,座座耸立在镇中心,黄花公园,街心公园,鼎山路的风光带,是洪桥镇人,休闲锻炼身体的地方,三条公路通镇联接高速,新建高铁与公交汽车,接送每天来往的游客,小镇已失去了它原来的模样,唯一存在的,能勾起回忆的,是中心街的陈氏老纸马铺,还剩几幢残垣断壁,摇摇欲坠的木楼,在岁月的沧桑中,无力地呻吟……

作者简介,徐静,退休工人,湖南省祁阳县大村甸人,中国某艺术家研究协会会员,作品曾获优秀作品奖,诗词散文发表在各诗刊和都市头条,曾获全国诗词创作大赛一等奖,及各种誉荣奖项,不求名利,喜爱旅游,只求在每天练习书法,写作中充实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