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朱潭清 男 1950年生 曾经是上山下乡知青,后供职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徐塘发电公司 兴趣广泛 喜爱文学写作 ,篆刻,硬笔书法,唱歌等。

诚信依旧
文/朱潭清
算一算我的《知青岁月》系列文章也有二十几篇了,有位编辑的“编后话”说我的文章:“因为真实,所以感人。”而今天发生的事无疑又为我的文章注入了新的感人的内涵。
有人还我钱了,而且是多年以前欠我的钱……。
那是一九九八年的春天,我原先知青插队的生产队队长带着儿子来我们单位向我借钱,说是儿子在浙江嘉兴接手别人一个废品收购站,需要两万块钱。
上山下乡的知青当年只有十几岁,离开父母,背井离乡的人最需要的是关怀,这个人在当生产队队长的时候对我们知青非常照顾,这个面子不能驳,但是考虑到目前的社会现实,这样借出的钱基本上是有去无回的,何况我手里的钱并不宽裕。这局面让我陷入两难境地。
这时,有人给我出主意:给他一部分,即解决了他一点困难,也不失面子,即使他不还钱,损失也不大。我说:“对!就这么办!”
于是,我在同事之间凑了两千块钱,和几个要好的同事一起把他们父子邀到饭馆。席间,我婉转的表达了意思。尽管这样,队长大哥还是千恩万谢的接了钱,信誓旦旦的说:“明年这个时间我一定把钱送来。”
回到家我给老婆说这件事,老婆也是知青,她连连说:“应该的,应该的!”可是几年过去也不见队长大哥来还钱,老婆对这件事产生了质疑,我信心满满的给她讲了一个关于我和队长大哥的故事。
那是上山下乡的第二年年终决分,我和妹妹辛辛苦苦的一年分到一百元现金,这可是我兄妹二人起早贪黑、一把泥一把汗的劳动所得啊!谁知道这六十年代末很乍眼的一百块钱还没暖热,队长大哥当天晚上就来借这笔钱了。了解农村的人都知道,当年的生产队队长都是土皇帝,在庄里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一种“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的感觉笼罩在我头上,这钱我敢不借给他吗?
就这样我和队长大哥一对一,在没有任何手续的情况下把钱交给了他。说实在的,这一天两夜我是在惴惴不安中度过的。
第三天的早晨,外面下着大雪,我还没起床,忽然听到了敲门声,队长大哥说:“潭清,快起床,我把钱从门缝塞进去了,你赶快把门上挂的东西拿进去!”我赶紧披上棉衣,开门一看队长大哥已经走了,雪地上留着他的脚印,门鼻上挂了一大块猪肉,这块猪肉足足有十几斤,我和妹妹吃了好几天。据说队长大哥做生意赚了钱·····
我老婆对我的话向来是言听计从的,听了我的故事也就不做声了,倒是我自己对队长大哥的为人产生了动摇。好在随着收入的提高两千块钱已算不了什么,这件事也就逐渐淡化了。
昨天上午,小区的门卫打电话说我老家来人了,我连忙出门迎接,我看到的是一个拄着双拐的中年人。
到了家里,我才知道这人是队长大哥的儿子,他是受父亲的委托来还我钱的,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二十年来的情况,言谈话语中得知队长大哥来找我好几趟,阴差阳错,种种原因都没见到我,如今队长大哥已经七十八岁了,不仅腿脚不灵便,耳朵也聋了,最大的心病是欠我的钱没有还。在问及队长大哥儿子的腿时,他说:“潭清叔,借你的钱我们不仅赚了钱,爸爸还给我盖了房,娶了妻,我也有了儿子,只是在一次车祸中我的双腿残废了,花费了好多钱!”看到我止不住的流泪,止不住的唏嘘,他又说:“潭清叔,您别难过,这次来一是来还钱,二是找到门以后我一定用车把父亲送来让你们老弟俩好好叙谈!”说着掏出一沓钱来,我老婆执意不肯要钱,队长大哥儿子说:“婶子,我知道现在的两万、三万也抵不上二十年前的两千,给您利息,您肯定不要,要是您不接这两千,就等于我没有完成父亲的使命,您二老就收下吧!”我收下了钱和两瓶酒,送走了队长大哥的儿子。
我望着队长大哥儿子步履蹒跚的后背,似乎看见队长大哥当年的模样,我在心里默默的念叨:“大哥,好样的,你的风采依旧,人格依旧,诚信依旧,好人必定好报!”

【编后语】
只要心诚,石头也会开花
尹玉峰
只要心诚,石头也会开花!然而时下,真有点群魔乱舞的味道,毒食品、诈骗、黑社会、黄赌毒层出不穷,究其根源就是不讲政治、不讲道德、不讲良心。拜金、奢靡渐成潮流。
腐败分子厌恶两袖清风,清如水、明如镜的为官境界,教育家淡漠了道德操守,经商者不守诚信、道德、良心……社会有恙了。
诚然,现实中的天空很高,但少有朵朵云彩,少有蓝得逼眼的鲜亮。只是灰中有蓝,蓝中含灰。
在那缭绕着的屡屡炊烟中,美好的记忆,诚信的故事,在绿荫下吆喝温馨的声音,随着屡屡炊烟袅袅升起……
“诚信依旧",让我们静静地将自己融化在袅袅的清香中,浸进在《好人好梦》的歌声里……
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尹玉峰编后语

制作: 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尹玉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