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里寻他千百度
——观吴式太极拳传人白玉玺大师访谈录及视屏有作
文/罗澍生
赠吴氏太极传人白玉玺大师
易理拳经融汇通,数旬寒暑竟殊功。
阴阳互济涵天地,虚实相兼贯始终。
掌式绵绵如拂柳,神光隐隐欲凌空。
身怀绝技尤明德,继往开来趁惠风。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软件工程师黄超君。得知他已被吴式太极拳传人白玉玺大师收为弟子。其时,他刚入门不久,还无法交流。对于武学渊源比较了解的我,当然知道“学生”和“弟子”的分量。鉴于当今社会骗子猖獗,专家、教授、大师等泛滥成灾,加之我当时对白大师不了解,怕毫无社会经验的黄超上当,便谈了些当今某些“大师”的情况:我们邻县有一位拳师去北京拜当今“最有名”的某“大师”学太极,据说花了十多万,其实,这位拳师的功力未必比那位大师差;另有一位于近年在太极拳坛崛起的下海领导,连广告上介绍自己的电话号码时都是“XX大师电话号码:……”的“大师”,洗钱无数。然而,在他演练太极的视屏中,只要看他的起手式(耸肩、缩颈、挺胸,且脚宽于肩一倍)就会发现:这些在任何内家拳都是大忌的动作,竟然都集中在这位“大师”身上了。我估计:他的师傅可能慑于他的领导身份,一直没指出过,其他人就更不好指出了,以至于他至今以为这是正确的。
现在看来,幸亏单纯的黄超君当时没听出我的弦外之音,否则,他错过这可遇而不可求的真正当代名师,我的罪过就大了。
我生于全国武术之乡的湖南新化,从小爱好武术。如:拳术、器械、擒拿、散打等,都下过一些功夫。但苦无真正的名师指点,练起来往往事倍功半。先父曾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名师柳森年处学过吴式太极拳,后有心传授于我。由于我当时年少无知,根本不理解太极拳的真谛,认为这种软绵绵的东西不会有多大技击作用而作罢。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我对太极拳有了新的认识,但由于工作关系,直至先父去世,已无机会再学。零五年起,我在本市先后学得几路太极拳、剑。不过,这些体操式的拳剑与我心中追求的相去甚远。去年岁末,邂逅早年的武术师兄刘柏坚,得知师兄几年前得到杨氏太极拳的秘传。跟师兄学了之后,我才知道:我原来所学的和全国各地流行的一样,其实只能称之为“太极操”。
为了加深理解,我参阅了大量的理论书籍,并观看了千余个太极演练视屏。蓦然,我被白玉玺大师演练的《太极五星捶》和《吴式太极拳》深深吸引。整个套路经大师演练起来似行云流水,绵绵不绝。真可谓“立如秤准,活似车轮”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如此观之,大师的功力似乎已达到从心所欲、返璞归真的境界了!从此,我对白大师的佩服油然而生。此后,我又观看了华武堂和太极中国对大师的采访及其他文章,对白大师有了更深的了解。大师从18岁开始,先后跟高瑞周大师和徐致一大师习太极和其他武术。他数十年寒暑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由于师承正宗,加上他天资聪慧,虚怀若谷,博采众家之长,因而功力日深,其拳法精纯自然,阴阳相济,虚实相兼,似行云流水,变化无穷。
然而,更难能可贵的是白大师的武德。千百年来,习武者皆将至善与武功作为其人生的课业并重同修,从而形成崇尚武德的优良传统。当白大师的恩师徐致一大师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的时候,许多人对其避之唯肯不及,而白大师却像往常一样时常去探望。在徐大师长子徐亦庄先生被造反派的人打得遍体鳞伤,他们全家人都不知所措时, 白大师亲自请来自己的正骨老师(北京著名老中医)张作芬先生为徐亦庄先生疗伤,使之度过难关。有军队高层想邀请白大师去做专职武术教师,白大师遵循恩师“做一名业余的武术工作者”的教诲 ,在不受外界功利的影响下潜心研究太极拳。上述至仁至善的精神操守实在令我佩服之至!
白大师曾在菲律宾教太极17年,对太极拳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回国后看到目前不少练太极的人完全背离了太极的宗旨,有些教太极拳的人自己的拳都不符合太极拳的要求,误己更误人,实在痛心不已。为了弘扬中华武术,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不顾年近古稀的高龄,开办了北京崇文汇通武术社,致力于传承武术之精华,弘扬太极之精髓,不重名利,不辞辛苦,恰如上善若水、润物无形。白门弟子、京城武术界和文化界都为先生的高义所折服。真是功德无量!
祝白玉玺大师和北京崇文汇通武术社为弘扬国粹取得辉煌成就!


作者简介
罗树生,又名罗澍生。湖南人。
体弱常生疾病,时艰未敢沉沦。医林学海苦求真。横眉寒酷吏,白眼小王孙。 饱历人间冷暖,醒观世界风云。数奇难冀展经纶。唯期三寸笔,尽拂九州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