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哲理诗——在上海格律诗词社群讲课
“哲”者,智也。《尔雅》辞书言明,所谓的哲理就是充满智慧,能给人教益的道理或事理。而顾名思义,哲理诗就是含有哲理的诗句。引申为,充满智慧能给人教益的道理或事理写出来的诗句,也称哲理诗。探讨哲理诗,首先就需简要地了解一下哲学。古今中外的哲学典籍浩如烟海,却似乎很少有人专门论及这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了哲学,其实,我们了解的只是学院化、专业化了的哲学史。那么,哲学到底是什么呢?哲学如果从狭小的精英圈子里解放出来,让它回到了人的生命、生活之源,就能理解哲学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于人生道路的系统的反思;是美好的、有意义的生活的向导;是我们正不断地行进于其上的生活道路;是热爱智慧以及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学。哲理诗一词来自西方,起源于古希腊。未创"哲理诗"之名前叫"说理诗"。由于诗与哲学共通点都是以透视万事万物的核心为天职,所以哲理诗通过用不同议论自身特点去揭示某事物本质演变规律,在叙述过程中"理玄",很有见地以形象性和抒情性有机结合。它侧重于人们的生活诗化,总结人生智慧,传达理趣。
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的内容深沉浑厚、含蓄智慧、贵在隽永(juàn yǒng),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今天举例谈谈古典诗词中比较有特色的几首哲理诗,从中体会和学习诗中的奥妙和玄理,也充分了解古代诗人的智慧。
一、南宋朱熹写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诗借景说理。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何如此清澈明亮,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地流来。粗略一看似乎文不对题,但是作者用高超的比喻把抽象具体化、形象化、事理化,把清澈的方塘比喻丰富的学识,把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意在说出一个哲理,意在让人们从中理出玄机:没有勤奋的学习,那来渊博的学识呢?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而且,人要心灵澄明,就得时时补充新知识。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最新最高境界。
二、清朝张英写的戒子弟:”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本诗即事说理。诗人张英在京城当官,某日收到湖南家乡寄来的一封书信,说他家人为三尺屋地与邻人争执,希望他利用权势出面打赢官司。诗人看完信后,写了一首诗寄回去,平息了一场
风波。结局是家人礼让三尺,邻居也礼让三尺,中间留下一条胡同,就叫三尺胡同。此事成为千古佳话。这首诗的意思简要明了,要家人目光放远,在短暂的人生中不因小利而损坏人间情义。就算万里长城又如何呢,秦始皇早就灰飞烟灭,不见踪影了。真是一首警世的哲理诗。
三、清朝郑板桥写的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诗托物说理。在破岩之中生长出竹子,咬住青山不放松,经历了千种的磨练和万种的打击,依然茁壮生长、坚韧不拔,即使有东西南北风也一样。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磐石般稳固的基础,即使遭遇了巨大的打击,也会立于不败之地。
四、北宋诗人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本诗也是托物说理。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lóuhāo),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生动地写出一个很普通的客观道理: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所以最先体会春天的来临,感受到水温的上升。它让我们获得教益,只有经常接触事物,才能了解它的客观情况和内在的原理,才是最熟悉事物的人,才能最敏锐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五、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本诗也是写景说理。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行走在群山的包围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出现并阻拦去路。诗人借助景物的描写和生动的形象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了具有深刻普遍意义的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充分的估计,不能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或冲昏头脑,而引致后面的失败。这就是人生颠扑不破的道理。
我们再举例一首现代的哲理诗。这是大家耳闻能熟,毛主席写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词意:上阙写道,北方冬天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看看长城的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宽广奔流的黄河顿时失去了滔滔的水势。山岭好像银色的蟒蛇在
一是要饱读诗书,才能“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在有的人动不动自称作家、诗人,写了几首不伦不类的诗就以为达到最高境界。更有甚者,花钱拜了几个大师就以为得到了真谛,沾沾自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有寻人代写者、剽窃者,令人扼腕痛心、深恶痛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知识是靠勤学,是靠积累,是深深的沉淀。这个世界,没有付出是不能得到收获,也没有任何偷步的捷径,更没有可以弄虚作假的,骗得一时骗不了一世。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勤奋耕耘,才能得到最大的收获。
二是要投入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取创作的源泉。真正创作的力量和源泉在哪里呢?就在工作中,就在民众中。从中才能得到无以伦比的智慧。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写出来的诗就会脱离实际,就会文不对题,也就毫无哲理可言。
三是要以客观的态度,敏捷地抓住事物的本质,洞察事物的本性。要以真性格、真感情、真付出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不要弄虚作假,图名图利。那么诗心一定是清新可意,令人刮目相看。写出来的诗就能让人获得教益,体现了明确的道理。我想,凡事不能一概而论,这仅是个人的见解,未必正确,请诸君指教批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