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雪之后
文/熊正永

京津地区今年的第一场雪,气象预报准确,如期而至,小到中雪,伴五六级风。第二天清晨开始,人们就争先恐后,顶风冒雪地晒朋友圈,喜悦之情,溢于图片和留言间。我足不出户,也尽赏朋友圈的北国初雪风光。
下午趁还有太阳,出去走走,我约四点半进了北海公园北门。进得门来,即见桥头两岸,众多的人在拍照。什刹海下来的流水,淙淙在耳,水中和薄冰上有不少鸭子,水中一道红柱波动,那是雪后湿雾中透射红光的太阳,映在水中的色彩和影子。我掏出手机,也拍下一张这初雪之后的夕阳。
为了多看一阵这大而红的夕阳,我向东岸走去。是哟,至少有半年,没有在黄昏后走向东岸了。多走西岸,相对游人少些。
因为雪后天晴,因为雪后这薄纱似的湿雾,才有这又红又大的夕阳,这是自然界的奇妙,我懂的。记不清具体时间了,也是在东岸走路,一个十岁左右的女孩问奶奶,月亮怎么那么大?那是月亮吗?奶奶说,是呀,不是月亮是什么?孙女说,我不信,没见过这么大的月亮。听到她们的对话,我说,那就明天这时候,和奶奶再来,你就能看到月亮还这么大了。小女孩向我问好,我招招手,继续走路。如果她们第二天再来,小女孩就会知道那月亮是真的了。 月亮在变,月有阴晴圆缺,也有近大远小等等。
大而红的夕阳,从远处的西山,近处的楼宇群,落下去了,天色似乎暗了几许。
我不由得掏出手机来,查看刚才拍下的夕阳。咦,水中仍是波动的红柱,空中那又大又红的夕阳,却变得小了,也变灰白了。
我小有一惊,随即明白,这是相机功能引起的失真。不由心生感慨,还是人类爹妈生产的靠血脉濡养的眼睛,功能最全彩,不失真。进而思之,从这个角度说,特殊气象条件下的影像资料难免有失真的可能,又是一次眼见为实呀。
走到东门,过桥环岛,进入走廊,远远地的听到手风琴声,也发现廊顶的画图格外清晰,是因为夜灯已经开启,只照着廊顶上的画。再看海边,每隔一个石栏柱的高约两米处,有一个筒灯,上下紧口泄光,下泄光照在石栏上和水中。其他地方的灯杆上,也是这种筒灯。
啊,变了,灯光变得柔和了。以前这里的灯是安在地下向上照的,亮度强,徒步经过时还眩目晃人,夏天还显燥热。
灯光柔和了,柔和得想在这里多走一会儿,多坐一会儿,多张望一会儿,多聊一会儿。夜色中,海水悠蓝,对岸隐隐。
灯光柔和了,我环岛两圈,又北返走向西岸。一路上都有这柔和的灯光圈,圈内柔明,圈外暗影,走过柔明,走进暗影,隔十米、二十米左右又是一次走过柔明和暗影,隐隐有一种游戏的惬意;深深地呼吸着初雪之后带几分凉润的空气,心肺怡然。我的脚步,引领和跟随着有关想象,走在“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中;走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时;走在“班公水蓝,昆仑雪白”的藏西北;走在“此地空余黄鹤楼”的长江岸;走向“风在吼,马在叫”的黄河口,走得通经活络,过街穿巷,……,走回家来。
哦,初雪之后,冬天到了,梅花正要绽放。
(写于2019年12月19日)

作者简介:熊正永,笔名竹门,已退休。中文本科,文学学士;财政学同等学力硕士肄业。曾从军26年。读书涉猎略广。认同厚积薄发,尚简去浮。业余研究诗词格律史,并撰文主张舍弃诗词平仄谱。
曾获中办内部刊物征文优秀奖;近获两次诗词大赛一等奖,第四届华夏散文二等奖。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中华诗歌联合会广西文学社
本期编辑:梦如诗
本期审稿:何兰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