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己亥年七月十八日,这天是立秋的日子,似乎天也略有凉意,应孔家钧窑销售总监春生之约,我和几个好友来到了位于禹州市府东路的孔家钧窑展厅。

春生拿出一只相卿大师近期亲制的小罐让我欣赏,哇塞,太美了!
这只小罐拳头般大小,圆圆的,饱满晶莹,天青色,胭脂红,摸起来滑溜溜的,很腻,腻的像婴儿的屁股,尤其是泛起来的那片红,不像是我们常说的“飘红”,而像是从釉里面长出来的一样,由里而外散发着神秘的色泽,倒真像月光下的烟霞,含蓄、委婉、矜持、妩媚,肌若美玉,唇若樱花,看到她,可能你会想到千年前的贵妃,她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貌,着实会让世间多少美女在它面前黯然失色;看到她,可能还会想到北宋的徽宗,这么一个痴迷于艺术一生的千古一帝,一定会因终生未能见到如此的美器而感到生不逢时,仰天长叹!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确,器物虽小,却容得下乾坤,唯有“道法自然”,方能“浑然天成”,看来相卿大师深谙其道。
呵呵,小小尤物,恰好把玩,叫它个“小罐”似乎有点埋没它的名声,春生笑到说已经专门给他起了个“玉壶”的名字,不知怎样?
太好了,似玉非玉胜似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观此《玉壶》,其韵味犹如神助,“冰晶玉肌飘清雅,雨过天青伴晚霞”,其神其韵岂是玉可相比的
一件出自于名师之手的作品,必有它的高超绝妙之处,记得相卿曾说过:“人要真、善、美;钧要型、釉、工”。听听这话,掷地有声。
有人说看相卿之作品,不止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福分,即便你不懂艺术,但你看过他的作品也一定知道什么叫“美”。的确,相卿的作品无论大小都十分考究,摄人心魄,其型、法度精准;其釉、火化万千;其工、精雕细琢,可以说对制瓷的所有工序都达到了然于胸,天人合一之境界。相卿何至于此,源自他不断对中国古典文化与艺术以及当代东西方艺术之营养的不断汲取、探索、总结、提升,最终始成大器。
此《玉壶》,格调清新,温文尔雅,充盈着古人所赞叹的淑女气质。
观其工艺,细致入微,器口与壶盖之间严丝合缝,无毫厘之差。当场做一实验,盛满一壶水,盖上盖子,不用手扶,器身倒置,不仅做到滴水不漏,而且可以做到壶盖稳稳不落,再看看盖上的那个小纽,做的简直就是一个精灵,内圈隆起的筋线完全在一个水平面上,闪烁着灵性的光芒。
我们有些艺人喜欢固步自封,夸夸其谈,但又不拘小节,最终作品都敗于细节之处。我们天天都在讲“工匠精神”,“什么叫工匠精神”?我们真的可以从相卿大师的作品中寻觅到答案。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回望千年,孔相卿已经成长为中国钧窑发展史上的一个当之无愧的舞者:他与共和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同步,将中国钧瓷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个将“一器多法”应用于钧瓷制型的过程中;
第一个将液化气窑应用于钧瓷的烧制并在钧瓷产区普及推广;
第一个在宋钧官釉基础上实现突破,研发出“铜系青蓝釉”,大大提升了钧瓷的核心竞争价值以及可以无限拓展的美学空间;
第一个将钧瓷乳浊釉玻璃感的强度软化,使之再现东方美学的那种静穆、悠远、娴雅、妩媚之美;
第一个站在钧瓷艺术的高地连续十三届成为“中国--东盟峰会”的合作伙伴;
太多太多的第一个了,从相卿的身上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中国钧瓷前行的步伐波澜壮阔,看到了钧官窑的旗帜没有倒,也不会倒,钧官窑的旗帜正在以孔相卿为代表的当代艺术家引领下越战越勇,越走越强。
今日之相卿,在四十年的行业历练中虽然伤痕累累,但他已经攀上了历史的高峰看到了中国钧瓷的无限风光!
这---大概就是这只《玉壶》带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王忠全,河南省许昌市人
人民日报《艺术家》杂志责任编辑
河南省钧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许昌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
许昌中国钧瓷收藏家协会副会长
许昌华尊陶瓷艺术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华夏钧瓷馆馆长
著名钧瓷文化学者

