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情思
文‖张会伟
七律-端午
胸挂香包斗草赢,门悬艾叶粽粑晶。
九歌阵阵屈原意,五色条条慈母情。
扳脚小童谐趣闹,喧天响鼓快舟争。
雄黄酒满蛇虫走,撞蛋端阳新蒜烹。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除了春节外,最喜欢的就是端午节了。
对端午节的喜欢,是从妈妈开始的。
记得小时候,临近端午节前十多天,妈妈就准备各种彩线、布料和艾,做成“五色线”和香包。那时我家比较穷,说是“五色线”,其实也就三色,有些年份甚至两色。妈妈说:“五色线”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脚脖上,能压灾星,带来好运气。妈妈总是把香包做成心形或扳脚娃娃的样子,里面盛满艾叶等香料,戴在脖子上清香扑鼻,用来驱赶蚊虫。到端午节当天还在我们额头、鼻下和耳朵上涂抹雄黄和的紫砂泥,说是辟邪,其实是驱疫防虫。在门楣和窗户上绑艾草也是老百姓生活中摸索出来的驱虫驱蚊的有效办法,足见老祖先的聪明才智。妈妈是老高中生,不是迷信,是她对儿女的爱和保护。这些习俗在今年疫情流行的时候有特别的意义。
那时,我们总是盼星星盼月亮地盼端午节,要知道这可是过年和过生外唯一吃鸡蛋的机会,过生还是谁过生日谁吃其他人眼巴巴的干看着。当天一大早,妈妈就蒸几个粽子、煮几个鸡蛋和小半盆大蒜。粽子和鸡蛋每人一个,大蒜自己种的不论数尽管吃。我们姊妹们当然是先吃粽子和大蒜,鸡蛋总是装好不舍得吃的。等吃过早饭后小伙伴们要撞蛋,谁的不烂谁当年的运气就好。撞蛋是有诀窍的,撞小头不撞大头,手要护紧,速度要快,我总是胜利者,玩的津津有味快快乐乐,对方气的直瞪眼甚至哭鼻子,我总是意气风发自信满满。

等长大了,老师给我们讲屈原的故事才知道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力主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馋去职,被驱赶流放。后秦军破楚后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而死,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吞,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
后来,看的书多了,知道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知道了《楚辞》《离骚》《九歌》《九章》《天问》;走的地方多了,知道了端午节在江南等地还是纪念伍子胥和曹娥的节日。

伍子胥是苏州古城的缔造者,在苏州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伍子胥协助吴王打败强楚后,吴王在奸臣的挑拨下赐死伍子胥,并将尸体装在皮革里于投入大江。因为伍子胥死的那天正好是五月初五,于是,苏州人便把端午节作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赛龙舟就是吴越人民在古代祭祀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水上举行竞渡以纪念伍子胥的活动。一到这天,“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桌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十分精彩激烈。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国际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看来,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龙舟的故事还与孝女曹娥有关。《后汉书•列女传》记载:曹娥之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昼夜沿江哭寻父亲。不见,也投了江,五日后她的尸体抱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后来,浙江地区,以龙舟竞渡的形式纪念曹娥。

不管哪一种传说,都是人门对先贤的纪念和推崇,都昭示着后人向善爱国。中国人是明智的,尽孝的褒奖,爱国的赞扬;中国人是聪慧的,驱虫防疫,健康成长;中国人是向上的,奋勇争先,快乐生活;中国人是善于总结的,继承传统,发扬光大。
屈原难忘,子胥难忘,曹娥难忘…
师恩永存,母亲永在!
端午,永流传!

【作者简介】
丹青花卉为妾,玉磬诗词偶吟。
诚信爱心交友,执着幽默红尘。
*张会伟*怡云斋主,河南南阳人,教育科研工作者,中学高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